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中棲棲出自《論語》。原文: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譯文:黃昏時分,一隻離群的鳥還在獨自飛翔,它形單影隻,棲棲惶惶,疑懼不安地在天際徘徊,始終找不到可以棲止休息的地方,日復一日,夜復一夜,它的啼聲也越來越悲涼感傷。在它那淒厲的叫聲中可以聽到思慕清深高遠之地的理想,它飛來飛去卻無處可依。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中棲棲出自《論語》。原文: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譯文:黃昏時分,一隻離群的鳥還在獨自飛翔,它形單影隻,棲棲惶惶,疑懼不安地在天際徘徊,始終找不到可以棲止休息的地方,日復一日,夜復一夜,它的啼聲也越來越悲涼感傷。在它那淒厲的叫聲中可以聽到思慕清深高遠之地的理想,它飛來飛去卻無處可依。
棲霞秧歌又稱秧歌舞、扭秧歌或唱秧歌。它是棲霞勞動人民長期創造的一種民間傳統舞蹈形式。它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又唱又舞,生動活潑,形式多樣,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內容多反映生產勞動、慶賀豐收和民間傳說等。特別是在春節期間,很多村莊都辦起秧歌,慶賀豐收年景,活躍文化生活,深受群眾歡迎。
棲霞秧歌開始是坐唱、走唱,後來發展到鑼鼓伴奏,並配以嗩吶和絲絃。秧歌領隊稱“樂大夫”。演員稱“秧歌角”。演出時樂大夫身背錢搭,指揮風趣幽默,一般能臨時編唱唱詞,唱詞多是短小質樸的《四句調》。秧歌角一般是左手拿燈籠,右手拿彩巾,唱詞多是編排好的,大多是《七句調》和《跑四川調》,後來又增加《雜耍調》。 《七句調》比《四旬調》句幅多,唱詞有七字句或十字句,多是一韻到底,最後一句加鑼鼓點,名叫“花板”。《雜耍調》多是應景小唱或故事小曲,生動活潑,別有風趣。
棲霞秧歌帶有武術架子,女角大都男扮。這一特點的形成,可能與秧歌的起源有關。秧歌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宋朝水泊梁山的好漢,經常利用“辦耍”的形式,化裝混進官府或富商住宅劫富濟貧。這種“辦耍”的形式流傳下來,形成了秧歌。另一種說法是,古韃統治者,每逢年節,都要選民間美女去獻歌獻舞,人民不滿其暴政,便常男扮女裝去戲弄他們。這種民間歌舞,後來發展成秧歌。所以秧歌頭又稱“臊韃子”。
棲霞秧歌演出的節目內容,多數是反映生產勞動、慶賀豐收、歷史傳說和家庭故事。形式有走八字、跑四門斗、串剪子股、蛇退皮、別帳子、轉圓場等多種形式,可根據節目內容採取不同的形式。甚而較好的秧歌隊還可以增添《獅子舞》、《龍燈舞》、《蝴蝶舞》、《踩高曉》、《跑旱船》等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
從明朝興起,已有 300 多年的歷史,主要流傳於棲霞北部藏家莊鎮泊子村一帶,舞者手持木製貼彩的四方花盆,盆邊書有“喜”“福”一類吉祥字樣,盆中插四季花卉,正中點燃紅燭,邊舞邊唱《對花十二月》(即一個月唱一種花),並配合以剪子股、8字圖等舞步。特別是在夜間,管絃齊鳴,燭光照耀,光彩閃耀,氣氛熱烈,藝術性和觀賞性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