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生對權利的慾望:幼時的朱元璋最喜歡玩兒的遊戲就是伴皇帝,他最喜歡的就是自己伴著皇帝,小夥伴兒伴著臣民,臣民對自己的三跪九叩,高呼著“皇帝萬歲”。
2、精明能幹,處事得當:至正十一年5月,“紅頭軍”穎州揭竿而起,也正式拉開了朱元璋政治生活的序幕。朱元璋入伍後,精明能幹,處事得當,被朱元璋展現的淋淋盡致,所以很快他便得到郭子興的賞識。後來郭子興把朱元璋調到帥府當差,親自任命為親兵九夫長。
3、善用謀略,善網羅人心:在“紅頭軍”的長期鬥爭中,朱元璋非常的注重戰爭策略,從不逞一時之勇,不貪一時之功,他深刻懂得只有具備長遠的眼光和全域性的觀念,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朱元璋投靠明軍,從小小的一個帶隊頭領成為一個將領。朱元璋從明教中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後來在多次戰爭中脫穎而出,贏得了當時領導人的信任,最終拿下了政權。他成為明朝的開國君主不是因為別的,因為他確實有這個實力。
朱元璋出生貧寒,為了生活當過和尚,也討過飯。災荒過後,又鬧起來瘟疫,這場瘟疫奪走了朱元璋父母親的性命。後來朱元璋家裡剩下的人為了能活命,都開始四處逃亡。朱元璋也逃不過這個命運,他四處為家,以乞討度日,命運蹉跎造就了以後的他。
直到後來在濠州城投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朱元璋率領群雄推建立“明朝”,推翻暴元,也是繼承了明教明王轉世的說法。很多人說他的作為猶如一個暴君,可這來之不易的政權,當然要好好守護,我們應該理解作為一個君王的患得患失。
他這一生勤於政事,建樹頗多,特別是創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業,還影響到清朝。雖然他的確在改革的過程中有些殘暴,但正是因為他以暴制暴的方法,替他樹立了威嚴。
1368年初稱帝,國號為大明,定都於應天府。元末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吳王,史稱西吳。1368年初稱帝,國號為大明,定都於應天府;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以應天府為陪都。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
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覆亡。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後清朝擊敗大順、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1683年清軍攻佔臺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結束蒙元在中國的統治,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 ...
朱元璋和朱棣各有千秋;朱元璋在位期間對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政治上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嚴懲貪官和不法勳貴;軍事上實施衛所制度,北伐殘元;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文化上緊抓教育, ...
在濠州皇覺寺裡,朱元璋是一個挑水做粗活的小和尚。寺廟佛性大師見他聰明伶俐,但人在佛前,卻沒有禪心,於是教他熟讀史書。由於連連征戰,災荒頻頻,寺廟沒有足夠的粥供給眾僧了,朱元璋只好雲遊四方,開始了長達四年的討飯生活。他幾次餓昏倒地,被人救起。儘管食不裹腹,卻暗察時態變遷。在元朝統治風雨飄搖之時,他斷定這是亂 ...
1、徐達
徐達 (1332~1385),明朝開-事統帥,字天德,漢族,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徐達出身農家,少有大志,元至正十三年(1353),徐達參加農民起義軍郭子興部,隸朱元璋,從取滁州(今屬安徽)、和州(今和縣)等地,智勇兼備,戰功卓著,位於諸將之上。
2、湯和
(1326—139 ...
是民間傳說明朝朱元璋為了殺害功臣製造的一場慘劇。
火燒慶功樓是清朝詆譭、妖魔化朱元璋的產物。對此事件未見史書記載,而小說《大明英烈》、《明英烈傳》等評書裡都講到朱元璋起兵推翻元朝,得了天下,做了明朝的開國皇帝,就對和他同甘苦共患難的開國大臣起了疑心,深恐他們謀反,奪取他的皇位,擔心那些與他出生入死打天 ...
1、徐達:
字天德,濠州鍾離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洪武十八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 ...
朱元璋,即明太祖。祖籍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明朝開國皇帝1368至1398年在位;元天曆元年九月十八,1328年10月21日,生於貧苦農民家庭;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字國瑞;至正四年1344,逢大飢疫,父兄相繼去世,遂入皇覺寺為僧;後遊食廬州今合肥、光州今河南潢川、汝州、潁州今安徽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