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東坡羹+蘇軾飲食美學

東坡羹 蘇軾飲食美學

  東坡羹是蘇東坡發明的蔬菜羹,最初以蔓菁、蘆菔為主,也可以用其他季時蔬取代。蘇文談飲食的不少,都鮮見食譜的寫法,《東坡羹頌並引》卻詳述了這道菜的做法:

  東坡羹,蓋東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蘆菔若薺,揉洗數過,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許塗釜,緣及一瓷盌,下菜沸湯中。入生米為糝,及少生薑,以油盌覆之,不得觸,觸則生油氣,至熟不除。其上置甑,炊飯如常法,既不可遽覆,鬚生菜氣出盡乃覆之。羹每沸湧。遇油輒下,又為盌所壓,故終不得上。不爾,羹上薄飯,則氣不得達而飯不熟矣。飯熟羹亦爛可食。若無菜,用瓜、茄,皆切破,不揉洗,人罨,熟赤豆與盌米半為盌。餘如煮菜法。

  蔓菁又叫蕪菁,即俗稱大頭菜,是很普通的家常蔬菜;蘆菔即蘿蔔;菘就是白菜。蔓菁四季都有,吃法卻不同:春食苗,夏食心,秋食莖,冬食根。明·姚可成彙輯的《食物本草》讚美它:“菜中之最有益者”,性溫,根葉味苦,有療效。

  白蘿蔔最普遍為我們知道的是行氣消食,增進食慾,幫助消化,促進胃腸蠕動,通利大便;又能增強免疫力,止咳化痰,治療咽痛失音。這兩道菜搭配在一起,不溫不涼,加強了化溼健脾的作用;若像蘇東坡那樣,加了作料和香油作菜羹,味道鮮美適口,相信是老少咸宜的湯品。

  蘇東坡受儒、釋、道思想影響,不僅深刻領悟“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學思想,生活中也實踐順應自然、適應環境的觀念,並且在逆境中寄情於大自然的山水,或天然食物。

  《東坡羹頌並引》若和《菜羹賦》一起閱讀更有意思,文字也更完整。《菜羹賦》描述卜居南山下,窮得沒肉吃,只得摘一些大頭菜、蘿蔔煮湯,從洗菜、入鍋、煮沸到以米粒勾芡,再用陶盆覆蓋,慢慢煨到熟爛,直到水分快收幹,菜蔬湯變成蔬菜羹,此法不用醯醬,烹調堪稱仔細,充滿了自然風味。也具現了蘇軾的創作美學和飲食美學。

  世人多覺得清淡則寡味,因此素不如葷,其實清淡之味與美食並不衝突,反而更能貼近原味。關鍵在廚師的手段。任何食材淪落呆廚手中,都只能拜託佛祖保佑;唯高明的庖人能令各種食材表現各自的優點。

  東坡羹有一工序值得注意:加一點米進去勾芡。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即記載二十幾種羹的製法,基本上都用米汁調和勾芡。米汁是理想的勾芡,不僅東坡羹,滷肉時放一點紫米進去,不但能著色,更能有效吸收油膩。

  煮湯而講究食物的原汁原味,迥然異於時下流行以太白粉勾芡。從小到大,我始終無法忍受這種因襲而庸俗的勾芡法,又不是什麼罪犯,幹嘛喝太白粉湯?我曾經在臺北一家著名的餐館吃杭州菜,廚師的手藝其實不賴,奈何過度依賴太白粉勾芡至濫用的地步,使東坡肉看起來像腐乳肉,龍井蝦仁像蝦仁羹。

  真正的高廚基本上已經摒棄濃重的調味料,力求自然、原味、清淡,東坡羹很能表現清淡美學。清淡,是世上最時尚的飲食趨勢。

東坡是蘇軾的什麼

  東坡是蘇軾的號。蘇軾字子瞻,百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度士。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知法家、畫家。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是“唐宋道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豪放派的主要代表,專代表作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屬、《東坡樂府》等。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玉糝羹 蘇東坡命名的美食

  “玉糝羹”是用山藥烹飪的一道名菜。

  山藥,又稱山芋、山薯。原名薯蕷。據《本草綱目》記載,唐朝時,因皇帝代宗名“預”,為避諱,改名薯蕷。宋朝時,又因宋朝英宗皇帝名“署”,再次改名為山藥。山藥的姓名如此坎坷,在植物界實為罕見,難怪《本草綱目》要特別記載它。

  “玉糝羹”是海南的一道文化名菜。“玉糝羹”名很美。說它美,是因為此名是宋代大文學家、大美食家蘇東坡所起,它除了滲透大文學家的美文學成分外,還有一段親情、美麗動人的小故事。

  公元1097年,已被貶到廣東惠州的蘇東坡,再被貶到海南島儋州。儋州官員張中很仰慕蘇東坡的為人與文采,把他當成朋友,讓蘇東坡住官舍的庭院內。再次流放的蘇東坡,受到如此的厚愛,心情感動,寫詩來表達當時的心緒,據《漢書·楊雄傳》中“載酒問字”為該屋題名“載酒堂”。蘇老先生曾為載酒堂詠過一首詩:“臨池作虛堂,雨急瓦聲新。客來有美載,果熟多幽欣。丹荔破玉膚,黃柑溢芳津。”(《和陶田舍始春懷古》)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訪察嶺南的湖南提舉常平官董必得知蘇東坡住官舍後,派人將蘇東坡逐出官舍,張中也因此丟了官。蘇東坡只得在城南的檳榔樹叢中買地建屋居住,在眾黎族百姓的幫助下,五間茅屋建成了,他把屋子命名為“桄榔庵”。

  當局對蘇東坡不好,使蘇東坡在海南的生活過得很苦。當時大米缺,生活很是艱苦。蘇東坡寫了一首詩,道出了當時的生活狀態,“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那時,海南種稻很少,當地人以香為業。大米幾乎都是從外地運來。因為颱風等種種原因,運米大船常常斷航。每每此時,當地居民只能以山薯(海南人將山藥稱山薯)充飢。蘇東坡父子也入鄉隨俗,吃山薯。跟隨蘇東坡到海南的只有三兒子蘇過,蘇過見年邁的父親身體不好,就想辦法給他弄好吃的。蘇過將山薯弄碎後,再給父親搞羹。蘇東坡吃得很美,即興作詩一首,題為“過兒忽出新意,以山薯作出玉糝羹,色香味皆奇絕。天上酥陀則不可知,人間決無此味也。”詩云:“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奶更全新。莫將南海金齏膾,輕比東坡玉糝羹。”蘇東坡的詩,說傳說中的天上美品“酥陀”是虛幻不實的,其味如何不可知,無法與玉糝羹相比,但人間佳味,如隋煬帝所極為稱道的“金齏膾”,卻是不能與“玉糝羹”相比的。就物質生活來說,蘇東坡父子在儋州過著“苦行僧”的生活。其實,清水淡煮的“玉糝羹”,只是一種原味原汁的食品,在飢餓之時,最美的應是肉類的葷菜,而不是什麼蔬類的素菜。但蘇東坡是個“超然自得”之人,在苦中找樂,簡簡單單的一碗“玉糝羹”,也讓他詩情大發,寫出了美麗的詩篇。

  就這樣,“玉糝羹”傳至今。

  玉糝羹怎樣做呢?玉糝羹可做素的,也可做葷的。將山藥去皮後切片並用刀拍打碎,豆腐切粒並用刀輕輕拍碎,鮮玉米用刀輕輕拍打裂口,鮮蝦去殼去頭挑腸線後切小段並用刀輕拍。高湯(雞湯、鴨湯、豬肉湯等)適量,煮沸後,先下山藥、蝦仁與玉米,再煮開後文火煮十分鐘,然後下豆腐,煮沸後下澱粉水勾芡成濃湯狀,下蛋清,調味後即可起鍋裝碗,並下蔥花、香油少許。

  山藥做成的“玉糝羹”,因美食家蘇東坡的命名與鍾愛,聞名於世,流傳至今,令人難忘。


東坡蘇軾是同一個人嗎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人。   嘉祐二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 ...

蘇軾為什麼自號東坡

  蘇東坡的東坡是大家對他的東坡居士的號的稱謂。是說蘇軾在有一年被貶謫到黃州,比較鬱悶潦倒。住在城東一個很簡陋的居所,他的老朋友馬正卿幫他把黃州城東的一片荒地要了過來,交給他去打理。這片荒地便是蘇軾自己的東坡了。而真正把此地取名東坡的原因主要還是蘇軾最景仰的先聖白居易曾作了好幾首詩吟誦白自己的另一個東坡,也是 ...

蘇軾東坡鑑賞

  《東坡》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小詩就以尋常生活小景月夜裡拄杖漫步于山石高低不平的東坡為樂,顯示了詩人幽獨高潔的心性和履險如夷的人生態度。   這首詩作於神宗元豐六年。儘管政治處境險惡,生活條件困苦,蘇軾仍能泰然自處,保持對生活的熱愛,並敢於向生活挑戰,保持其不畏艱難的堅毅精神。   東坡 ...

蘇軾為什麼號東坡

  蘇東坡的“東坡”是大家對他的“東坡居士”的號的稱謂。   稱謂來由:蘇軾在有一年被貶謫到黃州,比較鬱悶潦倒,住在城東一個很簡陋的居所。他的朋友馬正卿幫他把黃州城東的一片荒地要了過來,交給他去打理。這片荒地便是蘇軾自己的“東坡”了,而真正把此地取名東坡的原因主要還是蘇軾最景仰的先聖白居易曾作了好幾首詩吟誦自 ...

蘇軾為什麼起東坡居士

  “東坡居士”是蘇軾的號,其來源是蘇軾貶官黃州所居住的地方。   元豐三年,蘇軾謫居黃州,他的俸祿縮減一半,而家裡供養的人口又多,致使家中十分貧苦。   蘇軾的朋友馬正卿從揚州來看望蘇軾,目睹“先生窮到骨”的生活,於是找到昔日的同窗,黃州太守徐君猷求他將臨臬亭下過去駐兵的數十畝荒地撥給蘇軾開墾耕種,以解決蘇 ...

蘇軾為什麼叫蘇東坡

  蘇軾又叫蘇東坡,蘇軾因為“烏臺詩案”坐牢103天,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這個職位相當低微,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蘇軾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思考都毫無掩飾地表現在其文學作品中,其中又以詩歌最 ...

東坡是不是又叫蘇軾

  蘇東坡是叫蘇軾。蘇軾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他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他擅長畫墨竹,且繪畫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