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是一個政教合一的神權國家。教皇是國家元首,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精神領袖。教皇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於一身。梵蒂岡的國徽集中說明了教皇在城國的地位。國徽的圖案是:兩把交叉著的天國鑰匙,託著教皇登基時的帽子。這種稱作“三重冠”的帽子,有上中下三層,象徵著教皇擁有的神權立法權和司法權。關於“神權”,當時在西方是封建專制的靈魂,和東方的“皇帝”起一樣的作用。
在梵蒂岡,一切權力集中於教皇,迷信教皇,把他奉若神明,也要迷信神職人員。教皇任職是終身的,但不能世襲。教皇死後,有紅衣主教團以三分之二的多數選票選出新教皇。屆時,各國紅衣主教都奔赴梵蒂岡,聚集在西斯廷小教堂,在與外界隔絕的情況下進行選舉。如264任教皇約翰·保羅二世是1978年10月16日當選的。他原是波蘭人,原名卡羅爾·沃依蒂瓦,他是四個半世紀以來第一個非義大利人教皇,登基後不久,他便為義大利的科學家伽利略平反昭雪,指出17世紀30年代宗教裁判所對伽利略的審判“不公正”。
辛巴威人性情溫和、善良、友好。津約55%的人口信奉基督教,他們又分屬不同的教派。其中,羅馬天主教信徒最多,逾80萬,因為它除保留基督教的特徵外,汲取了較多的當地文化。穆加貝總統就信仰羅馬天主教。其次是衛理公會、英國聖公會、荷蘭改革教會等。
除上述由西方傳入的教會之外,在辛巴威,至少還有130個黑人教派,其中,信徒最多的是1932年成立的瓦波斯托裡教。
在津農村中,相當多黑人信奉本地原始宗教。津傳統的原始宗教認為,人死後,靈魂離開軀體,人們只能透過巫師或酋長與祖先聯絡,祖先則透過巫師給病人治病或發出各種指示或警告。津大部分部族還保持著圖騰崇拜的傳統,部族和個人崇拜不同的圖騰,以此作為各自的標記。圖騰物件很多,包括鳥獸、家畜等。
小乘佛教是柬埔寨的國教,高棉族人絕大部分篤信佛教。佔族人則大多數信伊斯蘭教。越人、越僑信奉天主教。華人、華僑信多神教。
波羅門教
公元1世紀,婆羅門教傳入柬埔寨。9世紀後,柬最高統治者把對婆羅門教的信仰和帝王崇拜結合起來,創立了一種“王權神授’’的神王思想,婆羅門教進入全盛時期。到14世紀後婆羅門教走向衰落。但至今它仍在柬埔寨現實生活中留有痕跡。國王登基儀式,由婆羅門高僧(尊稱國師)主持;象徵王權的王冠、寶劍、羅傘、金鞋等由國師保管。
佛教
佛教傳入柬埔寨的時間跟婆羅門教相比大致同時或稍後。當時在人民中傳播開來的首先是大乘佛教。13世紀以後,小乘佛教逐漸取代大乘佛教的地位。
公元13世紀,小乘佛教從暹羅傳入柬埔寨,小乘佛教崇尚儉樸,宣傳“生死輪迴”、“自我解脫”,因而很快在飽經勞役和戰火的柬埔寨民眾中傳播開來。14世紀,小乘佛教被奉為國教,並且長興至今。
柬埔寨小乘佛教分為兩派:一派是摩哈尼加派,又稱大群派。另一派是塔瑪育特派,又稱追隨教規派。兩派都設有全國佛教會。國家元首是兩派佛教會的最高領袖,但其職權只是保衛宗教。在傳道方面,兩派有自己宗教上的領袖僧王。僧王由國王任命。兩派僧王彼此獨立,分管自己屬下的僧眾。
柬埔寨男性佛教徒,上至國王,下至平民,一生中都要出家剃度當和尚,一次少則數日,多可終生為僧。社會將出家當和尚當作一件大喜事。剃度是判斷人品的重要標準,剃度當過和尚的人,還俗之後求婚就業等都有優越性。
柬埔寨寺院歷來既是宗教活動的中心,又是文化藝術的中心。僧侶們向人們傳播佛教思想,也負責教兒童識字和學文化,還宣傳衛生常識,為此僧侶備受敬重。
印度教
印度度系由婆羅門教發展而來,是一個多神教,其教義紛雜,包括奉祀梵天(Brahma,宇宙座高的永恆的實體或精神)。毗溼奴和溼婆三主神。
垂死崇拜是印度教的一個特點。
溼婆神是破壞之神,破又含重建功立業之意,陽剛之氣,因此男性生殖器變成了崇拜物件。
在吳哥的印度教寺廟右多銅陵林迦(印度教對男性生殖器的稱呼)雕像,甚至於在以佛教教義修建的寺中也見到了林迦,印度教的寺廟中到處半點著仙女的圖案,而且各個時期的仙女都各有特點。欣賞無處不在的仙女雕刻,是遊覽印度教寺廟的主要內容之一。
毗溼奴(Vishu)
毗溼奴是保護宇宙之神,在高棉藝術中被頻繁刻畫,其形象是一位年輕人,典型姿勢是站立的,四手分別持貝殼,象徵地球的圓球,棍棒和鐵餅,毗溼奴最具特色的標誌是法螺,法輪,仙杖和蓮花,每當世上達摩法規遭到破壞毗溼奴就以不同面貌出現人間,拯副省救世主了大地,恢復世上的正氣,毗溼奴每一次出現在世間,總是給信奉他的人帶來吉祥和幸福,因為他是如此偉大,所以每一個修習瑜珈的人都將他視為自己的守護者。
溼婆(Shiva)
在印度教的各類神仙中溼婆是最著名的,權力最大的一個,溼婆頭戴火焰冠,是主宰破壞和生殖兩種權能的神,有三隻眼和四隻手臂他還被尊為舞王,是剛柔兩種舞蹈的創造者,當他翩翩起舞的時,三隻眼睛睜開,分別洞察過去,現在和將來,四隻手壁輕輕舒展,前兩臂作印度教典型的姿勢,後兩隻手分別持小鼓和火焰,與毗溼奴是守護神相反,溼波是毀滅者,掌握世界的輪迴,他的舞蹈既預示滅亡也孕育重生,現代印度視其為最受崇拜的諸神之一。
煨桑,藏族民間性宗教習俗之一。“桑”是藏語,其本意為“清洗、消除、驅除”等淨化之意,“煨桑”在藏語中是燔祭戰神的意思。藏人有天葬的習俗,天葬臺上點桑煙是為了招鷹前來食屍,煨桑也有祭神的意味,意即給神靈以美味,使死者的精神得以解脫。
煨桑的程式
在藏區,凡是有人煙的地方就有寺院,有寺院就燃桑煙。所以 ...
煨 桑 藏族民間性宗教習俗之一。煨桑的地方是神山神壇。煨桑時,先用一大捆柏香樹枝放在煨桑臺上,然後一邊點火,一邊口唸禱詞,再用乾淨的勺將調好的原料倒在慢慢燃燒的柏樹枝上,使其產生更多的桑煙。煨桑的物件一是對戰神、凶神、財神、山神、寨神、河神、林神等的祭祀;二是禱告大慈大悲的佛祖,而更多的是祝願自己全家及親 ...
土家族信奉多種神,沒有固定的宗教信仰。因神明大都與祖先有關,土家人認為 “ 祖先 ” 處處關照子孫,是最好的神,因此對祖先十分崇拜,故稱祖先神。祖先神多數具有原始社會的風貌,只有少數才反映著階級分化之後的現象。
土家語叫"社巴",又稱"擺手舞"。它是與祭祝祖先、祈求豐收 ...
每個地方的結婚習俗都會有所不同。可能在同一個城市不同的縣城就已經有不同的方式。那麼在宗教的婚禮上,就更不例外不同了。那麼本期的伊斯蘭教文化,就帶你一起來了解他們當地的婚禮習俗都有什麼。
(一)提親
當中有句俗話:“一家女兒百家奔。”當姑娘長到十六七時,就有人來提親。提親一般都是男方家透過各種途徑看 ...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而處在我國西北的維吾爾自治區的維吾爾族同胞們,又有什麼不同的習俗呢?想要更加了解維吾爾族文化,就讓小編來為大家介紹我國西北地區同胞的文化習俗吧!
維吾爾族的婚俗大體上由提親、定親、議婚、完婚等四個階段構成。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一個階段的具體步驟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 ...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 ...
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河北省端午節習俗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