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後梁建立崇政院,唐改稱樞密院。宋代沿置,主要管理軍事機密及邊防等事,與中書省並稱“二府”同為最高國務機關。遼設立北樞密院(相當於兵部)、南樞密院(相當於吏部)及漢人樞密院(掌漢族地區兵馬)。
樞密院
唐、五代、宋、遼、元等朝代的官署名稱,長官稱樞密使,主要掌管軍政。唐永泰中始置,本在內廷,用宦官為樞密使,執掌機要事務。
中書省,古代官署名。封建政權執政中樞部門,漢朝始設中書令,魏國建秘書監,有監、令,魏曹丕改稱中書監、令。晉朝以後稱中書省,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機要、釋出政令的機構。
五代後梁建立崇政院,唐改稱樞密院。宋代沿置,主要管理軍事機密及邊防等事,與中書省並稱“二府”同為最高國務機關。遼設立北樞密院(相當於兵部)、南樞密院(相當於吏部)及漢人樞密院(掌漢族地區兵馬)。
樞密院
唐、五代、宋、遼、元等朝代的官署名稱,長官稱樞密使,主要掌管軍政。唐永泰中始置,本在內廷,用宦官為樞密使,執掌機要事務。
中書省,古代官署名。封建政權執政中樞部門,漢朝始設中書令,魏國建秘書監,有監、令,魏曹丕改稱中書監、令。晉朝以後稱中書省,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機要、釋出政令的機構。
樞密院萌芽於唐朝,經發展,鼎盛於五代,宋代時雖機構漸趨於完備而龐大,但權力已大大下降。樞密院的建立與發展,經過了幾大變化:一變於僖,昭宗時期掌樞密之宦官“堂狀後貼黃”,奪宰相之權;再變於後梁更用士人;三變於後唐專用武將,“任重於宰相,宰相自此失職”;四變於晉宰相兼樞密使,二者合一;五變於樞密使兼宰相再領節度使,自此樞密使權力達到它的全盛時期。樞密院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出納密命,以佐邦治。凡侍衛諸班直、內外禁兵招募、閱試、遷補、屯戍、賞罰之事,皆掌之。以升揀、廢置揭帖兵籍;有調發更戍,則遣使給降兵符。除授內侍省官及武選官,將領路分都監、緣邊都巡檢使以上。大事則稟奏,其付授者用宣。
韓德讓樞密院通事是掌管呈遞奏章、傳達皇帝旨意等事的官職,樞密院是封建時代中央官署名,五代至元的最高軍事機構,後唐時樞密使輔佐宰相,分掌軍政。
韓德讓是出生於遼國世侯大族,遼國大臣,政治家,祖籍河北玉田。對聖宗前期的施政,如改革制度、改善契丹族和漢族的關係,以及維護遼宋盟約等,他都起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