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未成曲調先有情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
2、《琵琶行》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長篇樂府詩之一。作於元和十一年(816年)。
3、此詩透過對琵琶女高超彈奏技藝和她不幸經歷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會官僚腐敗、民生凋敝、人才埋沒等不合理現象,表達了詩人對她的深切同情,也抒發了詩人對自己無辜被貶的憤懣之情。
1、“道是無情卻有情”,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竹枝詞》,原文是“晴”,諧音為“情”。
2、全詩如下: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3、意思是楊柳青翠,江水平靜清澈。在這美好的環境裡,少女忽然聽到自己心上人的歌聲,從江邊傳來。他一邊朝著江邊走來,一邊唱著歌,他是不是對自己也有點意思呢?少女並不清楚。
因此她想到:這個人有點像黃梅時節晴雨不定的天氣,說它是晴天,西邊還下著雨;說它是雨天,東邊又還出著太陽。是晴是雨,真令人難以捉摸。
皇祖有訓出自《尚書•五子之歌》。《尚書•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是夏康的弟弟勸說其兄所作的詩歌。其意是說,民眾是國家的根基,要求夏康在治理國家中,必須敬民、重民、愛民、修善德行,敬重民眾的力量,根基穩固了,國家才會安寧。槪而言之,皇祖之訓從側面上看,真實地反映了夏王朝的政治生態。古代中囯民本思想正是由此發端,深刻影響著後世幾千年。引文中皇祖是指前文明社會血緣關係部落首領堯、舜、禹,也就是後來先秦時期的“法先王”,即政治上效法的先王。眾所周知,夏王朝是由前文明社會進入到文明社會而建立的中國社會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實現了由野蠻社會向文明社會的飛躍。
惟楚有材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左傳》相傳為左丘明著,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標誌著我國敘事散文的成熟。
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漢朝以後才多稱《左傳》。它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 ...
出自《尚舞》2016年12期的文章。整句為出言有尺,戲謔有度。它的意思是說話要有分寸,玩笑也要有度。說話沒分寸只會讓人感到不適,而玩笑開過了頭,玩笑便不再是玩笑,不會讓人感到快樂。
受委屈幾乎是一個人成長最快的途徑,吃下去的是委屈,消化掉後得到的是格局。沒有所謂的矢志不渝,只因找不到更好的;沒有所謂的 ...
“德不孤,必有鄰”出自孔聖先賢在《論語.里仁》篇中的章句,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德”是目光直射之意,直視“所行之路”的方向。光明正大的品德,能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德是積極的,是和諧的基礎,這樣人身心靈和諧就越接近自然也就越健康。有的人是把“德不孤”當成“必有鄰 ...
1、鄭板橋的《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詩句,全詩是: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2、詩表面上是寫竹子的,意思是:我們這些小小的州縣官吏,衙門臥室外竹子的一枝一葉,都牽動著我們的感情。而實際的含義是:我們雖然只是小小的州縣官吏,但老百姓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我 ...
東成西就不是成語。東成西就是漢語詞彙,解釋為左右逢源,創業順利。東成西就,就是東西成就,也是成就東西。將兩個詞語分別拆開組合,是無厘頭的語言方式,意指人:無聊的狀態,無所事事的行為。成和就在這裡都解釋為成功,按字面直譯為:在東邊成功在西邊成功,這裡的“東”“西”是泛指,意為到處。整詞的意思是左右逢源,創業 ...
天狂必有雨出自民間諺語,比喻那些自認為很牛的,他們最後都是會遇到一些事情來讓自己成長。
這就是所謂的“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禍”。
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禍。
做人與做事,千萬別太過。
飽谷總彎腰,智者常溫和。
行走人世間,低調沒有錯。
天外還有天,人外皆是人。 ...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出自《荀子天論》,意思為大自然的執行有其自身規律,這個規律不會因為堯的聖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變。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意思為大自然的執行有其自身規律,這個規律不會因為三皇五帝堯的聖明或者夏朝桀的暴虐而改變。
在《荀子》一書中,反映了荀況的唯物主義自然觀,主要是《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