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爾克孜族花氈中獨特的圖案寓意
柯爾克孜族花氈中獨特的圖案寓意
柯爾克孜族的毛氈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東西,幾乎家家戶戶有。而花氈確實氈製品中最為貴重的物品,它的製作工藝可以說是相當複雜。但是在心靈手巧的柯爾克孜族女性手裡還是把各種不同的技術揉合在了一起。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柯爾克孜族文化吧!
柯爾克孜族花氈是柯爾克孜聚居區融實用和裝飾於一體的一種最普及的手工藝品,是柯爾克孜牧人巧妙利用自然資源進行人文創造的傑作,是以遊牧為生的柯爾克孜人對生活和自然摯愛的一種符號表達。柯爾克孜居室裡鋪設的花氈兼實用和裝飾於一體,自古迄今一直是柯爾克孜族姑娘出嫁時必備的嫁妝之一,以母女傳承的方式代代相承,成為社會上評價新嫁娘和女主人操持家務能力的標準和尺度之一。
柯爾克孜族花氈圖案中以補貼花氈的圖案最為豐富獨特。補貼花氈的圖案佈局常見的有對稱式、平衡式、均衡式和四方連續式。常見的圖案裝飾風格有以下兩種:由一塊塊菱形格作骨架,在菱格內用多個單獨紋樣進行裝飾,周邊用鷹花或羝角紋鏈作邊框,菱格與菱格之間,或中部的方形主題花紋與邊框之間多用白底鋸齒紋鏈將其隔開,使各種紋樣盡顯特點。
柯爾克孜花氈的紋飾多取材於自然,與其生產生活方式密切相關。遊牧生活中常見的家養和野生動植物,如獵鷹、大雁、羝角(公羊角、鹿角)、牛羊骨和花卉、蔓草,也有齒牙、三角、方、圓、直線、斜線等幾何紋樣。這些紋樣以誇張變形的手法表現,有似形非形意到筆不到的寫意效果,再以陰陽交錯的處理手法和強烈的紅、藍、綠、橙、褐等對比色對比,形成補色效應,富有動感。
柯爾克孜族是一個長期以牧業為生的民族,牲畜在其生產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表現在手工製品的圖案紋飾上便是大量角羝紋的出現。角羝紋圖案對柯爾克孜人來說,一方面寓意著畜牧業豐收的美好願望,另一方面則代表了牲畜與人類的和諧友好關係。在柯爾克孜花氈上還有一類較常出現的紋飾是植物枝蔓。
在柯爾克孜牧人的心中,牧草的茂盛與否直接關係到牧人的生活是否有保證。草是牧人最熟悉,也是不可須臾離開的植物。他們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生活在草原上,對植物的熱愛不言而喻。他們將這份熟悉與熱愛融化在日常生活中,描繪在柯爾克孜族刺繡等各類工藝品上,演化成千變萬化的植物、花卉、枝蔓等紋樣,裝飾在氈毯、壁掛、圍簾等物品上。
柯爾克孜花氈上的傳統圖案各有其原始涵義,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傳承中的變異而逐漸湮沒無聞,一些基本圖案的原始含義已不為後人所知。柯爾克孜族花氈除傳統圖案外,還有一些常用圖案,如類似狗尾巴形狀的圖案、鷹翅圖案等。
作為穆斯林的一員,柯爾克孜族花氈圖案上自然有伊斯蘭教的影響與印痕。但與壁掛、圍簾等手工刺繡作品相比,花氈圖案更多的保留了柯爾克孜族文化精華。從某種程度上說,花氈是遊牧為生的柯爾克孜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最好詮釋。柯爾克孜人巧妙的利用自然提供的資源,並將其對自然與生活的熱愛以花氈的形式表現出來,用來回饋和答謝自然。
您可能還喜歡:
彝族銀飾文化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戶戶相連的仫佬族民居特色
你所不知的畲族婚俗文化
錫伯族婚俗中最具特色的打丁巴
中華民族: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其餘分佈在烏什、阿克蘇、莎東、英吉沙、塔什庫爾乾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柯爾克孜”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柯爾克孜族有自已的語言和文字,新中國成立後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有的地區也通用維吾爾文和哈薩克文。信奉伊斯蘭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柯爾克孜族主要經營牧業,兼營農業和以畜產品加工為主的手工業。他們的衣食起居具有遊牧生活方式的特點。
習俗
柯爾克孜族好客,凡有來客,不論相識與否,都要熱情招待並拿出最好的食品待客。在請客人吃羊肉時,先請客人吃羊尾巴油,然後再吃胛骨和羊頭肉,尤以羊頭肉待客為尊。
客人在吃肉前,要先取出一些分給主人家的婦女和小孩,吃其他食品時,擺在盤裡的要留一部分不要吃光,以表示主人招待的豐盛。如吃不完,切忌將剩菜剩飯倒在地上,在客人使用的餐具裡,不能剩下殘羹剩飯,這一禁忌不僅非穆斯林的客人要切記,就是穆斯林的客人也不能例外。
柯爾克孜族喜歡紅色,衣帽、服飾民族手工藝品等也多用紅色裝飾。
婚俗
柯爾克孜族傳統的結婚儀式是在女方家裡進行。結婚的前一天,新郎要帶著宰好的羊或其他牲畜,由親戚、伴郎等人陪同,騎馬送到女方的家裡;婚禮前,女方家也要宰牲畜,擺筵席招待親朋好友。
食俗
一日三餐,除早餐為饢和茶或奶茶外,中餐和晚餐多以麵食、馬、牛、羊肉為主;在農區以糧為主食,但肉類仍佔有很大比重。
日常蔬菜不多,品種不少,僅洋芋、圓白菜、洋蔥較為常見,並且很少與肉類一起成菜。很多肉類以做成手抓羊肉、烤肉(塔西哈拉克)為主。其次大都做成獨具特色的灌肺、灌腸、油炒肉、肉湯等。
奶和奶製品在柯爾克孜族日常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最常見的有馬奶、牛奶和奶皮、奶油、酸奶(濃、稀酸奶)等。平時喜用青稞、麥子或糜子發酵製成的一種名牙爾瑪的飲料飲用,柯克孜族好飲茯茶,煮沸後加奶和食鹽。
節慶
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按柯爾克孜族的歷法,新月每出現一次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即過諾若孜節。類似於漢族的春節,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把好飯好菜擺好,以示慶祝,還要用小麥、青稞等七種以上的糧食做成一種名為“克缺”的食品,預祝在新的一年裡飯食豐盛。
柯爾克孜族--簡 介
柯爾克孜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斯、昭蘇、額敏等縣。其餘分佈在烏什、阿克蘇、莎東、英吉沙、塔什庫爾乾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柯爾克孜”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柯爾克孜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新中國成立後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有的地區也通用維吾爾文和哈薩克文。信奉伊斯蘭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柯爾克孜族主要經營牧業,兼營農業和以畜產品加工為主的手工業。他們的衣食起居具有遊牧生活方式的特點。
柯爾克孜族喪葬習俗
現代柯爾克孜人喪葬大部分按伊斯蘭教規進行。在信仰伊斯蘭教的家庭裡,人死後把“埋體”(遺體)洗淨,用白布把全身纏住,用素色布覆蓋,頭朝西放在房內的帳簾裡。家中的婦女面朝西邊哭邊唱,歷數死者的生平善舉。親友則帶財物前來弔唁,誦經示哀。“埋體”在家一般停放一天,最多不超過三天。葬禮在清真寺舉行,由阿訇唸經致悼詞 ...
柯爾克孜族的服飾
柯爾克孜族的服裝,婦女多喜紅色,穿短裝,也有穿連衣裙的。襯衫寬大直領。布料衣服縫製簡單,高階衣服縫製講究,袖口和對襟處釘銀扣。裙子用寬頻,或用綢料迭成多褶,製成圓筒狀,上端束於腰間,下端鑲制皮毛。內衣翻領套坎肩,坎肩領口甚大,內衣顯露。在短裝外面套大衣,多為黑色,翻領敞胸,冬季內加棉絮。婦女戴圓形金絲絨紅 ...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其餘分佈在烏什、阿克蘇、莎東、英吉沙、塔什庫爾乾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柯爾克孜”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柯爾克孜族有自已的語言和文字,新中國成立後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 ...
柯爾克孜族服飾文化
柯爾克孜族的服裝,婦女多喜紅色,穿短裝,也有穿連衣裙的。襯衫寬大直領。布料衣服縫製簡單,高階衣服縫製講究,袖口和對襟處釘銀扣。裙子用寬頻,或用綢料迭成多褶,製成圓筒狀,上端束於腰間,下端鑲制皮毛。內衣翻領套坎肩,坎肩領口甚大,內衣顯露。在短裝外面套大衣,多為黑色,翻領敞胸,冬季內加棉絮。
婦女戴圓形金 ...
柯爾克孜族概況
民族概況
“柯爾克孜”,突厥語,系本民族自稱,意為“四十個姑娘”,也有認為是“四十個部落”、“山裡遊牧人”、“赤紅色”等含義。但一般解釋為“四十個姑娘”。柯爾克孜族主要分佈於新疆西部地區,絕大部分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其餘分佈在伊犁、塔城、阿克蘇和喀什等地區。另外,在黑龍江省富裕縣也有零星分佈。根 ...
柯爾克孜族的婚禮習俗
柯爾克孜族聚居的西部是帕米爾高原和天山山脈的崇山峻嶺,它的名字在漢代稱為“堅昆”、“鬲昆”,南北朝稱為“結骨”、“契骨”,唐代稱“黠戛斯”,遼金稱“紇乞斯”,元代稱“吉利吉思”。清代,沿用蒙古準噶爾語,稱之為“布魯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的婚禮十分隆 ...
布林津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民間音樂十分發達,遺產豐富,男女老 幼都有著很高的音樂天賦。許多傳說、故事、詩歌、民 歌等均由專門的民歌手、彈唱琴手等藝人代代相傳。在 表演時,使用的最主要、最普遍的樂器是“庫姆孜”。
民間有句諺語:“伴著你生與死,是一把庫姆孜琴”。也就是說,它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隨時反映 著人們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