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正月十五+韻味不同凡俗

正月十五 韻味不同凡俗

  我們翠溪村管正月十五叫做過十五。十五一到,家家戶戶重又忙碌起來,包餃子、做祭祀、放鞭炮、掛燈籠,所做的事兒與過年時是大抵一致的,只是不用再貼對聯、打掃屋子了。稍大一些時,才真正知道正月十五其實叫元宵節,與過年那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這一切是從書裡看到的。正月十五里要吃元宵、鬧紅火、看大戲,這個節日裡所要做的事兒其實要比我想象的豐富許多。元宵節裡的一切事兒滿溢著活蹦亂跳的意味兒。

  對元宵節更深一層的瞭解,是我已經離開翠溪村到外地求學。外頭的世界大,過十五鬧紅火要比村裡、縣城裡見識到的精彩熱鬧許多。看煙火、逛燈會、猜燈謎,所有這些精彩熱鬧的場景十分地吸引我,同時,書籍裡對元宵節的介紹與論述也讓我感興趣。從書中我得知,正月十五還有一個文縐縐的稱呼——上元節,之所以這樣稱呼,大抵是因了這一天是上元天宮賜福的日子,其中的傳奇神秘的意味兒真是讓人浮想聯翩!只是沒有把正月十五叫做過十五的,由此我便猜測,那“過十五”只是我們翠溪村特有的對正月十五的俗稱了。元宵節在古時候可是一個頂重要、頂熱鬧的節日,似乎要比過新年還熱鬧。在宋代,元宵節還是男女相約相會的最佳日子,因為那時禮教的藩籬濃重嚴密,閨秀在平日裡是不許踏出閨門的,只有在元宵節前後,才可以不分男女,一同玩樂,稱為“元宵馳禁”。還有就是,古時候的元宵節不止一天,在唐代,“燈節”就有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了,到了宋代,更是增加到五天,從正月十四一直持續到正月十八。只是這些風俗隨著朝代的更迭、社會的變遷也就漸漸地消亡了。但我卻由此設想,那過節嘛,只是一天的事兒才算精當,倘若拉得太長,便也就淡乎寡味了,只是不知古人作何感想。那個時候,元宵的種類多,花樣兒奇,就連其味道也有香、辣、酸、甜、鹹,真可謂是五味俱全了。看到這些,我便感覺,我們翠溪村偏遠、僻陋得真有些令人不可思議了。

  古時候的文人還留下了許許多多描寫元宵節的詩詞,其中最有人生況味的自然還是要數李清照的《永遇樂·落日熔金》、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這兩首詞都借元宵夜繁華熱鬧的燈火景緻襯托一種悽楚的身世之感。熱熱鬧鬧的背後,掩藏著濃重的、難以明言的感傷,國事家事夾帶著幾多對人生的惆悵滄桑,偏偏就在元宵節這個本來熱鬧、歡快的時刻,不合時宜地爆發出來,看來,人世間真是沒有完滿、完美的事兒。而梁羽生筆下的元宵節則又是別一種的人生意興,火樹銀花的元宵夜偏偏被俠客攪弄得驚心動魄,就連傳奇話本《興唐傳》裡的瓦崗英雄,也同樣將起事的日子選在了元宵夜,秦瓊弟兄六人就是藉著元宵夜的熱鬧勁兒混入長安城,大鬧長安城的。可這些畢竟是文人的杜撰,傳奇的成分太濃,滿溢著活蹦亂跳的意味兒,只是讓人看著樂樂罷了。

  無論是最為流行的稱謂——元宵節,還是古時候曾經有過的稱謂——上元節,內中都蘊含著不同凡俗的韻味,就算我們偏遠一隅的翠溪村,把正月十五叫做過十五,不用說,也是個吉祥的稱謂,人們那樣稱呼它,正是把它當做過年一般來對待的。當然,在我記憶深處最為鮮明的還是兒時在翠溪村裡過十五時做祭祀、掛燈籠、放鞭炮,還有在縣城裡看紅火、看大戲,至今回想起這些事兒,還是那麼真真切切,熱鬧、古樸又醇厚,令人難忘。

春節流程---正月十五元霄節

  元宵節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充套件開來。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歷代人們除遊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遊戲。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南北朝時代元宵節吃伴和肉與動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種叫“面繭”的麵食和焦飠追(即烤餅),到宋代有鹽豉湯和綠豆粉做的科斗羹,並出現了“圓子”,此後元宵節南北方均以吃元宵為習。

  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複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佔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所以民間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

  走百病

  也叫遊百病,散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偷菜節

  流行於貴州省黃平一帶苗族的偷菜節也是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節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萊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所他的菜僅限白菜,數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偷菜不怕被發現,被份的人家並不責怪。大家把愉來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據說誰吃得最多,誰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好最多。

  巴烏節

  彝族的傳統節日巴烏節在農曆正月十五。“巴烏”意為“打獵歸來”。見於雲南鶴慶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區。時此節原本是歡慶狩獵歸來的習俗話動,無固定節日。舊時人們狩獵歸來收拾獵物,獸頭給狩獵的指揮,獸皮給獵獲人,肉則燒烤,其間獸頭前、獸皮跟、眾人從,圍火堆重現打獵動作。肉熟以後,眾人分食。後來逐漸演變成固定的節日。節日中的巴烏舞由十二面木鼓、十二面鉈鑼和十二支嗩吶(閏年各用十三件)組成樂隊伴奏,由三十六名年輕女子披上虎、豹、熊、鹿、虎子、兔、狐等的毛皮或者頭插錦雞和各種鳥雀的羽毛。裝扮成飛禽走獸,圍繞火推踏歌起舞,表現各種動物的姿態,模仿各種動物的叫聲。獵手們則手持弓弩或鋼叉,將“獵物”圍住,朝“獵物”們旋轉的相反方向,表演各種獰獵動作。節日期間,還要進行耍龍燈、獅燈、白鶴燈等活動。

星期與禮拜有什麼不同?

  “星期”不等於“禮拜”

  星期記日法是介於日和月之間的一種時間單位,以七天為一迴圈週期連續進行記日的方法。

  在拉丁語中,星期與神話人物掛上了鉤,星期日是屬太陽神的,星期一是月亮女神,星期二是法神,星期三是主神,星期四是戰神,星期五是愛神和美神,星期六是逐神。

  七天為週期的記時方法,今天已經十分普遍:學校的課程是按星期安排,工礦、事業、政府部門的輪休也是以星期為單位——星期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聽到“禮拜”這個詞。有的人經常問:“今天是禮拜幾?”問者和被問者都明白,他要問的是今天是星期幾。但豈不知,“禮拜”與“星期”是有本質區別的。

  基督教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創造的,“聖經”中說:上帝第一天創造了白天和黑夜,第二天創造了天空,第三天創造了陸地並披上綠裝——植物,第四天創造了日、月和星辰,太陽管白天,月亮管黑夜,黑夜裡有星星,閃閃爍爍,撒滿了深藍的天空,第五天在水中創造出魚類及水中滋生的各種動物,天空中創造出鳥,陸地上各種飛禽走獸。上帝看見日月星辰、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很是得意,派誰來管理呢?於是第六天上帝照著自己的形象創造出人類。

  事情就這樣完成了,天地萬物都造齊了,到了第七天,上帝造物之工已經完畢,就放心地休息了,第七天稱為“安息日”或“聖日”。

  猶太教把安息日放在星期六,但基督教的耶穌被門徒猶大出賣後釘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後又復活,復活日正好在星期天,所以,安息日就放在星期天,並規定教徒們到時應到教堂去作參拜——做禮拜,於是做禮拜的一天也叫“禮拜天”。公元321年3月7日,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釋出一項公告,宣佈地方執政官、市民在尊敬的“太陽日”應停止工作或勞動,去教堂作“禮拜”。由此可見,“禮拜”實際上是一個宗教名詞,與曆法沒有關係。


驚蟄養生體質不同方法各異--24節氣之驚蟄

  驚蟄節氣的養生(即春季養生)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自身體質差異進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飲食的調養。而體質差異實際上是指體質養生中因人養生的一個方面。由於人體稟賦於先天,受制於後天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其生長髮育和衰老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生理功能上的相對穩定的某種特徵,這種特徵往往又決定著機體對某些致病因素 ...

民俗中不同的食物不用的象徵

  鹽——希臘人祭神采奕奕一定要用鹽。匈牙利農民每當新居落成,必以鹽撒在新居內外。在俄羅斯,麵包夾鹽,作為待客佳餚,是表示對客人的殷勤招待。   蔥——在埃及農村,很多農民把蔥作為真理的標記。他們在爭論和訴訟中,常常手拿一根蔥,高高舉起,表示真理在手,並以此發誓。   蒜——許多土耳其人,常常在家門口掛上幾束 ...

不同星座與天秤座的愛情軌跡

  男天秤座+女天秤座:相處不是很順利,時常會爭吵,煩惱由此產生。   男天秤座+女水瓶座:美滿的婚姻。女方對男方的事業有很大的幫助,是個賢內助。   女天秤座+男水瓶座:較幸福,女方能滿足男方的虛榮心理。   男天秤座+女摩羯座:婚姻不是太完美,因為男方很難感到女方的愛情溫馨。   女天秤座+男摩羯座:會有 ...

不同星座與處女座的愛情軌跡

  男處女座+女處女座:如果雙方能夠互敬互愛的話,可以生活在一起。   男處女座+女水瓶座:不太美滿,雙方在戀愛是很少進行理性思考,只憑借感性,很難找到理想的婚姻。   女處女座+男水瓶座:可以生活在一起,但雙方要對對方負責,不應在外面橫生枝節。   男處女座+女摩羯座:美滿的婚姻,男方甘願聽從女方的差遣,接 ...

不同星座與天蠍座的愛情軌跡

  男天蠍座+女天蠍座:婚姻尚算理想,但雙方必須拋棄幼稚的想法,逐步使自己的思想成熟起來,才會有完美的結局。   男天蠍座+女水瓶座:生活並非一帆風順,男方有大男人的性格,所以會忽略家庭和妻子的存在。   女天蠍座+男水瓶座:快樂的生活需要雙方的努力,因為女方老是做一些傷害男方的事情,而男方又不願善罷甘休,由 ...

不同星座與射手座的愛情軌跡

  射手座+女射手座:婚姻會有一些阻力,因為雙方都不太現實,家庭的形成帶有很大的不穩定性。   男射手座+女水瓶座:可以生活在一起,但女方必須要學會寬容。   女射手座+男水瓶座:婚姻並不盡如人意,因為女方的需求連續不斷,使男方難以滿足,煩惱由此產生。   男射手座+女摩羯座:婚姻不是很順,勉強為之只會造成彼 ...

不同職業的民俗禁忌

  包屍不說話   當醫院有人死去時,醫護人員會將屍體打包,但打包的時候,絕不可叫他人的名字。因為人死後,四肢及五官等各樣身分機能都會慢慢停下來,而聽覺是最後才停頓的。萬一死者有心願未了,有可能會記下聽到的名字,要求那人替他完成心願。所以免受到靈體滋擾,還是少說話多做事吧!   什麼都不掛   騎師都有禁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