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懼怕慈禧太后原因:1、慈禧的控制慾強烈。慈禧太后顯然更樂於讓恭親王的親密戰友、屬下、學生李鴻章,裝點改革的門面,這不僅是因為“李大架子”那一米八的雄偉身高和“看見紅燈繞著走”的機智靈便,更因為李鴻章無論獲得多麼崇高的地位,也還是安全、可控的。2、要李鴻章做替罪羊。甲午戰爭失敗,李鴻章替慈禧太后背了黑鍋,並且作為中方代表前往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被全國罵成漢奸,並且被清政府撤去了北洋大臣等職務。義和拳亂的時候,八國聯軍侵華打到北京,慈禧帶著光緒逃去了西安,這個時候唯一能夠跟西方談判的只有李鴻章,慈禧就把李鴻章召去北京跟八國聯軍談判,可憐李鴻章78歲的老人家帶著病去北方靠著自己一個人的力量跟八國聯軍斡旋,被迫簽訂了辛丑條約,自己也吐血而死。
1、乖巧圓滑有技能。
李蓮英是一個很乖巧的人,他比較會看人臉色,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所以這就是太后喜愛他的原因吧。當年的李蓮英做梳頭太監的時候,很受小宮女們的喜歡,因為他有一個梳頭髮的絕活兒,在那個時候他能梳很多京城裡面比較流行的髮型,所以會有很多的宮女們找他去梳頭髮。慈禧太后聽說他的技能後便調他宮裡聽用,李蓮英就靠自己的手藝慢慢討得了慈禧的認可。
2、會討慈禧太后歡心。
由於他這個人比較聰明而且很圓滑,很會討老佛爺開心,慢慢的他的地位開始升高,慈禧太后也逐漸的對他信任起來。就這樣,他一步步升職偉儲秀宮裡面的大太監,成為了慈禧太后面前的紅人,由於地位的升高他伺候太后變得更加的謹慎。專做一些討老佛爺開心的事情,能說會道,並且成為了慈禧的傾訴者,這就導致他地位越來越大,而且只能在慈禧太后身邊做事,沒有被分到其他地方工作。
3、不專權。
透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主子的喜愛,這也是他應該得的。李蓮英雖然有權有勢,但是他做事也是有自己的原則的。後人有人覺得他想要參政,其實他是沒有資格的專權也沒有傻到去專權,他只是在皇上和太后中間圓滑鑽營而己。所以說他當年的干政是沒有根據的,他只不過是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討得主子的歡心而已。
李鴻章訪美盛況
“李鴻章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用一個“好人”或“壞人”去評論一個複雜至極的歷史人物未免極度簡單化,但也恰恰是因為“極度簡單”反而讓這個問題極度複雜。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們已經習慣了複雜地看待問題,想要簡單地說清楚一個問題反而做不到了。
那麼,李鴻章到底是好還是壞呢?這個問題被提出來本身就已經說明了這個問題的複雜性。沒有人會問袁世凱是不是壞人,因為已基本有定論(當然,習慣於把一切問題複雜化的我們偶爾也會有不同聲音來討論,不過基本不影響結論);也很少有人會問辜鴻銘是好人壞人,這倒不是說辜鴻銘一定是好人,而是對此人的評價標準可以脫離“好”與“壞”的範疇,他再好或再壞也不涉及“愛國”“賣國”的大是大非,因為其基本不在政治漩渦之中。而李鴻章則不同,他“一生功過在和戎”,總是出現在外交場合,甚至是在談判桌前。要知道任何時代任何國家,出現在談判桌前的人往往都會引起人們的不滿,更何況是在積貧積弱的晚清被列強的堅船利炮逼迫到談判桌前的李鴻章。李鴻章“漢奸”的罵名從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的那一天起就已經揹負,“好人”與“壞人”的問號也就從那一天開始打出。
李鴻章在《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上簽字,於是成為了“漢奸”,而假如簽字的那個人叫“張鴻章”,那麼這個“漢奸”就會變成“張鴻章”。也就是說,誰簽字,誰就是漢奸。但問題是,在那樣的歷史條件下,總得有人去簽字,總得有人揹負這個千古罵名。王樹增在《1901》當中有一連串關於《辛丑條約》的詰問,從慈禧到清流哪一個不該罵,卻獨獨罵李鴻章。其實,罵李鴻章也是一種逃避的手段:挑選出一個漢奸大罵痛罵,就轉移了視線,推卸了責任,甚至因為謾罵中言辭上的正義而讓自己堂而皇之地成為了“正義”的一方,何樂而不為?但似乎很少有人去想、或者是很少有人願意去想:如果你是李鴻章,你能如何?
當然,李鴻章所做的一切並不完美,就如董叢林在《刀鋒下的外交》這本書中所論述的那樣,李鴻章過於迷信列強的技術又過於輕視國人的能量而在外交當中失於軟弱,在對付一個列強的時候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藉助另一個或另幾個列強的能量,結果卻是前門拒狼後門引虎。而在中日甲午海戰中更是因為他的保守而致戰事失利,於是在馬關談判桌上即便是再有手段再有能量,最終的結果也只能是徹頭徹尾的失敗。而這種保守和軟弱,正是來自開啟國門之後和諸強的對比而產生的自卑。因為自卑,就想要學習和發展,但學習和發展總要有個過程,於是就會採取更直接的辦法:藉助或引入。於是在無力量對付日本的時候李鴻章首先想到的是藉助俄羅斯的力量,最後卻上了大當。而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單純批評李鴻章的短視,因為即使是現在,我們依然有這種強烈的自卑感,這種自卑感讓我們急功近利,總是喜歡尋求捷徑。比如我們的改革開放,真正學習和發展到的技術很有限,更多的辦法是直接從發達國家手裡購買。沒錯,在我們的大街上跑的車和在美國大街上的沒什麼兩樣,但問題是人家那是造的,而我們的是買的。
這個問題有點扯遠了,不過這種對比能夠更好地讓我們認清李鴻章,也能夠幫助我們透過李鴻章反過來更好地認清我們自己。李鴻章的侷限是時代的侷限,也是民族的侷限。所以知道李鴻章在那個時代做了些什麼能夠認清那個時代,而清楚李鴻章的思想根源則更有助於瞭解自己。如今,我們的國家雖然強大了許多,但依然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我們要看清楚這個世界,但更要看清我們自己的侷限。李鴻章是好人還是壞人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是一箇中國人。
1、慈禧諡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
2、慈禧,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3、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 ...
由於當時的清政府腐敗不堪,國力衰弱,積病已久,早已病入膏肓,慈禧的離世不過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時清政府已經腐敗,無力控制各地革命,政治上還是君主專制失去了維新派的支援。清政府覆滅在當時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是早晚的事,慈禧在時靠政治權謀還可以使清朝苟延殘喘清政府還有各地地方政府的支援,她還有漢族中 ...
1、慈禧是一個很複雜的人。從清朝的統治來說,她算得上是一位十分有為的政客,但對於國家民族來說,她又是一位庸庸碌碌統治者。
2、慈禧絕不是許多人想象中的那麼愚蠢。事實上她可算是清朝的功臣,非常有能力的政治家,沒有她,清朝早就亡了。很多事情並不是她愚蠢,而是作為清政府的主事人,她的立場不能和中華民族的立場 ...
李鴻章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蹟,如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 ...
1、大丈夫生世,惟血氣養性不可磨滅,否則入魔道矣。
2、實心實力,廉政為本,精核為用,先自立於不敗之地,始終不移,庶幾可大可久。
3、平日遇事不能持平,威信無從服眾,以至一發難收,柔遠二字須看的通透,柔克高明。柔克者,非事事將順之謂柔也,繞指柔中自有百鍊剛在。 ...
慈安太后的地位和影響力都高於慈禧太后,咸豐十一年七月,年輕的咸豐帝駕崩,同治帝登基。25歲的慈安太后晉升為“母后皇太后”,同治生母慈禧則晉升為“聖母皇太后”。雖然同為太后,但是慈安作為先帝咸豐的正妻地位自然高於慈禧。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 ...
1、李鴻章出生於合肥縣東鄉(今肥東縣,現屬合肥瑤海區)磨店鄉。李鴻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後來也官至總督,三弟李鶴章、四弟李蘊章、五弟李鳳章、六弟李昭慶,後來也都非富即貴。
2、李鴻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身後被慈禧太后稱讚為“再造玄黃”之人。追贈其為太傅、晉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