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朱熹將什麼視為世界的本源

朱熹將什麼視為世界的本源

  朱熹將“理”視為世界的本源,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朱熹將結婚簡化為哪三禮

  朱熹將結婚簡化為求婚、訂婚與結婚三大程式。中國民間婚禮儀式的核心是周朝制訂的“三書六禮”。“三書”是結婚過程中所用的三個文書;“六禮”是結婚必經的六個程式。自西周以後,“三書六禮”的基本框架一直沒有大的改變。到了北宋時期,朱熹將“六禮”簡化為“三禮”。“六禮”主要是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朱熹誕生地尤溪飲食習俗­

  飲食習俗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從某一地區對於每一種食物及其的消費方式,可以折射出一個地區人文社會的文明程度。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和不同地域的人文社會情況,造就了不同的地域飲食習俗。尤溪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熹的誕生地,這裡自然資源豐富,人傑地靈,當地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充分利用本地的原料,製作出具有山鄉特色的風味食品。同時,她以本地的飲食文化為基礎,博採眾長,形成了自己的飲食習俗。在中華民俗之林中,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日常飲食習慣

  尤溪境內主要種植水稻,尤溪人民以大米為主糧,雜糧以番薯居多,還有少量山禾、苦麥、蕎麥、高梁黍等。每日早午晚三餐,主食是大米飯。撈飯是本地百姓主食大米飯的一種主要製法,即大米入鍋煮至半熟,用笊籬漉出全部米飯,倒入木製飯甑隔水蒸熟。撈飯剩下的米湯量較多,除了當飼料外,一般會留下一些米湯加入糟菜或蝦米、紫菜之類做成菜湯。有的米飯不全漉起,留一些煮成稀飯做為早餐。撈飯製作量宜多不宜少,量少了飯就不香,當地俗話叫做“大炊飯,小鼎菜”,也就是大鍋飯香,小鍋菜美。所以,通常是早晨即煮蒸好早、午兩餐飯量,有的乾脆三餐飯量早晨一起做,午晚餐時再蒸熱。過去,百姓人家食用大米飯以乾飯為主,現在只在農村還基本保留著一日三餐吃乾飯的習慣,因為在農村主要從事體力勞動,吃乾飯更不容易餓。而在城裡的居民早餐基本上是吃稀飯和其他早點,若在夏季,還有早晚兩餐吃稀飯的。現時,撈飯在城裡因不適應城裡人家庭人口少,生活快節奏,已基本被用電飯煲之類的電器炊具做飯所取代。尤溪山地多,水田少。過去,水稻產量不高,番薯就成為了主要的雜糧。番薯即可蒸食,又可刨成薯絲曬乾儲藏(本地稱之番薯米),可供常年與大米混煮成飯湊飽。但現在,番薯主要採用蒸制、烤制或曬成番薯乾和粉絲(俗稱“番薯纖”),以一種風味小吃的身份進入人們的生活,成為人們的一種享受,而用番薯米與大米混煮成飯已不多見。小麥在本縣種植不多,麵粉主要靠外來供應。­本地魚、肉、蔬、果皆有生產,因此副食品具有花色多、品種全。菜類中的豆類,有黃豆、扁豆、豌豆、黑豆、四季豆、豇豆、綠豆和各種嫩豆類,飯豆中有紅豆、烏豆之分;蔬菜主要有白菜、包菜、芥菜、韭菜、菠菜、葵菜、空心菜、黃花菜、芥藍菜、莧菜、油菜、番茄、花菜、芹菜、豆芽菜、蘿蔔、胡蘿蔔及蔥、蒜、姜等;瓜類主要有冬瓜、絲瓜、黃瓜、南瓜、葫蘆等,還有山芋、馬鈴薯、檳榔芋等等。此外有山間竹筍、野菇。有時吃豆芽、豆腐等豆製品和粉條、粉皮等澱粉製品。還有自醃的蘿蔔乾、糟菜等鹹菜。在農村,自醃鹹菜習慣延續至今。肉類主要有豬肉、牛肉、羊肉、狗肉等;禽類有雞、鴨、鵝、鴿等;魚類主要是淡水產的鰱魚、鯽魚、鰻魚、鯉魚、草魚、鯰魚等;豆製品門類甚豐,有豆腐、豆乾、豆皮及加工精細的腐竹等;油類則有菜油、花生油、茶油、豬油、麻油等。過去,人們的生活水準較低,生產能力較弱,副食品供應量不足,普通百姓除年節外,魚肉蛋食用較少,多購買肥豬肉,將其煉成豬油食用。水田間的鰍、鱔、蝦、螺,溪澗中的魚、鱉、蛙、蜆,山林中的獐、麂、山羊、野豬(現在對野生動物採取保護),家養的雞鴨兔豬等肉食和蛋,也只能在節日、招待客人和辦酒席時食用。逢年過節,殺雞宰鴨,主人都要把胸脯肉、大腿、翅腿等幾個部位的禽肉留下,自己捨不得食用,加鹽藏於糟甕中,用於招待客人。現在,社會繁榮,科技進步,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百姓餐桌上的食品豐富多了,加上交通之便,海產的黃瓜魚、帶魚、鯧魚、馬鮫魚、鮭魚等和蟹、蝦、蛤、蟶、牡蠣等也是居民的盤中之物。­

  尤溪民間,日食三餐。早餐一般較簡單,午、晚兩餐比較豐盛,菜餚中必有一湯。湯菜是午晚餐不可缺少的下飯菜餚,寧可沒菜,也不可沒湯。菜餚口味,城裡較偏清淡,農村較為厚重,喜食酸辣。­

  尤溪居家百姓招待客人,最重要的食物是煮粉幹、兩個蛋、米酒、雞鴨的胸脯或大腿肉,特別是一年中首次到來的客人。粉幹是大米的乾製品,易於保管,居家平時都有準備,還會備有白麵幹、線面等其它糧食類乾製品,蛋品也是常備的。­

  本地群眾有飲茶、吸菸、喝酒的習慣。飲茶本地叫作“吃茶”,所用茶葉,多數是本地所生產,以綠茶為多,東巖雲霧茶、坂面碧羅春都是極品。到清明節還有吃“清明茶”明目的習俗,就是在清明日將當天採摘的茶葉用開水沖泡在當天飲用。吸菸也叫“吃煙”,吸菸者男性居多,女性極少。過去吸水煙、土製菸捲居多,富戶吸香菸,現在基本是吸香菸,水煙少見。居家百姓一般喝的酒是糯米酒,本地叫作“紅酒”。在農家,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自釀,供長年飲用。還有一些農家用番薯釀製的高度白酒,叫作“窖酒”。現在飲料除茶和自釀酒外,還增加了各類白酒、果酒、啤酒和五花八門的汽水飲料。­

  尤溪誕生了一代鴻儒,人們自古崇尚禮儀,在吃飯時也講究禮節。首先按輩分、年齡、長幼依次圍坐,長者坐首席,晚輩舉筷前要先招呼尊長,用餐時兩手不能橫向左右伸張,夾菜時只夾面前的,咀嚼不宜有聲,也不多說話,碗裡的飯要吃乾淨,不能有剩餘,吃完飯後,把碗筷在面前輕放,對圍席的人說聲“慢慢吃”,才離席另坐。­

  過去,在尤溪民間還有很多食俗禁忌。有些禁忌體現出一定的科學性,教育人們舉止文雅,教育人們思想健康向上。例如,禁忌在吃飯時打罵孩子,俗謂“有殺罪,沒餓罪”(意思為:即使他犯了殺頭的罪,但也沒有捱餓的罪,因此,不能剝奪他吃飯的權利)。這一食俗使孩子安心吃飯,不致消化不良,也使父母安心吃飯,閤家歡樂;忌吃飯咀嚼時發出響聲,認為只有豬、狗吃東西時才會發出響聲;忌把筷子插在飯上,由於將筷子插在飯碗中央,同喪俗祭典死人時白飯中間插一雙筷子的情形一樣,因而是非常忌諱的;忌用飯時,用筷子指人,認為這是失禮之舉;禁忌浪費糧食,要求小孩要把碗內的飯吃乾淨,俗謂“糟蹋五穀要遭雷公遣”(被雷劈)。這一食俗教育孩子要愛惜糧食。有些禁忌沒有科學依據,充滿了封建迷信的糟粕。例如,忌小孩吃雞腸子,說是小孩吃了雞腸,將來手會發抖,寫不好字;忌“坐月子”的產婦吃雞頭、雞腳、雞胗,說是產婦吃了這些,她的孩子將來會咬人、抓人、脾氣急等等。

  宴席習俗

  本縣民間習俗,結婚男方辦娶親酒;女方辦出嫁酒、回門酒(現在一般省略出嫁酒,只辦回門酒);生孩子辦滿月酒(也有辦三旦酒或五旦酒的);老人壽辰辦做壽酒(男女50歲以上方可做壽,未達此年齡的叫過生日),小孩週歲、十歲、二十歲辦生日酒;新建房辦上樑酒和入宅酒。還有喪事入殮(尤溪俗稱“殮木”)做“頭暝”和“二暝”辦答謝酒等。­

  舊時,宴席按食品精粗豐儉有普通席和大席之分。普通席菜餚以雞、豬肉為必備品,還有乾鮮的山貨海味和一二種糧製品(如米粉幹、粳米粿、線面或麵條和甜味的糯米餈、團丸、糕餅之類),輔有鹹菜、滷味、糖果、瓜子等四碟或六碟。雞肉在酒席中是主菜,其中胸脯、兩大腿、兩翅腿為敬客塊,供坐首、二、三、四、五席次的賓客享用。全席一般有八至十大盤碗,中間上雞肉塊,殿後用糧製品。大席用十葷六素,常分上下半席,上半席用粗餚和雞肉塊,中間可散席稍息,下半席用精餚和鴨肉塊,餈棵上下席分用。宴席用酒一般是家釀糯米酒。­

  在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在城關及附近地區,居家辦酒的菜式主要有“八碗菜”、“十碗菜”、“十二碗菜”等幾種,這種菜式的稱謂都是由宴席中主菜的道數而來。“八碗菜”的菜式,出菜前先上拌粉幹扣肉,拌米粉面上還放上農家自醃的糖醋嫩薑絲。扣肉則是一寸見方的豬五花肉或腿肉和水發黃花菜同燒。那時人們的生活較為貧困,平時難得吃肉,所以辦酒席時,肉食重要的,而且份量也較重。主菜八碗基本都是湯菜,最後拌切面殿後。“十碗菜”的菜式,整席結構是“四炒盤、六大碗、三出點心”。出菜次序,先上“四炒盤”(稱謂如此,但並不拘泥為炒物),繼之而上的為“六大碗”。主菜十道,盤菜和湯(或含湯汁較多)菜基本上是各為五道。“十二碗菜”的菜式結構是“六幹、六湯、三出點心”出菜乾、湯交替。當時來說,“十碗菜”和“十二碗菜”算是較正規的宴席。喜慶宴席,不論是“十碗菜”還是“十二碗菜”的,全雞、全鴨、全魚、太平蛋、牛筋湯、香菇豆腐湯等都是不能缺少的。本地習俗沒有全雞、全鴨、全魚就不能體現宴席的豐盛;而太平蛋、牛筋湯、香菇豆腐湯都是圖吉利的菜餚。太平蛋寓意是萬事如意、一切順利;牛筋和香菇寓意的是根深蒂固(尤溪話“筋”和“根”同音)和枝繁葉茂。每一宴席,在未出菜之前,桌上必先陳設瓜子、冰糖、蜜餞等四碟,供上菜前補空食用,冰糖還用於“壓酒”(即放入酒杯中,斟上酒後,使酒味更加淳綿易於入口)。三出點心,就是席中要用三種點心,並在不同的時候上桌。三種點心一般是用餈粑、湯圓、八寶飯、蛋糕、炒白粿、水餃、切面等。上甜點心時有的還要配套一道甜湯,甜湯一般為冰糖銀耳湯、紅棗蓮子湯、花生湯、水果罐頭湯等等。近年人民生活提高,喜慶宴席的趨向高貴珍稀。城關地區一般菜式多為首道全家福、十道主菜、兩道點心、一道甜湯,最後水果拼盤。主菜或點心有的一盤中採用兩種菜點雙拼。桌面還配有四色小碟(糖果、瓜子、蜜餞等)、兩包香菸。酒類不限於糯米酒,還有瓶裝果酒、名貴白酒、啤酒和各色果汁飲料等等。­

  過去,有些紅白宴席(“紅”指辦喜事,“白”指辦喪事),還要上一些禮俗特定的食品。例如,辦滿月酒,宴席一開始,要先上每人一份的“雞酒甌”(甌,即盛飯的小碗)。每份“雞酒甌”有兩塊雞肉(每隻雞除去頭、腳、翅、脖子,只切11塊),兩個熟蛋和紅酒(紅的糯米酒)。重要的親戚,這兩塊肉必須是雞脯和大腿。其餘的客人由大到小依次享用雞脯、大腿、翅腿中的一樣和偏肉一塊(除去雞脯、大腿、翅腿都叫偏肉)。結婚宴席點心要用湯圓(象徵圓滿甜美)。老人壽宴和小孩生日,點心切面或線面都是不可缺的(稱為長壽麵)。辦喪事“頭暝”殮木第一道菜要有大塊白煮豬五花肉(片狀,每塊重約50克,謂之吃肉塊,每人兩塊,客人可以帶回家),以區別其他酒席。還有,辦喪事的酒席所用的動物性原料,要剔去骨頭,不能帶骨。­

  宴席上菜也有一定順序。例如,過去在城關地區,喜慶宴席四炒盤上後上第一齣鹹味點心,如炒白粿、水餃等(現在有的也不拘於傳統,提前上一道點心,目的是先墊飽肚子,然後能儘快的進入喝酒、斗酒的角色)。此出點心後上太平蛋,這時開始放第一次鞭炮,表示正式開宴(此前雖然宴席也開始,但不放鞭炮,目的是等候遲到的客人陸續入席),主人就可以開始逐桌敬酒了。太平蛋後上雞(一般為白片雞),雞為主菜,沒有雞會被視為對客人的不敬。第二齣點心在第7道菜後(“十二碗菜”的在第8道後)上,此出點心為甜點,同時跟一道甜湯。全部主菜上完後,再上第三齣點心,此出點心以切面居多。有的地方,對牛筋、全魚、香菇豆腐湯等菜餚的上菜順序還有要求。有的地方把牛筋作為第一道菜上,“筋”和“根”尤溪方言同音,寓意先紮根。有的地方把香菇豆腐湯或全魚作為最後一道主菜上,因為香菇寓意“葉茂”,前面“根深”後面還要“葉茂”。而“全魚”寓意“全餘”(有些地方這道菜不吃,留下),也適合後面上。宴席結束,客人全部離席後,還要放第二次鞭炮,表示宴席結束。­

  尤溪的宴席習慣,受福州的影響較大,現在宴席首道菜“全家福”和宴席要結束時“回紅包”,就是從福州“引進”的。從20世紀80年代起,福州地區民間宴席的流行的首道菜“全家福”被引進了尤溪。“全家福”是由滷、炸、拌等10種冷盤組成的一個大拼盤。“全家福”取名吉利,食物豐盛,作為首菜在賓客入席前就置於檯面上,能烘托宴席的一種熱烈的氣氛。福州傳統宴席有“挾酒包”的習俗,即設宴者除讓賓客吃得“又飽又醉”外,還讓你帶一大包酒包回去,讓家人共享,這在食品匱乏的年代是很有意義的。但後來人們就覺得酒包成了赴宴的累贅,帶回去也沒人吃,只好倒掉,就改為婚慶喜宴,你送了大紅包,東家回你小紅包。此俗,也影響了尤溪。20世紀90年代,城關地區喜慶宴席,在將結束前每人發一個紅袋內裝糕點、水果的“酒包”帶回,後也改為回送小紅包,內有5元、10元不等。­

  傳統的尤溪宴席習俗,還講究很多“規矩”。桌有桌次,各桌還有座次。酒席一般都辦有多桌,桌子都用四方桌,並在大厝客廳設席。以一廳多桌為例,廳左上角為首桌,右上角為次,第二排左為三,右為四,下面依此類推(參見圖1)。男女賓一般分桌坐。各桌座次,在城關地區一般排“橫桌”(桌面板材走向為橫),如圖2所示;有的鄉鎮也有排“直桌”的,如圖3所示。

  

  每桌設12位,配主人或主人代表2人司斟酒上菜。賓次是以母族和妻族的血親長輩為上賓,姑姨姐妹的姻親表親次之。親戚以輩分高低排賓次。宗族鄰里一般按輩分或年齡高低排賓次。公職人員以職務高低分賓次。朋友一般隨便入坐,有的場合亦以年齡高低或交情深淺排賓次。­

  宴席開始,各桌主人(或主人代表)要按賓次給客人斟酒。首桌(本地俗稱“廳頭桌”)主人(或主人代表)要招呼主賓先動筷取食,其他各桌仿效。首桌賓客動筷後,其他人才能開始動筷取食,否則是失禮。做客人的也講究拘禮謙讓。每一道菜上時,主人未招呼,客人搶先動筷,會被認為不懂禮數,會被恥笑為“餓鬼”。主人招呼客人取菜時,客人要說“平平來,平平來”(方言,意思是一起來),方可動筷取食。太平蛋上桌後,主人開始逐桌敬酒。常用的敬酒詞是:“今天大家疼痛人家(‘疼痛人家’是方言,意思是關愛我們),沒的吃,就叫大家吃幾杯酒,現在我敬大家酒,我吃一杯,各人吃三杯。” 然後按賓次逐個勸酒,要把每人三杯勸下。尤溪的習俗,要叫客人吃飽喝醉,才算是熱情待客。所以主人以一比三敬客人酒,讓客人喝醉。­

  過去喪事宴席,菜餚所用的動物性原料是不帶骨頭的,據老人說,此俗是來自世代相傳“肉可以讓你吃,但骨頭不能讓你吃”上古原始社會“吃死人”的習俗,剔骨外,還有在酒桌上不用湯匙,取食湯菜時用酒杯去舀(把酒杯叫做“缽桶”)。喪事宴席,喪者家人不敬酒,由客人自己喝。這些習俗上在尤溪一直延續至上世紀70年代。­

  所謂民俗,都是“前人做後人傳”,但是民俗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飲食習俗也是這樣,它是一個科學的發展過程,一方面承襲先人流傳下來的良風美俗,一方面又摒棄過時、落後的惡風陋習,不斷在新與舊飲食習俗互相交替、同時存在中創新了與現代社會文明相一致的飲食習俗文化。


武漢世界最高跨江摩天輪“漢江之眼”

  資料圖   漢口銀行22日簽約授信80億元支援漢正街文化旅遊商務區建設。這標誌著世界最高跨江摩天輪“漢江之眼”等武漢新地標進入正式建設階段。   據介紹,這一大型摩天輪“漢江之眼”橫跨漢江兩岸,規劃高度超過200米,建設工期為5年,屆時將成為漢正街文化旅遊商務區重要地標。   武漢市副市長鬍立山介紹說,漢 ...

兩妾為尼姑,讓母親吃陳米

  朱熹   朱熹平生提倡理學,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在中國,有專家認為他確立了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家境窮困,自小聰穎,弱冠及第,中紹興十八年進士,歷高孝光寧四朝。於建陽雲谷結草堂名“晦庵”,在此講學,世稱“考亭學派”,亦稱考亭先生。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 ...

簡介

  1、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中國南宋時期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   2、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等職,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 ...

認為君臣關係是什麼樣的

  朱熹認為君臣關係是君為臣綱。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   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 ...

宋代作者有哪首詩

  宋代作者朱熹比較聞名的一首詩是《春日》,其中“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一句比較出名。全詩如下:   《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釋義:   風和日麗遊春在泗水之濱,無邊無際的風光煥然一新。   誰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風吹得百花開 ...

簡介及作品

  1、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中國南宋時期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   2、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等職,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 ...

是哪個朝代的

  朱熹的簡介: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世稱朱文公。祖籍在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在江西省婺源縣。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