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歷代變法真相:商鞅變法

歷代變法真相: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

  在中國的“改革家”序列裡,商鞅與他同時代的李悝、吳起等人,是祖師級的人物,是“推動歷史進步”的偉大人物。但實際上,商鞅本人不過是一個冷血的“國家主義”打手,是一箇中國曆史長河中從未消失過的恐怖幽靈。商鞅的變法理念有三:1、剷除“仁義和平善良孝悌”,國家才會強盛;2、人人互相監視互相告密,國家才會強盛;3、必須“弱民”、“愚民”,國家才能強盛。這三條,無論是放在今天,還是放在2000年前,都是歷史的反動。

  據《史記·商君列傳》,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有三:1、按軍功受爵;2、強制百姓互相告密,有“奸”不告者腰斬;3、百姓只許務農,從事其他職業者,以及懶惰而致貧困者,全家沒收為奴。這三大內容,正對應著商鞅的上述三大變法理念。

  商鞅認為,“國貧而務戰,毒輸於敵,無六蝨,必強。國富而不戰,偷生於內,有六蝨,必弱”(《商君書·靳令》),無論國家有錢還是沒錢,都必須時刻處於戰爭狀態,如此才能強盛,才會不被“六蝨”侵害。“六蝨”是什麼呢?是“禮樂、詩書、修善、孝悌、誠信、貞廉、仁義、和平”。

  為什麼必須人人告密國家才會強盛?《商君書·開塞》裡有解釋:讓老百姓只敢做國家讓他們做的事,國家才會大治。《史記》裡說,商鞅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似乎效果很好,但實際情況是:老百姓所受的盤剝比重非常之大,始終在生存線上下掙扎,因為商鞅認為:“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按商鞅的邏輯:百姓貧窮,就會有求富的動力;富有之後,就會“淫”(商鞅所謂的“淫”,指的是求智欲);“淫”了之後,國家就會有“蝨”,就不能強盛。所以,國家必須想辦法在百姓富裕後“合理”拿走他們的財富,讓他們再度陷入貧窮。如此,才會重新激發百姓的求富動力,他們為生存疲於奔命,沒有精力求智,國家也不再有“蝨”了。這種讓國家富有而讓老百姓保持貧窮的治國方法,可以使國家雙倍強盛。(原文見《商君書·弱民》)

歷代變法真相: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

  中國歷史上真正具有深遠歷史影響力的變法,是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改革,這次改革所確立的國家征斂模式,此後一直被歷代襲用。

  “均田制”的出現有特殊的歷史背景。自魏晉以來,戰亂頻繁,一方面人口大量死亡,出現了大量空荒地;另一方面中原豪強聚族自保,人口大量依附、控制在這些豪強地主手裡,據《北史·李靈傳》記載,最極端者,上千家百姓依附於某一豪強,居住在方圓五、六十里的範圍之內。當時北魏舊的國家租稅徵收方式,是按戶計算的。上千家百姓依附於一戶豪強,國家實際上只能徵收到一戶的租稅。這自然是朝廷所不能容忍的,“均田制”,就是朝廷所設計的一套從豪強地主手裡搶奪百姓、搶奪賦稅的變法方案。

  “均田制”的內容很簡單:1、土地國有;2、朝廷將這些國有土地按一定標準分配給農民耕種。這樣簡單的內容,何以能夠從豪強地主手裡搶奪百姓,搶奪賦稅呢?問題的關鍵在於:國家掌握了大量的空荒地,這些荒地的量實在是太大了,以至於連牛都可以按規定從朝廷手裡每頭分配到三十畝耕地。當時,老百姓和豪強地主其實都不缺土地,國家光給他們分配土地,對他們來說是沒有任何吸引力的。但朝廷同時還制定了新的租稅徵收方式,不再按戶計算,而改成按“一夫一婦”計算,且額度比豪強地主向依附農戶徵收的私租要輕很多。這樣一來,依附農戶很自然地會願意傾向於選擇脫離豪強地主,投入國家的懷抱。同時,豪強地主也不至於反抗,因為朝廷還制定了“還授”政策,豪強地主的耕地,在名義上收歸國有,再由國家“還授”給他們,實際上等於沒動,而且國家還願意向豪強地主的私產“奴婢”分配土地,這些土地實際上增加了豪強地主的私產。如此,國家成功與豪強地主達成妥協,和平分割了百姓的地租。這一模式,一直沿續到隋唐。

歷代變法真相:唐朝兩稅法改革

  在唐代與均田制配套的,是“租庸調”。租是每年固定的田租;庸是每年要替政府去服勞役;調其實就是戶稅。這三種賦稅,其繳納全部以實物為主,租直接交谷,庸用絹代替;調因地制宜繳納布、麻之類。到公元780年,唐德宗的宰相楊炎變法,以“兩稅法”取代了“租庸調”。

  本次變法的初衷,是赤裸裸地奔著增加政府收入而去的。政府公然宣稱此次變法的指導思想是“量出制入”,政府花多少,就向百姓征斂多少。雖然政府宣稱改收“居人之稅”和“田畝之稅”,之前的“租庸雜徭悉省”,但實際上以前的“租庸調”變成了“兩稅”,租庸調之外的那些無法律根據的苛捐雜稅,如唐代宗搞的“青苗錢”、“地頭錢”、“夏稅”、“秋稅”以及雙倍“庸”、“調”,這些不在國家法律規定之內的苛捐雜稅,也全部併入了“兩稅”。所謂免去了“租庸雜徭”,其實只不過是把這些苛捐雜稅的名目取消掉罷了,實際征斂量一點都沒有減少。王夫之當年對兩稅法這一本質的批評,可謂一針見血:“兩稅之法,乃取暫時法外之法,收入於法之中”,把那些沒有正當性的暴斂,全變成了正規的賦稅名目。

  最要命的是,以前的“租庸調”,老百姓用實物支付;而新的“兩稅”,老百姓必須得用貨幣支付。在農業國家,讓老百姓用錢繳納賦稅,等於大大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兩稅法實施之前的三十多年裡,唐代的物價一路高居不下;兩稅法推行之後,物價蹭蹭地下跌,跌得老百姓心驚膽戰,家破人亡。舉個例子:兩稅法實施前一兩年,一匹絹可以賣3000-4000文錢,到公元796年,就只能賣1500多文了,到公元805年,已經跌到只賣800多文了;米價也一路下跌,公元785年前後,關中地區的糙米正常年景,只賣30多文一斗,好米最高也只賣70文一斗,到公元810年前後,若遇豐收,米價甚至跌到2文錢一斗,而在公元770年前後,正常年景的米價是1000或800文每鬥。物價如此暴跌,其根本原因,就是朝廷搞兩稅法,要求老百姓用錢繳納賦稅,導致市面上錢貴物賤。政府的兩稅法實施越得力,老百姓生產的農產品就越賤,所遭受的實際盤剝就越多。白居易、韓愈這些人都是兩稅法的激烈反對者,但沒有用,國家喜歡兩稅法,它讓國庫銅錢滿倉,唐朝亡了之後,宋元明清各朝仍對兩稅法情有獨鍾。


變法的作用

  1、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商鞅變法是較為徹底的改革運動。透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制度,創立了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乃至中國歷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2、經濟上:改變舊有的生產關係,廢井田開阡陌,從根 ...

變法對後世影響最深的是什麼

  商鞅的變法以統一度量衡、廢除井田制、推行重農抑商、實行法制、獎勵軍功、建立郡縣制等為主要內容,還制定了許多優惠激勵措施,如減輕農業稅,增產粟帛的農民可以免除徭役,有餘糧上交者可以得到官爵,提高糧食的價格,官不得違法而害農,等等。   與此同時,對其他可能影響農業生產的,社會活動則給予抑制,如禁止商人經營糧 ...

變法是在哪個國家進行的

  1、商鞅變法是在秦國進行的。   2、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封建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 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因之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商鞅失去變法的強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難辯, ...

變法是哪個朝代

  1、戰國時期。   2、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3、於是,便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 ...

變法的主要內容及歷史意義

  1、商鞅變法是商鞅於前361年在秦國實施的改革。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獎勵軍功,加強集權、毀除“世卿世祿制”、建立戶籍制度、遍推行縣制、定秦律等。   2、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   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廢除奴隸制的土地制度,開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 ...

怎樣來認識變法的重要意義

  1、意義: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改革運動,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透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影響 ...

變法的主要內容

  1、實行連坐法。即將秦民編入什、伍之內,使其相互監督。一人犯法,同一什、伍之人不檢舉、告發,也要承擔法律責任,告奸者則可受賞。   2、用法令力量迫使大家族向個體家庭轉化,規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   3、禁私鬥,鼓勵秦民殺敵立功。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商鞅像,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   4、貫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