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柳宗元思想及代表作

柳宗元思想及代表作

  柳宗元,字子厚,生於唐大曆八年(公元773年),卒於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終年四十六歲。原籍河東解(今山西永濟縣)人,出生於長安,並在那裡度過了青少年時代。他出身於一個世代的官僚地主家庭,是後魏揚州大中正尚書柳僧習的第八代孫。其父柳鎮,在唐玄宗天寶末年曾做過太常博士,安史之亂以後,又繼續為官。其母盧氏,是涿郡范陽(今河北省涿縣)的大族女子。柳宗元的家庭在當時正是所謂書香官僚門第,他年輕時也是被人們當作世家子弟看待的。柳宗元早年受的是儒家思想的影響,在他整個年輕時代,是積極為爭取仕途發展,謀取官位而努力的。就柳宗元成年以後的活動及其思想發展的線索看,大體上可以分為如下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 從柳宗元和他的摯友劉禹錫(公元772-842年)等,於德宗貞元九年(公元793年)考中進士,到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柳宗元任秘書省校書郎,管理國家經籍圖書時止。從他這時寫的《終南山祠堂碑》、《太白山祠堂碑》和《碑陰文》(《柳宗元集》第五卷)等來看,原始迷信和有神論的思想,在其思想中佔有極大的比重。第二個階段 從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柳宗元考中博學宏詞科,為集賢殿書院正字,到他參加永貞政治革新運動以前。在這期間,柳宗元於貞元十九年曾出任藍田縣尉,後來被遷為監察御史裡行。這一期間在柳宗元思想中占主導地位的,基本上是儒家傳統的“寬則得眾”、“使民以時”的重“民”思想。看得出,他已經有了要實行儒家政治思想的抱負。在《韋道安》詩、《送範明府詩序》、《送薛存義序》等詩文中,都突出地表現了他的重“民”思想。他所說的“凡吏於土者,若知其職乎?蓋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送薛存義序》)顯然是孟軻“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思想的發揮。在《辯侵伐論》中,則表現了他對國事動亂的極大關切。第三個階段 從永貞元年(公元805年),柳宗元和劉禹錫等參加王叔文、主伍的政治革新集團,自監察御史裡行遷禮部員外郎,以及運動失敗後被貶,到逝世為止。柳宗元參加永貞政治革新運動及其失敗的遭遇,不僅是他人生仕途的重大轉折,也是他哲學思想發展的巨大因素。柳宗元的哲學著作,主要有:《天說》、《答劉禹錫天論書》、《天對》、《貞符》、《非國語》、《封建論》、《時令論》(上下)、《天爵論》、《斷刑論》(下)、《與韓愈論史官書》、《與呂道州論非國語書》、《答吳武陵論非國語書》等。侯外廬編的《柳宗元哲學選集》(中華書局,一九六四年版),輯錄其哲學著作比較全面。

柳宗元的“統合儒釋”思想

  柳宗元在《送文暢上人登五臺遂遊河朔序》一文中,勉勵文暢要“統合儒釋,宣滌疑滯”,體現出其自身對儒學、佛學,以及其他學說所採取的相容並舉的態度。這種相容之態不同於白居易等人,他們完全從實用的角度出發,漠視佛教義理,只將佛教作為心靈的慰藉。而柳宗元對佛教眾多宗派的義理有非常深入的研究,這方面就連自稱“事佛而佞”的劉禹錫也遠遠不及。儘管柳宗元和韓愈一樣也尊崇儒學為根本,但由於他對佛、道等學說的吸收,而受到韓愈的嚴厲批評。方介認為:“柳宗元與韓愈同尊儒學,而他對佛、道的取捨則與韓愈有別。韓愈一生力斥佛、道二教,對於老子思想亦加以排斥,僅略取莊子。柳宗元則以儒學為基礎,吸收佛學與老、莊精義,而黜棄佛、道二教流弊。他們對於佛、道的取捨雖然頗有差異,但都有見於二教之弊而推尊儒學,因此,仍有部分意見是相合的。”這種說法很有見地。孫昌武先生也有專著,論及柳宗元的佞佛思想,精闢而又深邃。但還有一些問題值得研究。本文主要從柳宗元的儒、釋觀人手,探析其理性包容佛教眾多宗派思想的行為,並由此來解釋他反對天命論、反對迷信、反對祥瑞的思想與其佞佛思想的矛盾性,以及佞佛思想對其文學創作的影響。柳宗元以儒學為根本,很推崇《春秋》。他曾在《答元饒州論春秋書》中說:“《春秋》之道如日月,不可贊也。”而陸質是當時摒棄舊經學,結合現實研究《春秋》的著名學者,柳宗元和劉禹錫等革新派人士,都曾受其教誨,以求通經致用。柳宗元在《陸文通先生墓表》中揭示《春秋》舊論註疏之病,盛讚陸質“能知聖人之旨”。可見,柳宗元是鄙棄章句註疏煩瑣之學而重視大義的,在《送徐從事北遊序》中也說:“苟聞傳必得位,得位而以《詩》、《禮》、《春秋》之道施於事,及於物,思不負孔子之筆舌。能如是,然後可以為儒。儒可以說、讀哉!”他眼中的儒者是有遠大政治理想,能“施於事,及於物”的改革時弊者。也正由於這種人世精神,他積極參加了永貞革新運動,成為其中的中堅人物。革新失敗後,他被一貶再貶,仕途上遭受沉重打擊,心緒趨於寂寥、落寞、愁怨,在無法排遣之中寄情于山水,託意於佛道。雖然此時儒家思想依然佔有主導地位,但他大膽對傳統儒學進行了重新審視,極富懷疑和批判精神。在《非國語序》中表達寫作目的,他認為:“左氏《國語》,其文深閎傑異,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說多誣淫,不概於聖。餘懼世之學者溺其文采而淪於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堯、舜之道。本諸理,作《非國語》。”其六十七篇批駁了許多的謬說,如《三川震》中反駁周幽王滅亡由三川震決定之說:“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陰與陽者,氣而遊乎其間者也。自動自休,自峙自流,是惡乎與我謀?”將自然之變化與人事分離開。在《神降於莘》中指出神之說的荒誕,認為:“力足者取乎人,力不足者取乎神。”《晉孫周》更言:“單子數晉周之德十一,而日合天地之數,豈德義之言邪?又徵卦、夢以符合之,皆不足取也。”其著名的《天說》亦是駁斥天命論的力作,認為天不能賞功罰禍:“慾望其賞罰者大謬”、“慾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謬矣”。可見,柳宗元是堅決反對天命、鬼神、祥瑞等迷信之說的,這也正符合儒家不信鬼神的傳統。正因為其敏銳的思辨力和寬闊的視野,才能客觀地對待並吸收諸子雜家,以及佛道等學說。《辯列子》稱賞其遠離是非、淡泊名利。

柳宗元政治思想初探

  柳宗元是中唐時期,進步的思想家、優秀的文學家和革新政治家。他集思想家、文學家和政治家的品格於一身,在任何領域,其成就都是傑出的。他的政治思想,融合了先秦以來各家政治學說,是我們傳統政治道德中不可多得的寶貴遺產。本文試從柳宗元的時代背景、生活經歷、政治思想及其文學創作等方面,來分析其思想的政治色彩。一、儒家“聖人之道”的主色調柳宗元從小受到的是儒家傳統教育,無論是父親柳鎮還是母親盧氏,都以儒家經義教導並要求柳宗元。這使他從小就培養起了儒家憂國憂民、積極入世、有所作為的精神。特別是父親柳鎮,精通儒家經典、不畏強權、為國為民、正直無私的儒士精神,給柳宗元以極大激勵,對柳宗元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產生了積極影響。因此,在柳宗元的信念和思想中,佔據主導地位的是儒家的精神,正如他在《寄許京兆盂容書》中寫說的那樣:“唯以中正信義為志,以興堯、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為務”。在柳宗元看來,“興堯、舜、孔子之道”就是行“聖人之道”,就是要以“利安元元為務”——進民生,以民為本。柳宗元在很多著作中,都表達過類似的說法和思想。他在《時令論上》中說:“聖人之道,不窮異以為神,不引天以為高,利於人,備於事而已矣”。就指出了,聖人之道沒有什麼神秘的,不必仰之彌高,以為不可能做到。其實,聖人所做的就是要“利於人,備於事”而已。又如,柳宗元非常敬仰商湯賢相伊尹,認為:“彼伊尹者,聖人也。聖人出於天下,不夏商其心,心乎民生而已。曰:‘孰能由吾言?由吾言者為堯舜,而吾生人堯舜人也。’”就是說,伊尹是當之無愧的聖人,他所關心的是人民是否幸福安康,而不是君主姓夏姓商。如果君主能做到“心乎於民”,那麼,這樣的君主便是堯舜一樣的明君,人民就和堯舜時代的人民一樣幸福。於是,柳宗元終其一生都在為行“聖人之道”,而不斷努力與拼搏。不論是政治上得意之時,還是仕途坎坷之際,他都沒有忘卻內心這種信念與理想。柳宗元有一位叫周君巢的志同道合的親戚,在長安時,他們相約共同努力為國效力。後來,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周君巢也失意於仕途。周君巢在仕途不順時,內心抑鬱不堪,逐漸信奉了道教,希翼求得長生不老。他還曾專門勸過柳宗元也去求仙得道、煉丹修真以求長生。柳宗元對周君巢進行了批評,同時表明自己追求“聖人之道”的堅定信念,並勸導周君巢不要忘記自己的志向。柳宗元在答周君巢餌藥久壽書一文中指出:“柳宗元始者講道不篤,以蒙世顯利,動獲大謬。用是奔竄禁錮,為世之所詬病。凡所施設,皆以為戾。從而吠者成群,己不能明,而況人乎?然獲苟守先聖之道,由大中以出,喝萬受摒棄,不更乎其內,大都類往時京城西與丈人言者。愚不能改,亦欲史人同往時所執,推而大之,不為方士所惑。仕雖未達,無忘生人之患,則聖人之道幸甚。”柳宗元在儒家“聖人之道”的基礎上,提出了“聖且賢”的主張。在這裡,“聖”指的足德性方面,“賢”則指個人的才能。“聖且賢”要求每個行“聖人之道”的人,不僅要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正直無私、心存國家與人民,而且還要具備較好的為國為民服務的才能和本領,做到德才兼備。正是柳宗元心中對儒家“聖人之道”的無限憧憬與執著,才使得柳宗元積極地入世,努力實踐“勵才能,興功力,斂太康幹民,垂不滅之聲”的報負。二、“統合儒釋”思想中的釋家色彩柳宗元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以行“聖人之道”為己任的儒學名士,在他的思想中,儒家學說始終佔據著主導地位。同時,他又是一位思想開闊,具有開放精神、能夠兼收幷蓄的大方之家。他並不把儒學看成唯一的思想源泉,主張吸取其他各種學派、宗教的思想為儒學所用,從而達到“皆有以佐世”的目的。在此基礎上,柳宗元提出了“統合儒釋”的思想。誠然,柳宗元是信奉佛教的,有大量的文獻資料,特別是他自己的詩文、文章可以佐證。柳宗元自幼好佛,求佛有三十餘年,並且頗得其中三昧。例如,在柳州重建大雲寺時,他發現“越人信祥而易殺,傲化而儷仁”,並希望透過佛來感化當地人。他在《柳州復大雲寺記》一文中,就提到“唯浮圖事神而語大,可因而入焉,有以佐教化”。另一方面,這也是柳宗元自身信仰佛教,希望倡大佛教的結果。在政治上,柳宗元認為佛教有助於教化,有以“佐世”,有益於統治:首先,儒家講仁愛,佛教也講仁愛;其次,佛教也講孝道,這跟儒家思想也是一致的。再者,柳宗元尊崇佛教,還因為他認為佛教的主張,在道德修養方面,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可以說。柳宗元自始至終都是把佛當作是儒家的有益補充,是為了“有以佐教化”。柳宗元用開放性的胸懷來對待“浮圖”,而不是真正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佛教之中。柳宗元認為儒、釋並非人們所想像那樣截然不同,它們之間存在著共同點,能夠互相輔助。他在《送僧浩初序》中說:“浮圖誠有不可斥者,往往與易論語合。誠樂之,其於性情爽然,不與孔子異道。”並且認為韓愈僅看到了佛教行跡的表面現象,而沒有看到佛教的本質,即“吾之所取者與易論語合,雖聖人復生不可得而斥也。退之所罪者其跡也。日兀而緇,無夫婦父子,不為耕農蠶桑而活乎人。若是,雖吾亦不樂也。退之忿其外而遺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韞玉也。吾之所以嗜浮圖之言以此。”除此之外,柳宗元認為佛教也講求孝道,“餘觀世之為釋者,或不知其道,則去孝以為達,遺情以貴虛。今元浩衣粗而食菲,病心而墨貌,以其先人之葬未返其土,無族屬以移其哀,行求仁者,以冀終其心。勤而為逸,遠而為近,斯蓋釋之知道者歟!釋之書有大報恩十篇,成言由孝而極其業。世之蕩誕慢者,雖為其道而好違其書;於元浩師,吾見其不違且與儒合也。”在性善論上,柳宗元認為儒與釋也是相同的。正是因為佛教也提倡性善論,才有了禪宗所說的人性即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之說。柳宗元的“統合儒釋”思想,不但對中唐時期儒學的復興起了積極作用,而且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特別是宋明理學家從“統合儒釋”出發,提出“援佛入儒”的主張。朱熹則從佛教的禁慾觀中出發,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主張。宋明理學家透過將儒家學說與佛教教義相結合,使儒學獲得了進一步發展的契機。因此,“援佛入儒”可看作是“統合儒釋”理論的進一步發展與昇華。三、“遂人之性”和“民自利”的道家色彩柳宗元從復興儒學出發,不但提出了“統合儒釋”的思想,還主張對道家思想進行有機整合。對於道家,柳宗元認為:“餘觀老子,亦孔氏之異流也,不得以相抗。”其實質是,道家學說是儒家學說的別枝,是儒家學說的另一種發展。不但如此,柳宗元本著兼收幷蓄的原則,主張對各種學說採取“通而同之,搜擇融液,與道大適,成伸其所長而黜其奇袤”的方法,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為儒家所用,達到“皆有以佐世”的目的。根據道家順應自然的主張,柳宗元提出了“遂人之性”的思想。這種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求為政者不應干擾人民的正常生產、生活,讓百姓自由發展,順應百姓的性情和習俗,實行自然而然的“養民”之術。基於“遂人之性”的思想,柳宗元寫了《種樹郭橐駝傳》一文。文中描寫了一位名叫郭橐駝的種樹人,他種的樹不但能成活,而且枝葉繁茂、果實豐盛,於是有人向他請教種樹之道。郭氏種樹的方法就是“順木之天,以致其性”,透過保全樹木的“天”與“性”,使樹木得以茁壯成長。相反,一些人雖然很勤懇地照顧樹木,甚至“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但由於沒有“順木之天”,違反了樹木本身的生長規律,最終是“雖日愛之,其實害之;雖日憂之,其實仇之”。同時,文中認為種樹之道與治民之道相同,也可“移之官理”,成為“養人術”——就是要“順人之慾,遂人之性”。其次,柳宗元在“遂人之性”和“無為而治”思想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民自利”的利民原則。這一思想集中表現在《晉問》一文中。《晉問》是以柳宗元本人,與友人“吳子”的問答形式展現出來的。文中分析了“利民”與“民自利”的不同:“利民”是統治者根據德治的要求所實行的“仁政”,雖然客觀上有利於人民,但其最終日的是為了維護統治者的統治,而不是為了民眾的利益;“民自利”則是民眾根據自己的需要與情況,不為外物所左右,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獲取自己的利益。柳宗元借鑑道家學說提出了“遂人之性”與“民自利”的思想,可以說是對原來儒家“民本思想”的發展與創新。它突破了儒家教化與德行的治人之術,強調順應人民的天性,使人民不受外界的束縛,自由地發展;它還將“民利”與“民自利”區分開來,在傳統的儒家所倡導的“仁政”基礎上,提出了“民利民自利”的論題,從而為儒家的治國思想開闢了另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


生平簡介主要作品

  1、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   ...

和陳子昂的代表作

  1、柳宗元的代表作有《永州八記》,《永州八記》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借寫山水遊記書寫胸中憤鬱的散文。實際上柳宗元寫的山水遊記中還有一記,即《遊黃溪記》,由於前八記都在永州城郊,歷代文人尋勝較多,故稱《永州八記》;   2、柳宗元,字子厚,漢族,河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 ...

代表作

  柳宗元,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在山西芮城、運城一帶)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   代表作: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江雪》   道安本儒士,頗擅弓劍名。《韋道安(道安嘗佐張建封于徐州,及軍亂而道安自殺)》   理世固 ...

代表作組成什麼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詩文作品,文的成就大於詩。其駢文有近百篇,不脫唐駢文習氣,但也有像《南霽雲睢陽廟碑》那樣的佳作。包括哲學、政論等文及以議論為主的雜文。筆鋒犀利,論證精確。《天說》為哲學論文代表作。《封建論》、《斷刑論》為長篇和中篇政論代表作。《晉文公問守原議》、《桐葉封弟辯》、《伊尹五就桀贊》等為 ...

是哪個朝代的

  柳宗元是唐代的。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西文學村柳家巷),後遷長安(今陝西西安)。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因為他是河東人,終於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稱柳河東或柳柳州。 ...

山水遊記的特點

  1、揭示社會歷史。山水遊記主要是表現描寫大自然的山水景象,但是柳宗元的山水遊記不但是寫山水的景象,還蘊含了一定的人生哲理。把對山水景象的描寫還帶入社會生活中,揭示一定的社會歷史。比如《鈷鉧潭記》中“其上有居者…不勝官租私劵之委職”,從這段畫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僅描寫了景色,還寫出了當地人們在生活上受到了國家 ...

簡述寓言的主要特點

  柳宗元寓言內容形式多樣,特色鮮明,寓意蘊藉深得詩人風詠之旨,感人之深當遠在針對某事怒斥唾罵之上。於柳宗元文中相對而言,文字也較通俗流暢。又且內涵、外延均極闊大,讀者無論學力高低、閱歷深淺、地位尊卑,讀來皆可以有不同領會而各有所得,是柳宗元文中的一枝奇葩,成就斐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