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李世民幾歲當的皇帝

李世民幾歲當的皇帝

  李世民29歲登基做的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幾歲帶兵起義

  李世民十七歲帶兵起義,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拜右領軍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領兵攻破長安,拜尚書令、光祿大夫,受封秦國公、趙國公。唐朝建立後,領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立下赫赫戰功,拜天策上將,封秦王。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被冊立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號貞觀。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與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獲得尊號“天可汗”,為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礎。

康熙幾歲當皇帝在位多少年

  8歲登基,14歲親政,69歲去世,在位時間61年,是中國古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成年後先後平定三藩、收復臺灣、親征噶爾丹、保衛雅克薩,以尼布楚條約確保清王朝在黑龍江流域的領土控制,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

  康熙帝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後世學者尊為“千古一帝”,廟號聖祖,葬於景陵。


個皇子的生平字號

  第1子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長子,字高明。生於承乾殿,取 名“承乾”,隱含著承繼皇業,總領幹坤之意;   第2子楚王李寬,出繼給叔父楚哀王李智雲,早薨,無後,國除;   第3子吳王李恪,是隋煬帝女兒楊妃所生;   第4子李泰,武德三年,封宜都王,字惠褒,小字青雀;   第5子李祐,武德八年 ...

完了是哪個皇帝

  唐高宗李治,字為善,中國唐朝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為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是嫡三子。   貞觀五年封為晉王,後因唐太宗的嫡長子皇太子李承乾與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於貞觀十七年被冊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即位於長安太極殿,開創了有貞觀遺風的永徽之治。   唐代的版圖,以高宗時為最大,東起朝 ...

做了多久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6年即位,公元649年駕崩,在位共二十三年。李世民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在位期間他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 ...

之後誰是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死後,太子李治即位,即唐高宗,是李世民的第九子,其生母是李世民的皇后長孫氏,死後與武則天合葬在乾陵。   其實當時李世民在位的時候一共有十四個兒子,李治在其中並不是非常的突出,而在李世民眼中皇四子魏王李泰是自己最滿意的人選,相貌英俊,聰明好學,端肅多才,一定能成為一個有道明君的。   但是當李 ...

清朝皇帝順序和他們皇帝

  1·努爾哈赤,後金政權創立者。   2、皇太極,1626年九月,繼後金汗位。1636年四月在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   3、順治皇帝。清入關後第一位皇帝。6歲繼帝位,14歲親政。   4、康熙皇帝。清入關後第二位皇帝。8歲登基,14歲親政。   5、雍正皇帝。清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44歲繼承皇位。   6 ...

的第個兒子皇帝

  李世民第九個兒子當皇帝,即唐高宗李治。李治為唐朝第三位皇帝,字為善,嫡三子,其母為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與唐太宗嫡長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為同母兄弟。李治在位34年,於弘道元年,即公元683年駕崩,年五十五歲,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諡號天皇大帝。天寶八年,即公元749年增諡為天皇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即 ...

活到

  李世民活到了五十二歲。李世民,即唐太宗,公元五百九十九年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