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在南京。
2、公元1353年,朱元璋攻下定遠後,採取謀士馮國用的以金陵作根據地的謀略,於次年攻下金陵,稱應天府。再經過12年的艱苦奮戰,他終於打垮長江中下游的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於1368年正月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直至第二年九月,他才召叢集臣商議都城之事。當時有幾處地方在商議之中:長安、洛陽、開封(當時稱北京)、北平(今北京)、臨濠(今安徽鳳陽)、南京。朱元璋很想在其老家臨濠定都,但經大臣劉基的極力勸說後,終於改南京為京師,作為都城。
1、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在南京。
2、公元1353年,朱元璋攻下定遠後,採取謀士馮國用的以金陵作根據地的謀略,於次年攻下金陵,稱應天府。再經過12年的艱苦奮戰,他終於打垮長江中下游的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於1368年正月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直至第二年九月,他才召叢集臣商議都城之事。當時有幾處地方在商議之中:長安、洛陽、開封(當時稱北京)、北平(今北京)、臨濠(今安徽鳳陽)、南京。朱元璋很想在其老家臨濠定都,但經大臣劉基的極力勸說後,終於改南京為京師,作為都城。
是南京在明朝時期的名稱,為明朝前期首都,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親自帶兵分三路用十天時間攻破集慶路(現在的南京),並改名應天府,三月,改集慶路名為應天府。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正月至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的25年間,應天府為明朝的京師,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北遷,以順天府為京師,以南京應天府為留都。
朱元璋的家鄉是濠州鍾離太平鄉,即今安徽省鳳陽縣。
朱元璋,原名重八,參加農民起義軍後改名元璋,字國瑞,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明朝開國皇帝,史稱明太祖,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
鳳陽的歷史:鳳陽古為淮夷之地,春秋時名為鍾離子國,隋稱濠州,歷唐、宋、元三朝未變,明洪武七年朱元璋為家鄉賜名“鳳陽”,沿用至今。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鳳陽在歷史上,古有“帝王之鄉”之名,今有農村改革“大包乾”發源地之譽,古今故事眾說紛紜,歷史文化底蘊厚重。
唐高祖武德五年,杜伏威降唐後,鍾離縣屬淮南道豪州。天寶元年,改豪州為鍾離郡。乾元元年,改名豪州。唐元和三年,改豪河為濠河,改豪州為濠州。 北宋時,鍾離縣初隸淮南路,後屬淮南西路濠州。南宋時,由於金兵常南下在濠州一帶騷擾,開禧二年曾一度把州治遷往定遠。 元朝時,鍾離縣隸河南行中書省安豐路濠州安撫司,正十二年二月,郭子興領導農民軍佔領濠州,正十三年又被張士誠奪去,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打敗張士誠,濠州為朱元璋所有,次年,朱元璋改濠州為臨濠府。 明洪武二年,改鍾離縣為中立縣,同時在濠州西南鳳凰山南麓建中都。洪武三年因縣城北臨淮河,將中立縣改為臨淮縣,這是臨淮地名之始。洪武六年臨濠府改為中立府,洪武七年中立府改名鳳陽府,府治遷往新城,同時割臨淮縣的太平、清洛、廣德、永豐4鄉設鳳陽縣,洪武十九年將虹縣併入鳳陽縣。據《明一統志》記載,鳳陽因在鳳凰山之陽,故名。自洪武七年至清乾隆十九年,今鳳陽縣境內為鳳陽府治和鳳陽、臨淮二縣地。鳳陽府,明初直屬中書省,永樂元年,改屬南京。 清順治二年,鳳陽府改屬江南省,康熙元年,改屬安徽省。乾隆十九年,將臨淮縣併入鳳陽縣。乾隆二十年,鳳陽縣屬安徽省鳳潁六泗兵備道,道員駐鳳陽。辛亥革命後,取消府的建制,鳳陽縣直屬安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