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東鄉族服飾

東鄉族服飾

  東鄉族年輕男女

  東鄉族是古老的遊牧民族,羊毛製品是東鄉人服飾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東鄉族信奉伊斯蘭教,在生活習俗上與西北迴族相似,服飾上也帶有回族的特點。顏色素淨,多青、藍色或藏青色布製成。少女也有著紅、綠色者。

  東鄉族男子多穿短衫和深色坎肩,下穿及踝長褲。冬天穿山羊皮襖,在袖口處縫有黑色或紅色的寬邊。平時還穿毛織的褐衣。

  東鄉族男子喜歡頭戴號帽。號帽是一種平頂軟帽,有白的,也有黑的,多用布縫製而成,富人家則用綢或線織做成。平時所穿的襪子是布縫的套襪。鞋是自家作的布鞋、麻鞋,麻鞋是用曬乾的胡麻草編織而成的,還有用牛羊皮自制的皮鞋,叫“杭其”,鞋掌鞋幫用一張整皮子縫製,冬天裡面填草末,用來暖腳。

  “仲白”是東鄉族男子喜用的一種禮服。“仲白”樣式,類似維吾爾族的袷袢,一種對開的大衣,暗釦,低領,一般用黑、灰色布料縫製。“仲白”須經常保持潔淨,若是不慎被穢物汙染,包括人畜類尿、血和酒,必須立即清洗乾淨。因為“仲白”是上清真寺禮拜五聚禮的禮服。老年人在遇婚喪或探親訪友時,也喜穿“仲白”。

  東鄉族婦女的服裝顏色單一樸素,多半是黑色或藏青色的布料製成。青年婦女著紅、綠色,上衣齊膝蓋,很寬大,大襟開在右邊,袖長齊腕,袖口約4寸許,有的外加一件齊膝的布坎肩。下穿長褲一直拖到腳背,褲管不十分寬大,約7寸許。冬季穿棉襖褲,式樣與單衣同。嚴寒時節也有穿皮襖的。

  東鄉族婦女一般都戴蓋頭,長至腰際,頭髮全被遮住,只露出臉孔。這種服飾是從民國時期時興起來的,伊斯蘭教認為結了婚的婦女,頭髮是一種羞體,需要遮掩。漸漸地,蓋頭便成了一種服飾。蓋頭分綠、黑、白3種。女孩子在7歲到8歲開始戴蓋頭,出嫁後改戴黑蓋頭,有的出嫁生了小孩以後改戴黑蓋頭,上了50歲,或者有了孫子以後戴白蓋頭。

  東鄉族婦女所穿襪子由黑布縫製而成,鞋子也以藍黑色居多。年輕女子多在鞋頭上繡上一些花朵。早些時期,婦女還喜愛高2寸許的木底黑跟鞋。木底高跟,用黑布包縫後鞝在鞋幫上,叫木底子鞋。

東鄉族服飾——深受宗教影響

  東鄉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肅臨夏地區)東鄉地區而得名。該民族自稱“撒爾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曾被稱為“東鄉回回”、“東鄉蒙古”、“東鄉土人”等。主要分佈在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境內,少數散居在甘肅蘭州市和廣河、和政、臨夏等縣及新疆伊犁地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東鄉族人口數為513805。使用東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部分人會說漢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東鄉族是14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構成其族源的主要成分,是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和蒙古人。從13世紀以來,河州一帶就是包括色目人和蒙古人在內的蒙古軍駐守、屯田之地。13世紀末,鎮撫陝西、甘肅、寧夏等地的元朝安西王阿難答皈依伊斯蘭教,其屬下蒙古人大部相從。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也相聚在西北地區。14世紀初,元成宗死,安西王阿難答與皇后伯要貞氏等策謀政變,事洩被殺,但其屬下勢力仍很強大。其子曾聯合伊斯蘭教群眾反叛,為元朝政府鎮壓,阿難答屬下紛紛逃避。當時交通不便、偏僻閉塞的東鄉,就成為阿難答屬下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蒙古人退避的地區之一。他們在這裡與當地漢族、藏族等長期共同生活,互相婚嫁,逐漸融合成為東鄉族。

  

  對東鄉族的族源,還有一些不同的說法。主要有二:一說成吉

  思汗於1226年徵西夏時,兵臨河州、臨洮一帶,將部分蒙古軍留駐此地,這些人以後進入東鄉,形成東鄉族;一說成吉思汗西征時,從中亞、波斯擄來大批工匠,其中一部分被安置於東鄉,以後形成為東鄉族。還有一說認為東鄉族源於吐谷渾。但關於東鄉族源和形成問題,大部分學者持上一種看法。

  從前,東鄉族婦女的服飾十分漂亮,上衣領圈及大襟都有繡花,袖子寬邊,後面開叉,以飄帶束住腳管。每逢喜慶大事,婦女多穿繡花裙子,腳穿高根約一寸的繡花鞋。當時不帶蓋頭,只包頭巾,髮髻上插飾物,帶大耳環和大戒指,上飾珊瑚及瑪瑙。胸前一般佩戴銀飾。婦女的上衣流行假袖,在肘到袖口間,用紅、綠、藍各色布縫成數段,並在假袖各段上繡上花邊。這樣,一方面覺得美觀,另一方面使人覺得好像穿著數件衣服。年輕婦女,多在鞋上繡一些花。東鄉族男子以前大多穿著寬大長袍,束寬腰帶,佩帶五至七寸的小刀及錢袋等。褲帶多繡花,名曰“韃子花”。有時男子褲腰上還掛小刀、荷包、鼻菸壺等,以示美觀。

  十八世紀後,伊斯蘭教逐漸成為東鄉族共同的宗教信仰。由於宗教信仰的統一和長期與回、漢等民族頻繁交往,東鄉族的服飾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並與當地回族、漢族的服飾相近。

民族服飾欣賞:東鄉族服飾圖片

  東鄉族是甘肅省的一個少數民族,具有非常明顯的民族特色,從14世紀起至今已經經歷了幾百年的歷史磨礪,其文化底蘊也是完整的保留下來。本期中國傳統服飾帶你瞭解東鄉族服飾的特點。

  東鄉族的服飾與回族有相似之處,但其特點也頗為明顯。男子多戴平頂的無簷帽,有黑、白兩色,穿白襯衣,外套黑坎肩,穿青藍色褲,老年人則以黑、灰、白為上。冬季穿羊皮襖,不掛布面。

  東鄉族男子多穿寬大長袍,束腰帶,掛腰刀、煙荷包。婦女多穿圓領、大襟、寬袖的繡花上裝。下穿套褲,褲筒後面開小衩,褲筒、褲腳有鑲或繡的花邊。喜慶節日則穿繡花裙,繡花鞋。

  男子戴平頂無簷白、黑軟帽。婦女在家戴繡著花紋的便帽,外出戴遮住全部頭髮的絲綢蓋頭。少女和新婚者戴綠色,婚後及中年婦女戴黑色,老年婦女戴白色。婦女的首飾以銀製耳環及手鐲、瑪瑙珠子為主。

  東鄉族服飾也反映了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的等級差別和一些特殊的財產觀念。伊斯蘭教眾多的社會倫理規範中最首要的一條規定,就是人人平等。伊斯蘭教反對人們透過穿著豪華名貴的服飾來顯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表現自己的高貴。因此,東鄉族服飾中不崇尚貴重華麗的服飾,不虛榮、不炫耀,穿著應儘量普通化、大眾化,這是平等觀念在服飾中的一種體現。

  古時的東鄉族婦女愛穿一種有領圈、大襟和寬袖的繡花衣服,袖口上鑲一道花邊。下穿套褲,褲管鑲兩道繡花邊,褲管的後面開小叉,用飄帶束住褲管。逢喜慶大事,穿繡花裙子。足登後跟高寸許的繡花鞋。當時不戴蓋頭,只戴包頭巾。後來,婦女的服飾逐漸變化。女的一般戴蓋頭,長至腰際,頭髮全被遮住,只露出臉孔。

  蓋頭大致分綠、黑、白三種顏色。少女和新婚婦女戴綠綢和綠緞子蓋頭;少婦和中年女子戴黑蓋頭;老年婦女戴白蓋頭,衣著都是藏青色或黑藍色布衣。青年婦女穿紅或綠的,上衣寬大,大襟在後邊,外加一件坎肩,長褲一直拖到腳面,褲管不十分寬大,約7寸許。冬季穿棉襖褲,式樣與單衣同。嚴寒時節也穿皮襖。

  東鄉族婦女所穿襪子由黑布縫製而成,鞋子也以藍黑色居多。年輕女子多在鞋頭上繡上一些花朵。早些時期,婦女還喜愛高2寸許的木底黑跟鞋。木底高跟,用黑布包縫後鞝在鞋幫上,叫木底子鞋。


特有的民族氣質和文化:東鄉服飾

  服飾是在古代是為了遮擋身體而產生的,隨著文化的發展,人們不再滿足於簡單的布料而開始設計衣服的款式,當厭煩單一的顏色後,開始研究衣服的顏色。發展到今天,每個民族都擁有屬於自己的民族服飾。那麼,你知道東鄉族服飾的歷史嗎?就跟著小編一起看看東鄉族文化吧!   男子多戴平頂的無簷帽,有黑、白兩色,穿白襯衣,外套黑 ...

中華民族: - 東鄉

  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其餘分別聚居在和政縣和臨夏縣。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東鄉族有自已的語言,沒有文字。大多數東鄉族人都兼通漢語,通用漢文。東鄉人有豐富的群眾娛樂活動和民間口頭文學,競技活動主要有賽 ...

東鄉--簡 介

       東鄉族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境內大夏河以東和黃河以南的山麓地帶。其中半數以上聚居在東鄉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蘭州、定西和寧夏、新疆等地。   東鄉族因居住在甘肅省臨夏地區的東鄉而得名。舊稱“東鄉回回”、“東鄉土人”、“東鄉蒙古人”、“蒙古回回”等。他們自稱“撒爾塔”,意思是“中亞信伊斯蘭教 ...

東鄉喪葬習俗

  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其餘分別聚居在和政縣和臨夏縣。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東鄉族有自已的語言,沒有文字。大多數東鄉族人都兼通漢語,通用漢文。東鄉人有豐富的群眾娛樂活動和民間口頭文學,競技活動主要有賽 ...

東鄉

  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其餘分別聚居在和政縣和臨夏縣。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東鄉族有自已的語言,沒有文字。大多數東鄉族人都兼通漢語,通用漢文。東鄉人有豐富的群眾娛樂活動和民間口頭文學,競技活動主要有賽 ...

柯爾克孜服飾文化

  柯爾克孜族的服裝,婦女多喜紅色,穿短裝,也有穿連衣裙的。襯衫寬大直領。布料衣服縫製簡單,高階衣服縫製講究,袖口和對襟處釘銀扣。裙子用寬頻,或用綢料迭成多褶,製成圓筒狀,上端束於腰間,下端鑲制皮毛。內衣翻領套坎肩,坎肩領口甚大,內衣顯露。在短裝外面套大衣,多為黑色,翻領敞胸,冬季內加棉絮。   婦女戴圓形金 ...

毛南服飾

  毛南族主要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河池、南丹、都安等地的山區,是一個傳統的農業民族。過去幾乎家家都有木紗車和織布機,並自種藍靛草,自紡、自織、自染土布,以製作各種衣飾。毛南族姑娘從小就要學習紡線織布,織布技術的高低、織成布匹的多少,是衡量她們智慧和才幹的標準。   衣飾基本上與附近漢、壯族相同。過去,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