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宵,又名湯圓,正月十五吃元宵,取其團圓美滿之意,表達闔家團圓、萬事如意。
2、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桃、核桃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湯煮、油炸、蒸食;元宵又名湯圓,因其開鍋之後漂在水上,圓圓的形狀讓人聯想到天上的明月,明月當空,碗裡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徵團圓吉利。
3、據資料記載,元宵張燈經歷了從西漢時期的萌生,到唐代成為法定之事,漸漸成為民間習俗。元宵節又稱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除了吃湯圓之外,還有賞花燈、猜燈謎、放煙花、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活動。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觀燈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在南北朝時澆上肉加便便湯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
吃元宵的習俗源於何時何地,民間說法不一。一說春秋未楚昭王復國歸途中經過長江,見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黃,內中有紅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眾人不知此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問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復興之兆。”因為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後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製此果,並用山楂做成紅色的餡煮而食之。還有一種說法,元宵原來叫湯圓,到了漢武帝時,宮中有個宮女叫元宵,做湯圓十分拿手,從此以後,世人就以這個宮女的名字來命名。這兩個傳說不見史料記載,不足為信。
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一統賦》等史料的記載看,元宵作為歡度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是從宋朝開始的。因元宵節必食“圓子”,所以人們使用元宵命名之。
1、北方吃元宵寓意著團團圓圓的美好意願。元宵節吃湯圓是南方的說法,北方叫做元宵。雖然這兩種食物有很大的不同,但寓意是一樣的。
2、實際上,人們在元宵節吃湯圓也就是思念親人、渴望團圓的意思。“湯圓”的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元宵節為什麼要吃元宵
民間說法吃元宵是一家人團團圓圓的象徵,寄託了人們的美好願望。元宵是中國傳統小吃之一,在正月十五元宵節時是必不可少的食物。
正月十五,是慶祝新年的一個延續,這一天家家戶戶張燈結綵慶祝過節。元宵節由來已久漢文帝時期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後來漢武帝還將“太一神”的祭祀定在這一天, ...
正月十五吃湯圓還是元宵?正月十五時間適合吃什麼水果?一年之計在於春,正月是一年的第一個月份,想了解更多更全面的2022年正月相關內容,就快關注我們吧!
正月十五吃湯圓還是元宵?
正月十五吃湯圓和元宵都可以。湯圓,別稱湯糰浮元子,是大多數中國人公認的元宵節必吃美食之一,據說起源於宋朝,是用黑芝麻、豬 ...
2022年元宵節還有多久?元宵節吃元宵的寓意是什麼?正月裡有很多傳統節日,正月也是農曆一月,正月的到來也意味著新的一年來臨,關注小編了解更多。
2022年元宵節還有多久?
2022年元宵節時間:2022年2月15日,農曆正月十五
現在距離2022年元宵節還有2個月不到的時間。
元宵節是中國 ...
1、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習俗,最早見於唐五代。那時,“元宵”這種食品叫“面繭”或“圓不落角”,用糯米做皮,中間夾糖餡,到了宋朝,稱其為“浮元子”,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後來,由於是在元宵節吃的特定食品,因此,北方人稱之為“元宵”,南方則稱“湯圓”。
2、不論是北方的“滾”元宵,還是南方的“包”湯圓,皆 ...
寓意喜慶,閤家團圓。還能溫暖脾胃、調暢氣機、抵禦春寒。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明州(現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豬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圓形,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
甜餡湯圓本身已有甜味,所以湯不需要再加糖,以減少熱量攝取;若是無餡小湯圓,湯可以用糖桂花、 ...
正月初一早餐吃元宵寓意新的一年團團圓圓、平平安安、開開心心。
在我國,不同地區,其初一的風俗不同,無論位於那個地方,吃元宵都有平安、團圓的寓意。
正月初一為除夕的後一天,在陰曆中為新年的第一天,與陽曆的元旦1月1號不同。 ...
過年吃元宵的寓意是團團圓圓。春節是一家人團圓的傳統節日,平時奔波在外的遊子在這一天都得回家,一家人坐桌子前吃頓飯,稱之為“團圓飯”。元宵也因此而產生,它寄寓了人們渴望一家平安、團圓的美好願望。
“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