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正月十六走太平是什麼意思+正月十六走太平是怎麼來的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什麼意思 為何十五月亮十六圓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什麼意思 為何十五月亮十六圓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這句話被人誤解為“農曆月中,月亮最圓滿的時刻往往不在十五日之夜,而是在十六日的晚上。”

  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這句俗語用的是古語中常用的“互文見義”修辭手法,大致可以譯為“十五、十六的月亮都可能是最圓的”。

  類似的手法有“秦時明月漢時關”(意為秦、漢時的明月和山關);“煙籠寒水月籠沙”(意為煙霧與月光籠罩著寒水和沙地)。

  科學原理解釋:

  需要說明的是,十六的月亮圓的機率並不比十五的月亮圓的機率要大,之所以讓人有這種錯覺是因為人們往往很注意非常規的“十六圓”,而對更多的“十五圓”視而不見。

  “十五的月亮”有時會“十六圓”,這是因為只有當月亮與太陽的經度相差180度時,從地球上看,月亮與太陽處在正好相對位置的時刻,(如同兩個人正好臉對臉)才能看到圓月。

  月亮圍繞地球執行的軌道是一個橢圓,時近時遠;最近時有36萬千米,最遠時有40萬千米,由於萬有引力的關係,近時走得快一些,遠時走得慢一些。

  如果在上半個月快了,就會準時到達圓月的位置,在十五圓,如果慢了,就會“晚點”,趕在十六或十七到達圓月的位置。這種“十五不到位”的情況並沒有什麼奇怪的。

  所以說,每過29.5天,月亮就圓一次,並不是只有八月十五或十六的月亮圓。一年裡要圓12次或13次。

  用望遠鏡觀察月面,最佳的日子是在農曆的初七至十三和十九至廿三。最圓的日子裡,月面山脈的形狀反而看不清楚。

  因為萬有引力的關係,月球繞地球公轉速度時快時慢,近時會快一些,遠時速度就慢了下來。

  由於月亮轉動的“步伐”有快有慢,因此每個月的“望”的時間也有差異,農曆十四、十五、十六和十七都有可能。其中,以十五、十六居多。

  朔望月什麼意思

  根據農曆曆法規定,朔所在這一天為每月初一日。但同是初一日,朔可能發生在凌晨,也可能發生在晚上,而且每個朔望月本身也有長有短。這樣,月亮最圓滿時刻的“望”最早可發生在十五日的凌晨,最遲可出現在十七日的早上。

  因為只有當月亮與太陽的經度相差180度時,從地球上看,月亮與太陽處在正好相對位置的時刻,(如同兩個人正好臉對臉)才能看到圓月。但是,月亮圍繞地球執行的軌道是一個橢圓,時近時遠;最近時有36萬千米,最遠時有40萬千米,由於“萬有引力”的關係,近時走得快一些,遠時走得慢一些。

  如果在上半個月快了,就會準時到達圓月的位置,在十五圓;如果慢了,就會“晚點”,趕在十六或十七到達圓月的位置。這種“十五不到位”的情況並沒有什麼奇怪的。

  什麼是“望”?

  每逢農曆初一,月亮執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月亮被照亮的半球揹著地球,我們看不到月亮,叫做“新月”,也叫“朔”;到了農曆十五、十六,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向著地球,於是我們看到了圓圓的月亮,稱為“滿月”,也叫“望”。

  據瞭解,月相變化一週為一個“朔望月”(農曆一個月),這個月中月亮最圓的那天稱“望日”,也叫“滿月”。月亮從一個滿月“走到”下一個滿月,需要29天半左右的時間。“望”通常為農曆每月十四、十五、十六或十七,這時地球正好位於太陽與月亮之間,從地球上看太陽西下時月亮正好從東方升起,被太陽照亮的月亮此刻最圓。

正月十六走太平是什麼意思 正月十六走太平是怎麼來的

  正月十六走太平是什麼意思

  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傳統民俗文化,在大文豪吳敬梓的故鄉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有一亙古至今的第一大民俗習慣:每年正月十六這天,城內萬人空巷, 四鄉八鄰、扶老攜幼、傾家出動、 從清晨到深夜,數十萬人到太平橋上走一走……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甚為壯觀,放煙花、燃爆竹、燒香燭、以此祈禱風調雨順、逢凶化吉、消災去病、平平安安,寄託了當地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正月十六走太平是怎麼來的

  “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安徽省全椒縣獨有的傳統民俗,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傳承時間最長的健身走活動。《漢書》 載有“澄日太平”之諺,此為全椒“走太平”之肇始。南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對“走太平”這一習俗有專門描述,謂之“走百病”。被譽為中華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

  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全椒一項重要民俗文化活動。是全椒旅遊的第一張金字招牌, 2010年12月,全椒縣“走太平”民俗文化健身走活動,被省體育局授予安徽省全民健身十大品牌之一。日前,繼獲2014-2016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後,全椒再次因民俗文化活動“走太平”獲得國家級殊榮。

  正月十六走太平的傳說故事

  全椒“走太平”傳承不絕,和三個歷史人物有關,分別為:東漢劉平、隋代賀若弼、明朝。

  紀念清官清風化雨

  東漢建武間,楚彭城人劉平,曾拜全椒長,為官清正,獄無繫囚,百姓各安其業,人或增資就賦,或減年從役。

  根據民間傳說,有年大荒,劉平將朝廷撥付可修三十里城池的款項用於賑災,餘錢僅修了三里的小城,形成了全椒老城的“街包城”(一般建城均為城牆包圍街道, 獨全椒街道包圍縣衙)現象。劉平因此罷官獲罪,於正月十六日押解京城。百姓得知訊息後,傾城相送至城東小橋,焚香燃竹,祈求祝願,聲傾九天。

  紀念將軍 保國安民

  隋唐時期南北戰亂,幾近失傳的“走太平”又因紀念隋開國大將軍賀若弼,得以傳揚。據民國九年《全椒縣誌》載,太平橋又名賀櫓橋,隋大將賀若弼伐陳時,造櫓於此。人們在追憶清官的內涵中,又增加保國安民的成份。

  紀念鄉親 扶危濟難

  全椒“走太平”到元末明初,也和其他地方“走太平”一樣,幾近傳絕,此時又加入了第三個歷史人物,煥發了新的生機。

  據康熙《全椒縣誌》載:明永樂初年,一術士提出,如把全椒城的筆峰山加高,可多出舉子。教諭吳穎便率一幫秀才前往彼處培土加高。恰巧一總旗官過此,與秀才發生口角受辱,因總旗是湖南人,“舉”“主”讀音不分,到南京誣告全椒人慾培土出“主(舉)子”,有謀反之舉。永樂帝欲血洗全椒,都御史是滁州鄉親,聞之乃稟:椒人淳良,斷不能造反,願以自家性命擔保,於是全椒冤白。

  死後,椒人將其衣冠葬於太平橋高壠上。走太平又增加了福佑鄉親,扶危濟難的鄉親鄉誼成份。

  如今,正月十六走太平已經發展成全椒縣獨特的民俗文化。每年,周邊江浙滬、上至京津塘、下至粵閩桂,皆有人專程到全椒走太平,祈大運。美、澳、意、日、韓、德等國外友人皆結隊前來,每年參與活動的人數已達四十萬人次。

正月十六走百病是什麼意思 正月十六走百病的來歷

  正月十六走百病是什麼意思

  走百病,俗稱"遛百病""遊百病"等,是民間傳統的消疾苦、祈健康活動,有的在正月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明朝時已盛行於華北民間。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明清時,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婦女夜間約齊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導,且須去橋,謂可健身卻病,稱為"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

  正月十六走百病的來歷

  傳說很久以前,成都被一支敵軍包圍,城裡的大小官員被嚇得屁滾尿流。老百姓們拿起刀槍棍棒,奔上城牆守城。長久失修的城牆、碉樓和城垛早已破破爛爛的了,怎能抵擋得住敵軍的進攻呢?不知誰大吼一聲:“快挖土加固城牆!”大家立即響應,挖土的挖上、擔土的擔土、抬土的抬土,很快整修加高了城牆,因日夜勞累,很多老百姓鬧春瘟臥床不起了。

  正月十六日清晨,敵軍又來攻城,城牆上守衛計程車兵、百姓奮勇抵擋、拼殺,阻止敵軍攻上城來。可是城牆上才堆上的浮土鬆軟,很不牢固。有人大喊:“快上城牆夯土!”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全城男女老少,連害春瘟的病人也跑上城牆,齊心協力夯起上來。守城計程車兵和老百姓頓時勇氣倍增,奮勇殺敵,把衝上城牆的敵人都殺退了,敵軍頭領見狀嚇得趕快收兵逃跑,全城軍民歡慶守城勝利。

  那些害春瘟的入和大家在城牆上一起夯土、吼跳,個個出了一身大汗,病也好了。從此成都人認為正月十六是個吉祥日子。到城牆上走一走,既觀賞了郊外的風光,又能消災去病,漸漸形成了“遊百病”習俗。

  根據民俗專家介紹,"遊百病"最初僅限於婦女,在每年正月十六這天夜裡,出門四處遊走,祈禱來年身體健康。同時也標誌春節的結束,男人們要開始出門幹活掙錢了,具有特殊含義和地方特色。

  現今的"遊百病"則有了新的內涵,在春節美味佳餚的伺候下,一家人結伴出門登高望遠,呼吸新鮮空氣,感受春意盎然的美景,沿襲傳統文化活動的同時,還鍛鍊了身體,是件值得推廣的事。

  "走百病"在民間是很講究的

  一般是在特定時間進行,婦女們聚合在一起,或走牆邊,或過橋或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這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民間普遍認為,在"走百病"時,還要"摸釘",方能求吉除疾。"摸釘",是指到寺觀燒香,用手觸控廟中大門上的門釘,以此祈盼家庭人丁興旺。

  北京

  元宵節狂歡的正月十六晚間,婦女們罩上白綾衫,成群結隊,手挽手,肩並肩地出遊,頭前一人舉香開道,其他婦女隨後,相率過橋。據說,不過橋不得長壽。過橋者,則可保一年無腰腿疼痛之患。而"摸釘"則是說婦女們去各城門洞摸城門上的銅釘,謂此舉"宜男",亦即"生男孩"之意。舊時婦女多操持家務,養兒育女,因此身體勞累,體質較弱,容易生病,在每年正月十六日這天夜裡,以驅除病邪為主要目的,出門四處遊走,意謂將家裡病邪驅散。至今北京郊縣鄉村仍保留此習俗。

  滄州

  河北滄州正月十六這一天有一個習俗就是遛百病。此活動最初僅限於婦女,經過歷代充實與發展,成為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習俗內容之一。

  如今,在古城滄州,不僅各郊縣,在市區,市民們吃過晚飯後,或三五成群,或成雙結對,有的提著燈籠(有傳統是舅舅給外甥買燈籠照舊舅),有的帶著閃閃發光的頭飾,年輕人們在南湖邊會點起孔明燈,大家每過一個路口都會拋撒一些硬幣,意味著將疾病、苦痛拋棄。硬幣叮噹掉到地上,就有孩子們去撿拾,因為大家認為晦氣摔過後就剩下福氣了。

  南京

  "正月十六,爬城頭,走百病,踏太平。"在南京元夕的走百病由橋頭走上了城頭。據說,明初朱元璋修好南京城後,城牆即成為軍事要地,百姓哪能上城牆,更別說玩城頭了!後來天下太平,朱元璋特准許百姓正月十六這一天遊一次城牆,聚寶、通濟、三山門都設甕城,正好比走三橋。以此示君民同樂。最終傳成了"走百病"。

  濰縣

  山東濰縣(今濰城區)的走百病別具特色,十六日這天,婦女進香到東北城上的真武祠,先在暗中摩弄真武大帝陪神趙玄壇所跨的木虎,俗稱"老貓",據說摸摸老貓,一年不生疾病;又在神祠庭前以艾灸左右的兩個石人,據說灸石老、石婆,一年不生瘡癤,總稱"跑老貓"。民國修《濰縣誌稿》 中有一首《濰縣竹枝詞》說:"新正節始過元宵,結隊城頭跑老貓,為乞一年百無病,艾香爭把石人燒。


正月是什麼日子 正月的風俗和禁忌

  正月十六是什麼日子   農曆正月十六夜,中國傳統農曆節日之一。一個充滿無限樂趣而又歡快的日子。“十六夜,炸麻花,扛笆斗,舞火把,撩人罵,送牛樁,老老少少樂哈哈。”這首民謠不知在我們這裡留傳了多少年了。所以當有人說,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過年,因為過年不但有好衣服穿,好東西吃,還不需要做家務。大年初一無論是大人 ...

正月是什麼日子 正月是傳統節日嗎

  正月十六是什麼日子 正月十六是傳統節日嗎   農曆正月十六夜,中國傳統農曆節日之一。一個充滿無限樂趣而又歡快的日子。“十六夜,炸麻花,扛笆斗,舞火把,撩人罵,送牛樁,老老少少樂哈哈。”這首民謠不知在我們這裡留傳了多少年了。所以當有人說,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過年,因為過年不但有好衣服穿,好東西吃,還不需要做家 ...

正月吃什麼食物 正月當天必吃的食物

  正月十六吃什麼食物 正月十六當天必吃的食物   炸麻花   正月十六有些地方會用小的玉米粒來炒爆米花,寓意是“炸老鼠眼”使老鼠睜不開眼睛。不過傳到我們這裡很多人家會用面來炸麻花食用,畢竟過了正月十五家裡過年準備的零食都吃得差不多了,炸點麻花做為小零食還是非常不錯的。   麻花製作:   麻花原料:麵粉、花 ...

正月禁忌是什麼 正月有什麼忌諱

  正月十六禁忌是什麼 正月十六有什麼忌諱   忌開倉   河北一帶,稱正月十六為“耗磨日”,這天忌開倉,否則倉中所蓄將被耗磨掉,主一年饑荒。   忌洗漱   白族舊時過年,正月初一至十六,全家都忌洗臉、掃地、梳頭;否則,以為會失財。   抹黑臉禁忌   鄂倫春族、達斡爾族正月十六日為“黑灰日”,人們互相爭抹 ...

正月九九是什麼意思

  正月二十九九意思是中國古代民間用來表示冬至後或夏至後八十一天日期的總稱,冬至後的八十一天為“冬九九”,稱夏至後的八十一天為“夏九九”。此稱沿傳至今仍很流行。並且民間一般指的是冬九九。   每九天為一個九,按次稱為頭九,二九,三九,直至“九九”,即所謂“數九寒天”,是為氣候上的冬季。通常把夏九九根據氣候變化 ...

202x年農曆正月八適合開張嗎 正月有幾天開業的吉日

  農曆正月為農曆的開端,所以有端月之稱。2022年農曆正月二十八適合開張開業嗎?農曆正月,是農曆的開端,也是新春之月。農曆正月有一半的時間都在過節,想了解更多正月的詳細內容,就點選萬年曆吧。農曆正月   正月,即為建正之月,在觀象授時時代,斗柄回寅為春正,春正所在的月份即正月,現指農曆第一個月。正月即農曆一 ...

五的月亮圓什麼意思 五的月亮圓寓意是什麼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什麼意思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寓意是什麼   在語文中互文的修辭手法,並不是說一定是十六的月亮最圓。在天文中,月亮最圓滿明亮的時刻是在“望”時,而 當朔在初一出現比較晚時,望就出現在了十六。甚至有時能到十七。   民間有句俗語: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我們常規理解是這樣的,農曆每個月月亮最圓滿的時刻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