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歷史人物人生觀的格言

歷史人物人生觀的格言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

  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重陽節與哪個人物有關 重陽節與哪位歷史人物有關

  重陽節與哪個人物有關

  重陽節與東漢時期的恆景這個人物有關,相傳在東漢時期,桓景父母患瘟疫都去世了,於是他便孤身一人上山拜師學藝。學了一身功夫下山,讓村裡得瘟疫的人全部上山一人給一杯菊花酒,除掉了瘟疫除,因此桓景趕走瘟疫的故事一直被流傳至今,也被人紀念。

  重陽節的神話傳說: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重陽節的神話傳說譯文: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

  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

  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裡的這個故事,並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重陽節習俗

  1、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裡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2、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3、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

  4、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端午節是紀念哪位名人 端午節是紀念哪個歷史人物的

  端午節是紀念哪位名人 端午節是紀念哪個歷史人物的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除了紀念屈原之外,還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秋瑾、介子推等。流傳最廣的是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自盡。

  認為源於紀念屈原

  民間普遍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南朝吳均所著的《續齊諧記》有這樣的記載:"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由此可見民間傳說也是有一些歷史根據的。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傷不已,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遺體。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鱉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傷害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看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怪,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散失,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了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是中國各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這種習俗傳播至華夏各地,使這一民俗文化由各族人民共享,屈原之名盡人皆知。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紀念伍子胥的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江浙人大都認為端午節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的。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平王所殺,伍子胥化妝逃亡,奔向吳國,受到吳王闔廬信用,成為吳國重要朝臣和大將。後來助吳伐楚,五戰而攻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就掘墓鞭屍,以報殺父兄之仇。

  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在伍子胥、孫武訓練、指揮下士氣高昂,百戰百勝。吳國與越國交戰,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吳王夫差許之。伍子胥高瞻遠矚,建議夫差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輔伯嚭接受越國賄賂,經常在夫差耳邊讒言陷害伍子胥。在伯嚭的蠱惑下,夫差聽信讒言,賜伍子胥寶劍令其自殺。伍子胥本為忠良,憂國憂民,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來懸掛在吳國京城的東門上方,讓我看到越國軍隊是怎樣入城滅吳的”,以提醒國人對越國的警惕。伍子胥自刎死後,夫差聽到他的遺言不僅不警醒,反而大怒,命令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袋子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江浙人相傳,端午節在江裡劃龍船、賽龍舟等活動是紀念伍子胥的。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還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死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尋找。尋找了十七天未果,在五月五日,曹娥投入江中尋父。五日後,曹娥雖死,但仍抱著父屍浮出水面。鄉民傳為神奇,稱讚她是孝女。繼而曹娥事蹟傳至縣官耳中。縣令度尚為曹娥立了碑,並令自己的外甥、才子邯鄲淳作誄辭加以頌揚。

  端午節為了紀念秋瑾

  端午節為了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鑑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並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策劃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後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蹟,於是,與詩人節合併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寒食節的由來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寒食節由來的傳說

  寒食節的由來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寒食節由來的傳說   寒食節的由來與介子推有關,寒食節原發地是山西介休綿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據《辭源》、《辭海》“寒食節”釋義:春秋時,介之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後,隱居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隱跡焚身。晉文公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後為 ...

清明節和誰有關係 清明節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清明節和誰有關係 清明節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清明節和介之推有關。   重耳是春秋時期有名的霸主,但是在他成名之前,也有一段心酸的往事。當年他的父親寵愛驪姬和少姬兩個美人,後來驪姬勝出,晉獻公被驪姬完全迷惑。驪姬生下兒子後,便鼓動晉獻公封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並對其他的幾個皇子趕盡殺絕。晚年的晉獻公十分昏庸, ...

一諾千金最早是形容哪位歷史人物的 一諾千金形容歷史人物是誰

  導語: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那麼一諾千金最早是形容哪位歷史人物的?一諾千金形容歷史人物是誰?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   一諾千金最早是形容哪位歷史人物的一諾千金形容歷史人物是誰季布。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 ...

負荊請罪的歷史人物是誰

  1、負荊請罪的主人公是廉頗和藺相如。   2、廉頗和藺相如都是趙國的肱骨之臣,不過廉頗因為看不慣藺相如地位在自己之上而出言不遜,藺相如從國家大局出發並不與他計較。後來廉頗也意識到了錯誤,就揹著荊條去跟藺相如賠不是。 ...

聞雞起舞的歷史人物

  聞雞起舞的主人公是祖逖、劉琨。聞雞起舞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於《晉書祖逖傳》,意思是聽到雞叫聲便起床練習舞劍,常用來比喻有志向的人發奮圖強、及時振作、努力刻苦,是褒義詞。祖逖和劉琨是晉朝時期的一對好友,兩人有著相同的抱負,但願為祖國建功立業,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兩人感情深厚,惺惺相惜,常常同塌而眠。一 ...

叫花雞與哪兩位歷史人物有關

  叫花雞與朱元璋和乾隆皇帝兩位歷史人物有關,叫花雞,又稱常熟叫化雞、煨雞,是江蘇常熟地區傳統名菜。是把加工好的雞用泥土和荷葉包。製作材料有新鮮嫩荷葉、黃泥、活土雞等。   叫化雞的製法與周代"八珍"之一的"炮豚"相似,"炮豚"就是用粘土把乳豬包裹起,加以燒烤, ...

何香凝是哪個歷史人物

  何香凝,生於1878年,死於1972年,是女權運動的先驅之一,民主革命主要創始人,建立民國的功臣,三大政策的忠實執行者,抗日統一戰線的方面軍,也是新中國創始人之一。何香凝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主席,中國國民黨左派的傑出代表、著名政治活動家、畫家。中國共產黨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