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成功。
貞觀十六年,太子李承乾被控武力叛變,意圖謀殺親父唐太宗。貞觀十七年正月,太宗還表態太子雖有足疾,並不影響走路,何況太子有子,依照禮法,即使李承乾先死,也應該立李承乾的兒子李象。後來齊王李祐謀反牽扯出李承乾和漢王李元昌等人的謀反案,四月六日,李承乾皇儲之位被廢。在唐太宗保全下,他本人被判充軍到黔州,參與政變的趙節、杜荷、侯君集皆處死。貞觀十九年鬱鬱而終,墓誌為貞觀十七年十月一日薨,唐太宗為此罷朝,葬以國公禮。
沒有成功。
貞觀十六年,太子李承乾被控武力叛變,意圖謀殺親父唐太宗。貞觀十七年正月,太宗還表態太子雖有足疾,並不影響走路,何況太子有子,依照禮法,即使李承乾先死,也應該立李承乾的兒子李象。後來齊王李祐謀反牽扯出李承乾和漢王李元昌等人的謀反案,四月六日,李承乾皇儲之位被廢。在唐太宗保全下,他本人被判充軍到黔州,參與政變的趙節、杜荷、侯君集皆處死。貞觀十九年鬱鬱而終,墓誌為貞觀十七年十月一日薨,唐太宗為此罷朝,葬以國公禮。
李世民是否篡改歷史無從考證,雖然李世民真正影響了信史的存在,但在任何古籍中都找不到任何關於李世民篡改歷史的資料;在中國歷史上,有約束帝王專制權力的傳統或制度;一是祖宗之法,二是史官記錄;在制度上,史官的獨立,使皇帝不能看史官所寫的歷史;凡是尊重製度的皇帝,都遵守這傳統制度;甚至漢朝最兇狠的皇帝漢武帝,也不看史官司馬遷所寫的《史記》,所以《史記》能批評漢武帝;至後漢時期,王允埋怨武帝不殺司馬遷,使謗書流於後世;其實王允不知道,這說明了漢武帝的尊重史官,遵守制度;這種制度,至李世民,李世民一定要看史官的記載後,開始動搖;李世民之後的皇帝,總是觀看史官所寫史記,由此,史官不在敢於直筆。
吳王李恪被長孫無忌誣陷致死。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與隋煬帝之女楊妃的兒子,排行第三 。武德三年即公元620年六月,封長沙郡王;八年即625年,改封漢中郡王。貞觀元年即627年,晉封漢王。次年,改封蜀王,予益州大都督。十一年,封為吳王,安州都督。永徽元年,官拜司空,授梁州都督。二年,加授太子太師。四年,因牽扯進房遺愛謀反案中,李恪被長孫無忌誣陷致死。神龍元年即公元705年,李恪平反昭雪,追贈司空、並重新以親王禮改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