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出自《戰國策·齊策一》,講述了戰國時期齊國謀士鄒忌勸說君主納諫,使之廣開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鄒忌這樣有自知之明,善於思考,勇於進諫的賢士形象。又表現了齊威王知錯能改,從諫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願望和巨大決心。告訴讀者居上者只有廣開言路,採納群言,虛心接受批評意見並積極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觸龍說趙太后:出自《戰國策》,講述在強敵壓境,趙太后又嚴歷拒諫的危急形勢下,觸龍因勢利導,以柔克剛,用“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說服趙太后,讓她的愛子出質於齊,換取救兵,解除國家危難的故事,歌頌了觸龍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品質和善於做思想工作的才能。魏徵勸諫太宗:是魏徵於貞觀十一年寫給唐太宗的《諫太宗十思疏》,意在勸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
商朝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
周朝立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
秦朝三公為:
丞相,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同時負責對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最高軍政長官,負責管理全國軍事事務,但他平時沒有軍權,戰時也要聽從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節才能調動軍隊,軍權實際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裡。御史大夫,執掌全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負責監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西漢末至東漢初,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
三國時期: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後
1、 伯夷,叔齊:伯夷,叔齊是殷代孤竹國國君之子。國君死後,兄弟二人互相推讓,誰也不肯繼承王位,最後雙雙棄國而逃。後來姜子牙告訴他們商亡周立,伯夷、叔齊當時掩面大哭,遂進入首陽山隱居,決心不食周粟,以野菜為糧。有一婦人對他們說:“子義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兄弟二人聽後什麼也不吃,後來餓死在首陽山。
2、 陶淵明:已過“不惑之年”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出任彭澤縣令。有一次,縣裡派督郵來了解情況。有人告訴陶淵明說:那是上面派下來的人,應當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淵明聽後長長嘆了一口氣:“我不願為了小小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傢伙獻殷勤。”說完,就辭掉官職,回家去了。
3、 文天祥:在國家民族危亡緊急時刻,文天祥無時無刻不把國家民族利益看作最高的利益,對投降派和姦佞之徒從不留情。
1、秦朝,第一次實現大一統,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廢除分封制,設立郡縣制,強力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又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等統一文化風俗,加強了 大一統的凝聚力,奠定中國 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
2、唐朝,唐代科技、文化、經濟、藝術具有多元化特點,在詩、書、畫各方面湧現了大量名家,唐 ...
1、 春秋時期宋國大將軍華元的車伕羊斟,他把一碗羊肉看得比國家都重要,因此他就故意把戰車趕到鄭軍陣地裡去。結果,堂堂宋軍主帥華元,就這樣輕易地被鄭軍活捉了。宋軍失掉了主帥,因而慘遭失敗。羊斟以私敗國這件事被載入史冊了,遺臭萬年;
2、秦末陳勝車伕莊賈,陳勝,字涉,楚國陽城人,秦二世元年被徵屯戌漁陽,與 ...
張堪,字君遊,南陽宛縣人,是南陽郡豪門大族。張堪很早就成為孤兒,他把父親留下的數百萬家產讓給堂侄。16歲時,他來到長安受業學習。他的品行超群,諸儒都稱他為“聖童”。公元39年到46年期間張堪拜漁陽太守。他是個文武全才,在軍事上,打得北部匈奴不敢入犯,經濟上創造性的落實了光武帝劉秀的休養生息的國策,出現了史 ...
1、竊符救趙:偷兵符是有自己的信義,但也是藐視國家法律;
2、二桃殺三士:春秋時齊景公將兩個桃子賜給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論功而食,三人棄桃自殺;其實就是借刀殺人,卸磨殺驢,實際跟“杯酒釋兵權”差不多;
3、爭功作假:先秦的軍功爵,不否認借頭冒功的可能;
4、外戚奪權:比如後周大將楊堅代周自立 ...
匈奴是一種泛指,是指祖居阿爾泰山脈以東南、大興安嶺以西、蒙古草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北、華北平原以西北戈壁披髮左衽的北方民族,古北亞人種和原始印歐人種的混合,匈奴也是破壞者和野蠻人的代名詞,從中可以看出歐洲人對匈奴的恐怖記憶。公元1世紀,北匈奴,逐漸向西逃亡,最後深入到歐洲腹地,引發了歐洲社會的大變動,改變 ...
章邯,秦末著名將領,上將軍。秦二世時任少府,為秦朝的軍事支柱,秦王朝最後一員大將。秦二世元年九月,受命率驪山刑徒及奴產子迎擊陳勝起義軍周文部,屢戰屢勝,使秦廷得以苟延殘喘。又陸續攻滅義軍田臧等部於滎陽直逼陳,迫陳勝遁走。後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魏咎、田儋、項梁,移師渡河攻趙。鉅鹿之戰中被項羽擊敗,漳汙之戰中再次 ...
兒子潘惟德,官至宮苑使。潘惟固,官西上閣門使。潘惟清,官拜崇儀使。潘惟熙,娶秦王女(趙德芳之女),官拜平州刺史。從子潘惟吉(後周紀王柴熙,為潘美養子)惟維吉為刺史(將軍),其子潘夙,字伯恭,大名人。宋開國功臣 潘美從孫。仁宗天聖中,上書論時政,授仁壽主簿。知韶州,擢江西轉運判官,轉提點廣西、湖北刑獄。因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