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慧的父親是楊昌濟。
楊昌濟湖南長沙縣人,倫理學家、教育家。1871年4月21日出生於湖南省長沙縣清泰都隱儲山下的板倉衝,後求學於嶽麓書院,擁護康梁變法主張,參加南學會、不纏足會等組織。先後留學日本、英國,主攻教育學、哲學、倫理學。
楊昌濟其一生以欲栽大木拄長天詩句明志。著有《達化齋日記》《楊昌濟文集》《勸學篇》等,譯有《西洋倫理學史》等。因世居板倉,所以楊昌濟後來被人稱之為板倉先生、板倉楊。
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反對趕時髦的留學之風。注重發現、愛護和培養人才,堅
楊開慧的父親是楊昌濟。
楊昌濟湖南長沙縣人,倫理學家、教育家。1871年4月21日出生於湖南省長沙縣清泰都隱儲山下的板倉衝,後求學於嶽麓書院,擁護康梁變法主張,參加南學會、不纏足會等組織。先後留學日本、英國,主攻教育學、哲學、倫理學。
楊昌濟其一生以欲栽大木拄長天詩句明志。著有《達化齋日記》《楊昌濟文集》《勸學篇》等,譯有《西洋倫理學史》等。因世居板倉,所以楊昌濟後來被人稱之為板倉先生、板倉楊。
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反對趕時髦的留學之風。注重發現、愛護和培養人才,堅
楊開慧,號霞,字雲錦,1901年出生於湖南省長沙縣板倉鄉。楊昌濟之女,毛澤東的第一任妻子,與毛澤東生有三個孩子,分別是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龍。在毛澤東率領中共紅軍第二次進攻長沙後,楊開慧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她拒絕退黨或宣告與毛澤東脫離關係,於1930年11月14日被殺害。1957年毛澤東為紀念楊開慧特寫了《蝶戀花·答李淑一》詞一首。
楊開慧(1901年—1930年),號霞,字雲錦,出身於書香門第,1901年出生於長沙縣板倉。她不滿3歲時,父親楊昌濟懷著救國救民的抱負,遠涉重洋去留學,楊開慧在母親向振熙的撫養下度過了童年。其父楊昌濟是聞名三湘的學者、教授,他思想先進,開慧雖為女兒身,但父親也為她取了名、字、號。7歲時破例入長沙第四十初級小學,書香門第出身的楊開慧從小就表現出了過人的才氣。
1913年楊昌濟從國外歸來,任教於長沙湖南省立一師,全家從鄉下遷來長沙,住在大鵝塘。楊開慧跟隨母親陪伴從國外留學回湘的父親到長沙居住,正是在這段時間,楊開慧第一次見到她生命中至關重要、後來與她生死相依的毛澤東,那時毛澤東是楊開慧父親楊昌濟先生的學生,而且是楊昌濟最讚賞的學生,而按當時的師生之禮,毛澤東常去楊昌濟家,在這裡,他第一次見到後來成為他妻子,成為他三個兒子的母親的楊開慧,那時,她還是一個13歲的少女。能看見自己愛的人從少女長成亭亭玉立的美人,然後在她生命的春天,用心去追尋、然後獲得那份少女純情,不是每一個男人一生中都能得到的幸福,而毛澤東就是一個有這份幸福的男人。學高為師,德高為範,楊昌濟以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品德吸引著向上有為的學生,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等經常去楊家向老師請教各種救國救民的大道理。
從遷居長沙到1920年1月楊昌濟病逝,楊開慧沒有再進入學校。在家裡由父親指導自學。當毛澤東等來家向父親請教時,她總是搬一條小凳坐在旁邊,聽他們談論治學、做人之道,研討朝代興衰,探尋救國救民真理。毛澤東和楊開慧日漸熟悉,毛澤東像兄長一樣照顧比自己小8歲的師妹。
1918年夏,楊昌濟應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後舉家北遷。1918年秋,為了組織新民學會會員赴法勤工儉學,毛澤東第一次來到北京,前去看望老師楊昌濟並在楊家小住。毛澤東9月間來到北京,並經恩師介紹,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任助理員每月工資8塊大洋。毛澤東雖是暫住楊家,小師妹和他接觸的機會卻多了,他的言談、舉止,特別是他那憂國憂民、雄心救國的宏圖壯志,使楊開慧深感他是個不平凡的男子,有著非凡的才幹和令人著迷的魅力。她已經暗暗地喜歡他,願意和他接觸,聽他講話,幾天不見就有點心煩意亂,甚至坐臥不安了。正是在這期間,毛澤東每天清晨起來堅持洗冷水澡鍛鍊身體,而且寒冬臘月都是這樣堅持著,這也使得楊開慧從內心深處對他產生了一種敬佩,正是這時毛澤東和楊開慧開始相愛。17歲的楊開慧,不僅樹立了自己的人生觀,而且有了自己的愛情觀。她認為:對愛,不能一廂情願刻意去追求,那樣很容易而且最終會失去真摯的、神聖的、高尚純潔的愛情。她用一句話來概括自己的態度:“不完全則寧無。”楊開慧的父母將這一切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也有意識地給他們更多的接觸機會。兩情相悅,兩性相吸,愛情之神同時打開了兩個年輕人的心扉,兩顆還沒有品嚐過真正愛戀之果的心,開始惴惴不安起來,而且是越來越移近了,貼緊了。在故宮、北海、香山,常看到他們的遊蹤,秋天的紅葉、冬天的白雪,在這一對年輕人的心目中留下美好的記憶。他們的愛情像紅葉那樣豔麗,像白雪那樣純潔……他們越走越近,互相之間連稱謂也漸漸由“開慧”、“潤之”改成“霞”、“潤”了。1919年12月8日,毛澤東率驅張(敬堯)代表團第二次到了北京,當然住在開慧家裡。一年多來,魚雁傳書,他們的關係更加親密了.毛澤東正是在北京遇見了他人生的摯愛,而愛盈於他的胸懷和腦海,流溢在北京的湖畔、高牆和青磚衚衕間,這一次在北京,他愛的是一別經年、已經出落成花季少女,而意志和內心情感都另有新天地的恩師的女兒楊開慧。而楊開慧在北京重逢毛澤東那年是18歲,在少女燦爛如花的歲月裡,她遇到了一位有大情大愛、胸懷天下、中國歷史上後來最偉大的人物毛澤東,如此絢麗的愛情,將因為匯入了中國歷史的巨瀾、命中註定將會是驚天動地,而這一切在11年後當楊開慧因為摯愛毛澤東而捨身拋子走上刑場時,最終成為沉重的現實。
不久,楊昌濟染病,楊開慧日夜侍於病榻之側,併為父親讀書讀報。每期《新青年》是必讀之書,從這裡,楊開慧汲取了許多新思想新道德.1920年初,楊昌濟不幸在京病逝,臨終前,他給老友章士釗寫信推薦毛澤東和蔡和森,信中說:“毛蔡二君,當代英才,望善視之。”北京和長沙的教育界都為楊昌濟開了追悼會,毛澤東以半生半婿的身份參加守靈,幫助料理後事,父親病逝後楊開慧隨母親、哥哥回湖南。這一年冬天,在長沙市望麓園附近的船山書院內,楊開慧和毛澤東舉行了簡樸的婚禮,僅花了6元大洋請至親好友吃了一頓飯。
婚後的毛澤東和楊開慧聚少離多,這對革命伴侶為了執著的信念經常天南海北。開慧的性格自有她剛毅、堅強的一面,但在情感世界裡,她又是那樣多愁善感。這便註定了楊開慧作為一個女人所應承受的情感磨難,而這又是和毛澤東身份的特殊性聯絡在一起的。而毛澤東的內心又埋藏了多少對開慧的依依不捨!
1927年夏,八七會議後秘密潛回湖南的毛澤東日夜進行暴動的準備,楊開慧則照料著丈夫的生活。8月底,毛澤東去指揮秋收起義,行前囑咐楊開慧照顧好孩子,參加一些農民運動。楊開慧給丈夫帶上草鞋,並叮囑毛澤東最好扮成郎中。但誰也沒有想到,此次話別,竟成夫妻之間的永訣!
因關山遠隔,音信不通,三年間楊開慧只能從國民黨的報紙上看到屢“剿”“朱毛”卻總不成功的訊息,既受鼓舞又生牽掛。同時,開慧的處境卻是那樣地險惡。敵人到處在搜捕她,她仍無畏地奔走於板倉方圓數十里的地方,頑強地堅持地下工作。楊開慧自小顯示出一種女性的溫柔,內向而又沉靜的心理特徵,童年的楊開慧身體蠃弱,性情內向,並不愛動,因此與一般的孩子將大量時間投放在玩耍上不同,童年幼齒的楊開慧,已經有時間去思考人生的一些最基本的問題,很長一段時間內,楊開慧都生活在死亡的陰影之下,在楊開慧後來被人發現的自傳體回憶錄《從六歲到二十八歲》一文中,楊開慧涉及到最多的內心世界之一就是她短暫一生中始終感覺到死亡的影子,而她已經千百遍的思考過人生和死亡的意義了。在楊開慧生命很長一段時間內,她內心始終有自己將死亡的念頭,而幫助它對抗這個始終縈繞著她幼小心靈的黑色陰影的、是她對母親和家人愛:“我總捨不得我的母親去受那樣的痛苦——看見我死的痛苦——不是有這一個人有力的牽伴,那我簡直沒法生活下來的可能了!”這是後來她自傳回憶錄中的一段話,是在認識毛澤東之前的想法。楊開慧從一開頭就不是一個平凡的女子,她敏銳的內心世界從一開始就在替自己規劃未來人生最重大的抉擇:生與死的意義。
1930年10月,楊開慧在板倉被軍閥何鍵抓捕。面對愛人,她是那樣地溫柔,但面對敵人,她又是那樣的剛強,這就是楊開慧。出身書香門弟、“舉止溫婉”的楊開慧幾乎每天都被提去過堂,遭到皮鞭、木棍的毒打,還被壓槓子,被打昏後又用涼水潑醒……她帶著兒子岸英在獄中度過了一段極其黑暗的日子。
曾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的叛徒任卓宣向何鍵獻策稱:“楊開慧如能自首,勝過千萬人自首。”於是,審訊官提出,楊開慧只要宣佈同毛澤東脫離關係即可自由。開慧勇敢而堅決地拒絕了這個可以給她帶來生路的選擇。同年11月14日,開慧在長沙被殺害,年僅29歲。犧牲前她只說了一句話:“死不足惜,但願潤之革命早日成功。”
楊開慧犧牲的當晚,屍體被遠方舅舅偷運回家。7歲的岸青和僅3歲的弟弟毛岸龍抱著媽媽的屍體大哭不止。過了十幾天,毛岸英被營救出獄後,才準備掩埋開慧的遺體,三兄弟與媽媽難捨難分,痛哭不已,毛岸龍還非要和媽媽“睡”在一起。在場的人無不痛哭失聲。毛岸英是第一個止住眼淚的,他擦了一把眼淚對兩個弟弟說:“我們要懂事,要為媽媽報仇!”那時毛岸英8歲。
不久,正在江西指揮紅軍反“圍剿”的毛澤東,得知妻子犧牲的訊息,痛徹心肝,他在給楊家的信中說,“楊開慧之死,百身莫贖”。時至27年後,一句“我失驕楊君失柳”更是寄託了毛澤東對亡妻的綿綿哀思之情。
《建軍大業》楊開慧說的四個字是不要回頭。楊開慧是中國婦女解放運動倡導者和實踐者、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是毛澤東的妻子。在電影《建軍大業》中扮演楊開慧的是青年女演員李沁。
《建軍大業》該片講述了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中國共產黨挽救革命,於當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舉行武裝起義,從而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故事。影片以跌宕起伏的劇情、大氣磅礴的影像風格、氣勢恢宏的戰爭場面、強大的演員陣容、精良的製作,藝術地再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建立革命武裝的艱難歷程。這段真實的歷史,這段革命先賢的過往,血肉真實地呈現在大銀幕上。影片生動還原歷史的同時,熱血激燃的戰爭場面也激動人心,另外片中演員的表現也得到觀眾的強烈認可,尤其青年演員被贊“一次演技的飛躍”。
《建軍大業》是“建國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影片從歷史真實事件出發,藝術地反映了南昌起義,成功塑造了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藝術形象,讓影片具有紀實性和文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