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層意思即八可悲:他鄉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又當蕭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齒,一事無成,五可悲;親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獨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頸聯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頓挫之神。詩人從空間(萬里)、時間(百年)兩方面著筆,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自登臺的感情,融入一聯雄闊高渾的對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脈搏。語言極為凝鍊,乃千古名句。宋代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析此聯雲:“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
杜甫的《登高》的頸聯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該句包含的悲傷之情有:
1、他鄉作客,羈旅之悲;
2、常作客,久旅之悲;
3、萬里作客,遠旅之悲;
4、又當蕭瑟秋天,淒涼之悲;
5、年已暮齒,一事無成,年老之悲;
6、親朋亡散,孤獨之悲;
7、孤零零地獨自去登高,寂寞之悲;
8、身患疾病,病痛之悲。
1、《登高》這首詩格律精嚴。崔顥的《黃鶴樓》雖然也有人推為唐人七律第一,但就格律而言,《黃鶴樓》是一首半古半律之詩,而杜甫的《登高》,就是一首格律十分嚴謹的七律。平仄合律自不必說,詩評家讚賞最多的是此詩的對仗技巧。
2、《登高》這首詩氣象高渾博大,情感沉鬱悲涼。一首詩並不能因為格律,就能成為偉大的作品,詩中的氣象、情感、意境,才是一首詩的核心。
1、情景交融,筆法錯綜變化卻又相互照應。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落筆的角度雖然不同,但都圍繞著詩的中心——“悲秋”。在寫景之中,又有聲(風聲猿啼聲)有色(沙白渚清),有動(鳥飛葉落)有靜(沙渚),有區域性景(首聯),有整體景(頷聯)。而且一三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山景;二四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江景。
2、在 ...
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不管是言律詩還是七言律詩,一般來講最好是頷聯和頸聯對仗,(即律詩的中間兩聯)如果沒有這個本事,那麼頸聯要(即第五第六句)一定要對仗。
作律詩不僅要用對仗而且還要講究平仄和壓韻。五言律詩一般首句不用押韻,七言律詩講究一些的話一、二、四、六、八押平聲韻,首句不入韻也可。所以對於當代大、 ...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裡傳來了一陣陣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 ...
《遊山西村》頸聯描繪了詩人在路途中看到的一幅淒涼的畫面。樹木枝梢空疏,傍晚只有歸巢的黃鶯到來,空氣中的花香仍夾帶著料峭的寒意,連喜歡採蜜的蝴蝶也不見飛來。襯托了獨自開放的杏花的孤寂之感。
《遊山西村》是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是作者少有的基調比較明快的佳作之一。該詩寫於1167年(南宋孝宗 ...
頷聯是律詩中的第二句,頷是下巴的意思。
頸聯是律詩中的第三句,頸是脖子的意思。
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屬於近體詩範疇,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律詩起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仗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進一步發展定型,盛行於唐宋時期。律詩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 ...
思想性:那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
藝術特點: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後兩聯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於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 ...
此詩寫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時看到的兩岸春景。先寫青山重疊,小路蜿蜒,碧波盪漾,小船輕疾。“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描摹長江下游潮漲江闊,波濤滾滾,詩人揚帆東下的壯觀,氣概豪邁。“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為歷來傳誦的名句,描繪了晝夜和冬春交替過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悅,由此而引動末句的鄉思,以歸雁傳書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