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欲渡黃河冰塞川的下一句是什麼

欲渡黃河冰塞川的下一句是什麼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原文:

  《行路難·其一》

  李白唐代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於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餚,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盪變化。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賞析

  1、“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是以路途艱難比喻仕途艱難,以自然景象象徵人世現象。

  2、“渡黃河”、“登太行”象徵著詩人對理想的追求,而“冰塞川”、“雪滿山”又象徵詩人在追求過程中屢屢受挫。

  3、作者藉此表達他英雄失路的悲憤,又因下文有“行路難”之名句,此句可看作起興。所以,本句實際採用了比興,象徵手法。

絕壁臨巨川下一句

  答案:

  連峰勢相向。

  全文:

  《姑孰十詠-牛渚磯》

  作者:李白 朝代:唐朝

  絕壁臨巨川,連峰勢相向。

  亂石流洑間,回波自成浪。

  但驚群木秀,莫測精靈狀。

  更聽猿夜啼,憂心醉江上。

  譯文:

  長江寬曠的江面上,聳立一片入雲的絕壁,峰巒連綿,氣勢雄偉。江邊亂石堆間旋渦套疊,回波湧起,雪浪拍岸。令人驚歎的是;山巒秀木滿嶂,形態奇異,猶如精靈莫測。更令人憂心仲仲的是:夜猿啼叫,聲聲刺耳,鄉關何處,功業何在?真恨不能飲盡長江水——好酒解我萬古愁!

  賞析:

  此詩寫牛渚磯的絕壁巨川,亂石回波,精靈莫測,夜猿哀啼,歸結到一個“憂”字,流露出詩人心靈深處的不安與憂思。牛渚磯,又名採石磯。晉溫嶠至此,燃犀角照水下怪物,故又名燃犀渚(見《晉書·溫嶠傳》)。磯高約五十米,其上有李白衣冠冢、蛾眉亭、燃犀亭、三元洞、捉月臺、巨型李白雕像,以及太白樓、李白紀念館、林散之紀念館等。


把西湖比西子的

  淡妝濃抹總相宜。意思: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妝也好,濃妝也罷,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麗質和迷人神韻。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其二。這兩首讚美西湖美景的七絕,寫於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其中第二首廣為流傳,此詩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寫概括品評,尤其是 ...

九曲黃河萬里沙

  答案:   浪淘風簸自天涯。   全文:   浪淘沙-其一   作者:劉禹錫 朝代:唐朝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譯文:   九曲黃河從遙遠的地方蜿蜒奔騰而來,一路裹挾著萬里的黃沙。   既然你從天邊而來,如今好像要直飛上高空的銀河,請你帶上我扶 ...

九曲黃河萬里沙

  1、九曲黃河萬里沙的下一句是:浪淘風簸自天涯。   2、原文:《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3、譯文:九曲黃河從遙遠的地方蜿蜒奔騰而來,一路裹挾著萬里的黃沙。 既然你從天邊而來,如今好像要直飛上高空的銀河,請你帶上我扶搖直上,彙集到銀河中去 ...

靜而風不止的是什麼

  樹欲靜而風不止的下一句是子欲養而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是一個漢語成語,樹要靜止,風卻不停息地颳得它搖動,比喻事物的客觀存在和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用於感嘆子女希望盡孝時,父母卻已經亡故。以此來比喻痛失雙親的無奈,反映出百善孝為先的重孝觀念。後人便以“風樹之悲”來借喻喪親之痛。這是皋魚說給孔子的話,宣揚儒 ...

知山中事的

  須問打柴人。意思:要了解一件事,就要向精於此事的人請教。出自《古今賢文真理篇》。這些成語生動地表達了真理是認識事物的工具,是人們前進道路的階梯,還說明了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道理。   《古今賢文》內容: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識魚性,近山識鳥音。欲知山中事,須問打柴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多看事實 ...

辭君掛帆去

  離魂不散煙郊樹。該詩句出自李白《下途歸石門舊居》,原文內容如下:   吳山高,越水清,握手無言傷別情。   將欲辭君掛帆去,離魂不散煙郊樹。   此心鬱悵誰能論,有愧叨承國士恩。   雲物共傾三月酒,歲時同餞五侯門。   羨君素書嘗滿案,含丹照白霞色爛。   餘嘗學道窮冥筌,夢中往往遊仙山。   何當脫屣 ...

靜而風不止的是什麼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樹欲靜而風不止是一個漢語成語,樹要靜止,風卻不停息地颳得它搖動,比喻事物的客觀存在和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用於感嘆子女希望盡孝時,父母卻已經亡故。以此來比喻痛失雙親的無奈,反映出百善孝為先的重孝觀念。後人便以“風樹之悲”來借喻喪親之痛。   這是皋魚說給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