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束髮指的是男子十五歲,及笄指的是女子十五歲。
2、古代男子到了十五歲,要將總角拆散,紮成一束,也就是成童的代稱,到了二十歲左右就會加冠正式成人。
3、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就要結髮用笄固定住,表示已經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齡。
4、在我國古代,通常對年紀有著各種各樣的稱呼,比方說總角、豆蔻、古稀等等,分別指代的就是人童年、少女、老年時代。且一般在很多時候,男女的指代也各有不同。
束髮和及笄分別指男子成童的年齡,即15至20歲和女子滿15週歲到了結婚的年齡。清朝以前漢族男孩15歲時束髮為髻,成童;20歲時行冠禮,成年。因此用束髮指代成童的年齡,即15至20歲。束髮又分全束和半束半披。及笄:亦作“既笄”。古代漢族女子滿15週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週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1、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齡段(十三四歲),詩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為十三四歲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這個比喻十分確切生動。
2、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可以結婚了。
冷色和暖色沒有嚴格的界定,它是顏色與顏色之間對比相對而言的。一般情況下,色環中藍、綠一邊的色相稱冷色,色環中紅、橙一邊的色相稱暖色。如若同是黃顏色, 一種發紅的黃看起來就為暖顏色,而偏藍的黃色給人的感覺就是冷色。通常人們把顏色按如下分類:暖色為紅紫、紅、橘、黃橘、黃。冷色為藍綠、藍青、藍、藍紫。中性色為紫 ...
站起來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所謂“站起來”指的是,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結束了被奴役被侵略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了國家的主人。
富起來是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 ...
德先生和賽先生分別指民主和科學。
其中:“德先生”:即“Democracy”,德莫克拉西(音譯)——意為:“民主”,所謂“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
“賽先生”:即“Science”,賽因斯(音譯)——意為:“科學”,所謂“科學”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與獨裁和封建迷信對立。 ...
1、杏林是中醫學界的代稱;杏壇相傳為孔子聚徒授業講學之處,泛指授徒講學之處,今喻教育界。
2、杏林文化的開山鼻祖董奉,與南陽的張仲景、譙郡的華佗齊名,並稱為東漢末年“建安三神醫”。董奉的事蹟在民間被廣泛傳頌,董奉的杏林精神被業界奉為楷模,廬山杏林被世界視為一方聖地。
3、“杏林”已成為中華傳統醫學 ...
紅肉是豬牛羊等動物的肉,因為含鐵豐富而導致肉質大多數都呈紅色,紅肉的補鐵效果相對於白肉要好。白肉包括家禽類以及魚類的肉質,蛋白質的含量以及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比較高,礦物質鐵比較少,所以補鐵的效果不是很好。
紅肉和白肉的區別:1、顏色不同。紅肉一般指咱們日常常吃的豬肉、牛肉、羊肉,這些肉顏色都是紅色的均 ...
分別指什麼是兩個既相互聯絡又相互區別的概念,作用是事物內部固有的效能,它是由事物內部要素結構所決定的,是一種內在於事物內部相對穩定獨立的機制。作用效應是事物與外部環境發生關係時所產生的外部效應。 ...
及笄是指十五週歲。
在古代,及笄指的是女子滿十五週歲的時候,同時,也可以將及笄視為古代女子成年的一個分水嶺,女子過了及笄之年就可以結婚生子了。及笄一詞最早出自於《禮記》之中,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髮簪,及笄也可以理解為插髮簪。
及笄之年,簡單的可以理解為女子到了可以插簪子,打扮自己的年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