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杯酒釋兵權的歷史故事

  1、杯酒釋兵權的典故。

  乾德元年(963年)春天,趙匡胤在退朝後留下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鋒、趙彥徽、羅彥環諸高階將領飲酒。酒至半酣,宋太祖對部下們說“我非爾曹不及此。然吾為天子,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安枕而臥。”此話令石守信等人大驚失色:“陛下何為出此言,今天命己定,誰敢復有異心。”太祖曰:“人孰不欲富貴,一旦有以黃袍加汝之身,雖欲不為,其可得乎?”守信等將領謝恩:“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宋太祖藉機表達了讓他們放棄兵權,建議“人生駒過隙爾,不如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君臣之間,無所猜嫌,不亦善乎?”。第二天,各位大臣就稱病請求辭職,宋太祖一一詔準。

  2、杯酒釋兵權的意思是輕而易舉地解除將領的兵權。

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1、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某個夜色迷人的晚上,宋太祖趙匡胤宴請他的結義兄弟們,這些兄弟包括:石守信(侍衛親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高懷德(殿前司副都點檢)、王審琪(殿前司都指揮使)、張令鐸(侍衛親軍司馬步軍都虞候)、羅彥環(侍衛親軍司步軍都指揮使)等。都是當年擁戴趙匡胤“黃袍加身”的功臣,是大宋中央軍事力量的高階將領。

  2、趙匡胤好酒,跟兄弟們暢飲時時有,今天也不例外。這些高階將領們簇擁著他們的皇帝大哥推杯換盞,回憶著輝煌的過去,發誓再替大哥打江山立新功。可是就在酒酣耳熱之際,大哥卻突然放下酒杯,滿臉愁容。眾兄弟不解,齊問大哥為何如此。趙老大長嘆一口氣說:兄弟們吶,別看我做了皇帝,可是還不如當個節度使快樂呢,我一天安穩覺都沒有,還不如你們呢,苦啊!

  3、哥幾個更納悶了,皇帝都做上了,您富有四海,苦啥子呢?兄弟們這麼一說,老大似乎更痛苦了:哪個人不想富貴啊,假如有一天有人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雖然你不情願,但你能推得掉嗎?

  4、他這一說,這哥幾個清醒了,嚇得跪倒一片:臣等愚鈍,求陛下給指條出路!趙匡胤滿意地點點頭,說:人生如白駒過隙,很快就裝進小盒子裡了,不如多積點家產給子孫,你們過過歌舞昇平,頤養天年的事,這樣咱們君臣無猜,這多好啊!

  5、敢情這酒的套路這麼深!回過味來的老兄弟們,一夜間身體全都出狀況了,不是頭疼就是腿瘸,集體請求病退。趙匡胤很高興,一律批准,大把賞賜醫療費。

  6、這就是歷史著名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讀著很精彩,跟歷史背景嚴絲合縫,可惜,這是段假歷史。

  7、這個故事正史根本沒有記載,“杯酒釋兵權”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真宗年間的大臣王曾的《王文正公筆錄》裡。後來司馬光的《涑水記聞》也記錄了“杯酒釋兵權”,但事件發生的時間卻與王曾不一樣。史學家考證,這是因為司馬光發現王曾記錄的時間有漏洞。再後來,李燾編寫《續資治通鑑長編》,綜合了王曾和司馬光的紀錄,並且對故事情節又豐富了一下,於是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版本。

  8、關於這段假歷史是如何演變的,史學家們找到了源頭。說某天,號稱“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突然找到趙匡胤,建議他立即撤掉石守信和王審琪。趙匡胤不以為然,說這是我的義社十兄弟,不會對不起我。趙普說,他們自然不會,但是他們的手下呢?這兩人根本管不住他們手下!趙匡胤還是覺得趙普小題大做,他說,區區下屬,他倆還是管得住的,而且我對他們很器重!

  9、趙普冷冷一笑:周世宗的手下他管得住嗎?周世宗難道不器重手下嗎?這句話立刻戳中趙匡胤的命門,自己當年不也是深受周世宗器重嗎?自己還不是被手下推上皇位,背叛了周世宗嗎?於是冷汗直流,於是,罷免石守信、王審琪。

  10、這就是故事最早的影子,這裡面只有石守信和王審琪,後來人越加越多,我一直奇怪,“杯酒釋兵權”的這些人當中,資歷最老、地位最高的是高懷德,為什麼把他的名字放在石守信的後面,原來,最初根本沒有高懷德的事。

  11、自唐朝藩鎮割據後,短短五十年,中原成了皇帝流水線,都是武將惹的禍。所以遏制武將的軍權是趙匡胤必須要做的,否則趙宋步前朝後塵將不可避免,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歷史背景。

  12、但是,趙匡胤不可能,實際也沒有一次性就免掉這麼多高階將領,而是有計劃分步驟地改革中央軍隊編制,伴隨編制改革,一步步將這些高階將領調出中央軍。靠一次喝大酒解決這麼大問題,只是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已。

  13、儘管故事是假的,但它的核心卻是真的。這種處理方式比較貼合趙匡胤寬仁的性格,也符合當時的歷史要求(當時趙宋天下還未統一,還需要這些將領發揮作用,後來的戰爭中,這些被調任節度使的兄弟們,多次回到中央重擔舊職。)。

  14、回過來看一下這個故事,“杯酒釋兵權”更像是趙匡胤與武將們達成的一個君子協議,一個心照不宣,君臣間相互保全的默契,一個以國家利益為重,彼此共榮的契約。它透射著那個時代先人們的智慧,輝映著趙宋王朝數百的溫情與和煦!

杯酒釋兵權的故事簡介

  1、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北宋乾德年間,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避免下屬將領也被迫“黃袍加身”,起兵篡奪新生政權,透過酒宴方式,威脅利誘,要求高階將領交出兵權的歷史事件。

  杯酒釋兵權是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所採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始,被視為寬和典範。其後,宋太祖還在軍事制度方面進行了多項改革,大大強化了北宋中央集權。

  後來,“杯酒釋兵權”演變為一個成語,引申為輕而易舉解除將領兵權。

  2、發生背景:

  在結束五代十國局面的過程中,北宋統治者著重考慮的問題有二: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使唐末以來長期存在的藩鎮局面不再出現;二是如何鞏固新生王朝,使之不再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

  宋太祖趙匡胤

  建隆元年末(公元960年),在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進叛亂後的某一天,他召見丞相趙普,問道:“為什麼從唐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換了八姓十二君,爭戰無休無止我要從此息滅天下之兵,建國家長久之計,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趙普精通治道,對這些問題也早有所考慮,聽了太祖的發問,便提出問題之癥結就在於藩鎮權力太重,君弱臣強,治理的辦法也無奇巧可施,只要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安定。趙普的話還沒說完,宋太祖就連聲說:“你不用再說了,我全明白了”。

  於是一個重建中央集權專制制度的計劃就這樣醞釀出來了,並逐步付諸實施。在北宋中央集權方面,最重要的是兵權,也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範浚在《五代論》中指出:“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揭示了唐末五代以來,在政治局面變換中兵權所起的決定性作用。因此,宋朝剛剛建立,趙匡胤就吸取了後周滅亡的教訓,加強對禁軍的控制。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祖鑑於當時已控制局勢,就著手陸續採取了一些措施,逐步加強中央集權。起初,太祖以為石守信等人是自己的故友,並不介意,而趙普數次進言說:“臣也不擔心他們會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們的部下貪圖富貴,萬一有作孽之人擁戴他們,他們能夠自主嗎”這些話實際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記住陳橋兵變的歷史,一定要避免類似的事件重演。果然,宋太祖不久後就採取措施解除了禁軍高階將領的兵權。


兵權講的是哪個皇帝的故事

  杯酒釋兵權講的是宋太祖趙匡胤的故事。   宋代第一個皇帝趙匡胤自從陳橋兵變,一舉奪得政權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別的將領也黃袍加身,篡奪自己的政權, 想解除手下一些大將的兵權。於是在961年,安排酒宴,在酒宴中發表意見,以威脅利誘的方式和高官厚祿的條件要求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使能調動軍隊的不能直接 ...

兵權

  這則故事說的是宋代第一個皇帝趙匡胤自從陳橋兵變,一舉奪得政權之後,卻耽心從此之後他的部下也效仿之,想解除手下一些大將的兵權。於是在961年,安排酒宴,召集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飲酒,叫他們多積金帛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從此解除了他們的兵權。在969年,又召集節度使王彥超待宴飲,解除了他們的藩鎮 ...

兵權是什麼意思

  1、杯酒釋兵權釋義:釋: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將領的兵權。泛指輕而易舉地解除將領的兵權。   2、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北宋乾德年間,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避免下屬將領也被迫“黃袍加身”,起兵篡奪新生政權,透過酒宴方式,威脅利誘,要求高階將領交出兵權的歷史事件。   3、杯酒釋兵權是宋太祖為加強中央 ...

趙匡胤兵權的歷史典故

  趙匡胤,宋朝開國皇帝,“陳橋兵變”後被擁立為帝,黃袍加身。在宋朝建立初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避免禁軍也黃袍加身,趙匡胤透過酒宴“杯酒釋兵權”,稱為其鞏固統治的開始。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中國古代名人中一起了解具體典故吧。   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宋朝初期,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禁軍軍將也黃袍加身, ...

難以兵權吶什麼意思

  杯酒難以釋兵權意思為難於透過誘惑解除掌權者的權利,意指想透過條件交換達成放棄權利不能夠成功。   中國古代北宋初期,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防止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面,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以高官厚祿為條件,解除將領們的兵權。因為是在酒席上做出了決策,所以史稱“杯酒釋兵權”。杯酒釋兵權只是宋太祖為加強皇權,鞏固統治所採取 ...

勸君更盡一的下一句

  西出陽關無故人。出自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全文: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譯文:渭城早晨一場春雨沾溼了輕塵,客舍周圍青青的柳樹格外清新。老朋友請你再乾一杯餞別酒吧,出了陽關西路再也沒有老友人。   賞析:白居易《對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辭 ...

勸君更盡一原文

  1、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此詩是中華詩壇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詩。奇就奇在,它不同於一般的送別詩;它巧妙地藉助於時空的轉換,營造了耐人尋味的惜別氛圍,達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藝術感染力,具有極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來,文人學者未能準確把握該詩的風格,望文生義地曲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