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通“邀”,邀請。
2、“志”通“記”,做標記。
3、“緣”通“沿”,沿著。
4、“具”通“俱”,完全,詳盡。
5、《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
6、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透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1、“要”通“邀”,邀請。
2、“志”通“記”,做標記。
3、“緣”通“沿”,沿著。
4、“具”通“俱”,完全,詳盡。
5、《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
6、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透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1、屬予作文以記之(屬通“囑”,囑託)。
2、百廢具興(具通“俱”,全,皆,都)。
3、《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於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岳陽樓而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透過寫岳陽樓的景色,以及陰雨和晴朗時帶給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達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文章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記敘、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動靜相生,明暗相襯,文詞簡約,音節和諧,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對比,成為雜記中的創新。
緣溪行、便扶向路:沿著,順著。
便要還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請。
悉如外人、鹹來問訊、皆嘆惋、並怡然自樂:都。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說。
便扶向路、遂與外人間隔:於是,就。
“要”通“邀”,邀請。
“志”通“記”,做標記。
“緣”通“沿”,沿著。
“具”通“俱”,完全,詳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