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在節日或喜慶日,用火燒竹,畢剝發聲,以驅除山鬼和瘟神,謂之爆竹。火藥發明後以多層紙密卷火藥,接以引線,燃之使爆炸發聲,亦稱為爆竹。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捲紙為之,稱曰爆竹。
古時在節日或喜慶日,用火燒竹,畢剝發聲,以驅除山鬼和瘟神,謂之爆竹。火藥發明後以多層紙密卷火藥,接以引線,燃之使爆炸發聲,亦稱為爆竹。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捲紙為之,稱曰爆竹。
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沒有火藥和紙張時,漢族人們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這雖是漢族民俗傳說,但卻反映了漢族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在現代的傳統節日、婚禮喜慶、各類慶典、廟會活動等場合幾乎都會燃放爆竹,特別是在春節期間,爆竹的使用量超過全年用量的一半。
1、來歷:
春秋末楚昭王復國歸途中經過長江,見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黃,內中有紅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眾人不知此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問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復興之兆。”因為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後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製此果,並用山楂做成紅色的餡煮而食之。
2、故事: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絡,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