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己有恥,止於至善”意思是說君子在做事時有知恥之心,在達到至善之前便停止。“行己有恥”例句:宋·陸九淵《與徐子宜書》:“兄質性篤厚,行己有恥,不至有是。”
行己有恥出自於《論語·子路》:“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意思是自己在做事時有知恥之心,出使外國各方,能夠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止於至善出自於《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思是修身之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行己有恥,止於至善”意思是說君子在做事時有知恥之心,在達到至善之前便停止。“行己有恥”例句:宋·陸九淵《與徐子宜書》:“兄質性篤厚,行己有恥,不至有是。”
行己有恥出自於《論語·子路》:“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意思是自己在做事時有知恥之心,出使外國各方,能夠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止於至善出自於《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思是修身之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止於至善”的確切含義有兩個。分別是:
1、處於最完美的境界。修身育人,都必須達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動搖。
2、在至善之前停止。“止”即“停止,剋制”。善與惡都是客觀存在的,有大善,有小善,也有大惡,有小惡,始終善就是善,惡就是惡。所謂至善乃是善的極致,實則它更接近於惡,追求“至善”,難道不是滿足自己的私慾,所以能力小者追求小善,能力大則追求大善,但不是至善。所謂的至善,即要懂得停止和剋制。
止於至善。
解釋:止指達到;至指最,極。達到極完美的境界。
出自:《禮記·大學》。
原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例句:1、革命無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麼“止於至善”,這人間世便同時變了凝固的東西了。
道理:止於至善,是一種以卓越為核心要義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於至善,在人性的層次指大真、大愛、大誠、大智的體現,是由自我到無我境界的一種昇華。
止於至善是人的一種精神境界,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格調,有我們的“至善”追求;止於至善是一種“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實踐過程,是一種嚮往美好、永不言棄的精神狀態,每個人都可以從點滴小事做起,積少成多,積善成德。
止於至善意思是處於最完美的境界,出自《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仁愛眾生即善,唯德是行的十種品格、品行,就是至善。這個至善,也就是《老子德道經》所闡釋的上善:像水一樣處下不爭,具有水的品格、性格。這個善的根本,就是指心裡面的修持,十種善德之心要求修養德道者一心一意去實踐,並且做到十善的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愛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藹心、忍耐心、勇猛心。這就是十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