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沒有火藥和紙張時,漢族人們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這雖是漢族民俗傳說,但卻反映了漢族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在現代的傳統節日、婚禮喜慶、各類慶典、廟會活動等場合幾乎都會燃放爆竹,特別是在春節期間,爆竹的使用量超過全年用量的一半。
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沒有火藥和紙張時,漢族人們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這雖是漢族民俗傳說,但卻反映了漢族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在現代的傳統節日、婚禮喜慶、各類慶典、廟會活動等場合幾乎都會燃放爆竹,特別是在春節期間,爆竹的使用量超過全年用量的一半。
古時在節日或喜慶日,用火燒竹,畢剝發聲,以驅除山鬼和瘟神,謂之爆竹。火藥發明後以多層紙密卷火藥,接以引線,燃之使爆炸發聲,亦稱為爆竹。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捲紙為之,稱曰爆竹。
二十四節氣小雪的來歷故事傳說 小雪節氣風俗由來說法
來歷:
小雪節氣,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是反映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後來經過歷代的變革,節氣才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該節氣進入的時候,中國廣大地區西北風開始成為常客,氣溫下降,逐漸降到0℃以下。但其實在一些南方地區,還不會太冷,北方感受最為明顯。
小雪節氣來了之後,我國東部會出現大範圍大風降溫天氣。但同樣南方地區也不會有很明顯的降溫浮動,小雪節氣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較高的節氣,這個節氣之後,你會呼吸到寒冷的空氣。
但由於這時的天氣還不算太冷,所以下的雪常常是半冰半融狀態,或落到地面後立即融化了。地上一般是溼溼的,落入到人的身上也會迅速融化。
而對於小雪的習俗,民間有:“冬臘風醃,蓄以御冬”。在雲貴川地區,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而北方的風光則是一片光禿禿,北方的地區不太會選擇做臘肉。
手工做的香腸、臘肉,把多餘的肉類用傳統方法儲備起來,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這是人們對待寒冬最好的方式。
傳說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人伍子胥為報父仇投奔吳國,想從吳國借兵討伐楚國。來到吳國後,他幫助吳王闔閭坐穩了江山,成了吳國的有功之臣。不久,他率領吳兵攻破楚國都城郢,掘楚王墓鞭屍報了仇雪了恨。
吳王叫他修建了著名的闔閭大城,以防侵略。城建成後,吳王大喜,伍子胥卻悶悶不樂。伍子胥對身邊人說:“大王喜而忘憂,不會有好下場。我死後,如國家有難,百姓受飢,在相門城下掘地三尺,可找到充飢的食物。”
夫差繼位後,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勾踐,夫差不聽,而後還聽信讒言,令伍子胥自刎身亡。不久,越國勾踐舉兵伐吳,把吳國都城團團圍住。當時正值年關,天寒地凍,城內民眾斷食,餓殍遍野。
危難之際,人們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囑咐,暗中拆城牆挖地,發現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壓制成的磚石。原來,伍子胥建城時,將大批糯米蒸熟壓成磚塊放涼後,作為城牆的基石,儲備下了備荒糧。後來,每到豐年,人們就用糯米制成城磚一樣的餈粑,以此紀念伍子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