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歷史悠久的壯族蠶絲文化

歷史悠久的壯族蠶絲文化

  我們都知道絲綢之路的開闢,是開啟東西方文化經濟第一次大規模交流,使得絲綢製品聞名世界。那麼絲綢是怎麼來,那又跟另一個悠久歷史的蠶文化掛鉤。壯族人們作為歷史上最早使用蠶絲品的民族之一,更是為之做出巨大貢獻,在壯族文化留下深刻一筆。

  中國是首先馴化和飼養桑蠶的國家,在栽桑、養蠶、繅絲、織綢上的巨大成就,不僅是對世界物質文明的偉大貢獻,更不愧為精神文明的東方藝術之花。我國的蠶絲文化,既是中國文化的珍品,也是人類文明的一顆燦爛明珠。

  我國蠶文化內涵豐富,融詩詞、書漢、繪畫為一體,集各類絲綢服飾為一堂,豐富多彩,富麗堂皇。蠶絲是我國古代服裝的主要材料,其中絲綢的主要原料是蠶絲,即桑蠶結繭時吐的絲,是一種動物蛋白纖維。蠶在桑樹上產卵,即蠶子;蠶子孵化出蟻蠶,蟻蠶經過桑葉飼養成熟。熟蠶開始作繭。

  在壯族歷史悠久的歲月中,貴港羅泊灣漢墓出土一種“峒布”,是麻織品及蠶絲品,說明遠在漢代,古壯民就種麻養蠶,為服飾提供原材料。也反映了古代壯族的服飾發展,其中以蠶絲為原材料的壯錦更是在2006年,經批准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但是要將已結成繭的絲變成能織布的絲,還要經過四個步驟:混繭、剝繭、選繭、煮繭和繅絲。

  混繭:根據工藝設計的要求,人們需要對不同地區生產的蠶繭按比例進行混合。這樣可以擴大批次,均衡繭質,統一絲色。混繭時要求繭色、繭形基本接近,繭絲纖度不勻較小,繭絲長一般相差不大於200米。

  剝繭:繭子外層的繭衣纖維細而脆弱,不能用於繅絲,必須先行剝去。為此,人們還設計了專門的剝繭機以剝去繭衣,以保證煮繭的數量準確和在後面的煮蠶過程中煮熟的均勻。剝除的繭衣量必須適當,因為剝除太多會影響出絲量,剝除的春繭繭衣量約佔全繭量的2%,秋繭約佔1.8%左右。

  選繭:這個過程是要按照工藝設計的要求進行選繭分類,剔除原料繭中不能繅絲的下腳繭,這樣用於製作絲綢的絲就都是上等好絲了。選繭分為粗選和精選兩步。粗選是選出雙宮繭和下繭,其餘都是可供繅絲的上繭;精選則是在粗選的基礎上,在上繭中選除次繭,並按繭形進行分型。

  煮繭:煮繭能適當的膨潤和溶解絲膠,增強繭絲的韌性,保證繭絲能連續不斷地按順序離解。煮繭是制絲過程中的一道關鍵工序,煮繭質量的好壞能直接影響絲的質量。

  繅絲:將蠶繭抽出蠶絲就是繅絲。以前是用手抽絲,再卷繞在絲筐上;現代的繅絲一般使用機械。繅絲是制絲過程的一個主要工序。根據產品規格要求,把若干粒煮熟繭的繭絲抽出,再合併就製成生絲或柞蠶絲了。

歷史悠久的壯族稻作文化

  中國歷史上就是個農業大國,我們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從而使得農業高度發展,更是以水稻為主食,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壯族了,他們是歷史上最早種植水稻的民族,同時在壯族文化中更是形成了獨特的稻作文化。

  在美麗神奇的滇東南,世代居住著勤勞淳樸的壯家人。古往今來,壯族人民由於在經濟、文化上與漢族人民頻繁交往,並且不斷吸收漢族農業生產中的先進經驗發展創新,普遍使用牛耕鐵犁精耕細作種植水稻,從而形成了本民族獨具特色的農耕稻作文化,並融入宗教、飲食、建築、文學藝術等方方面面,成為壯族文化的精髓和主流。

  壯族種植水稻歷史悠久,明清各代地方誌均有大量記載。由於壯族擅長種植水稻,故有的地方乾脆把他們稱為“水戶”。在耕作技術方面,壯族的水田比附近漢族地區耕作的更為先進精細,一般實行一犁一耙,有的地區甚至兩犁三耙。

  絕大多數地區已使用畜肥、綠肥施田,糧食產量也比較高。雲南省冠以“那(納)”的地名近千個,細考“那”的含義,其實是壯語水田或稻田的意思,表明壯族的先民是稻作文化的創造者。文山八寶出產的“八寶貢米”,品質十分優秀,可謂譽滿神州。由此可見,農耕稻作文化同壯族的歷史淵源之深。

  在壯族的宗教信仰中,對“竜”的圖騰崇拜,根源於壯族的農耕稻作文化。因為“竜”中流出的清泉,是稻作的首要條件。“竜樹”的萌發、榮、枯,傳遞著上天春、夏、秋、冬季節變化的物候資訊,是安排水稻耕耘種植的時間表。

  “竜”不僅能祛病免災,保人健康長壽,而且是壯家兒女的幸福源泉。因而,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或三月初三都要祭竜。對“竜”的崇拜,反映著壯族人民樸素的天人合一的生態文化觀。壯族善種糯谷。

  在他們的飲食文化中,尤以糯米食品最具特色。他們用紅、黃、藍、紫、綠、黑等天然植物色素加工的七彩糯米飯,不僅色彩斑斕,引人注目,而且香糯有加,十分可口。它是壯家人節日的必備品,主要用來祭神。

  壯族多居住在河谷平壩臨水地區,依山畔水建山寨。民居為幹欄式建築,既適應炎夏潮溼的氣候環境,避免毒蛇猛獸侵害,又為農耕稻作創造條件。一般為三層,頂層儲糧,中層住人,底層放置農具和飼養牲畜,以三開間或五開間為一棟,有的還建有耳房和抱廈組為一套的。

  在壯族的文學藝術中,存在著大量生動具體反映農耕稻作的生活內容。在其神話體詩歌《古歌》和故事體詩歌《穀子來源》等作品中,既敘述了谷種的來源,劈山造田的辛勞,洪水乾旱給農作物帶來的危害,又表達了他們戰勝困難,奪取豐收的堅定信念和取得勝利後的歡欣。詩句感情奔放,激昂動人。

  壯族歷史悠久的農耕稻作文化,已經成為壯族人民根深蒂固的生存理念。它產生的巨大凝聚力,促使著壯族人民團結奮鬥,生生不息,並在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優良傳統文化中大放異彩。

歷史悠久的金華酥餅文化

  若說起中國有什麼美味的小吃,那麼一定少不了的就是金華酥餅,金華酥餅是中國有名的漢族傳統小吃,其在浙江省金華地區是十分的有名的,你知道金華酥餅的由來以及知識嗎?本期跟小編一起去小吃文化大全瞭解一下吧!

  金華酥餅,色澤金黃,香脆可口,是浙江省金華地區漢族名點,也是聞名遐邇的饋贈親朋好友傳統特產。其餡心用乾菜為主料,故又名乾菜酥餅。明代已聞名於世、民間更有李白“聞香下馬”的傳說。

  據記載:金華酥餅始見於南宋婺州浦江吳氏所著的《中饋錄》,他所說的酥餅是用蜜糖作餡的,與今之乾菜肉餡稍有區別。金華酥餅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技藝上經過不斷改進,成功研製出火腿酥餅、牛肉酥餅、甜酥餅、辣酥餅、雙麻酥餅、姜堰酥餅、滷肉豆沙酥餅、紅廟酥餅等品種。

  並且改木炭烘烤為遠紅外線烤箱烘烤,包裝上由無毒聚乙烯型袋代替紙包裝。早在1989年,金華酥餅就榮獲了“省優產品”稱號。如今,金華酥餅店在金華市區遍地開花,香飄四方,為各地來金客人增添了口福。目前,整個金華市區規模較大的生產廠家有四十餘家,日產量6萬隻,與全國20多個城市建立了產銷聯絡。

  金華酥餅歷史悠久,有趣的是首創者竟是“混世魔王”程咬金。位列唐朝二十四位開國元勳之一的程咬金,早年在金華賣燒餅為生。有一次,他的燒餅做得太多了,一整天也沒賣完。他便將餅儲存起來,準備明天繼續賣。可是,如果燒餅變壞,就不能賣了。於是,為了防止燒餅變壞,程咬金將燒餅統統放在爐邊上。

  他想:讓火一個勁地烘烤著,燒餅一定壞不了啦!第二天,程咬金起床一看,燒餅裡的肉油都給烤出來了,餅皮更加油潤酥脆,全成了酥餅。這餅一上市,立刻吸引了不少人。大家見程咬金做的餅和以前大不一樣,都爭先恐後地品嚐。程咬金很高興,便扯著嗓子喊:“快來買呀!又香又脆的酥餅!”

  這一叫,買的人更多了。人們爭誇程咬金的手藝越來越高超了。有的燒餅鋪主人還煞有介事地向程咬金請教“秘方”。程咬金哈哈大笑起來,說:“我哪有什麼‘秘方’呀!只不過在爐邊烤一夜而已。”


歷史悠久的牛街小吃文化

  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是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全國各地的人才都往這裡彙集,帶來不同地區的文化,在北京這裡相互融合,這些現象在小吃文化大全裡最為醒目,牛街小吃就是這麼一個民族特色的街區,是北京最大的回民聚集區。   牛街民族特色街區,是北京市最大的回民聚集區,牛街歷史源遠流長,這裡聚居著以回族為主的20 ...

歷史悠久的河北飲食文化

  河北省地處華北平原北部,是個地域廣袤的省份,而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內蘊豐厚,歷代都有所發明以及創新,同時兼收國內其他地區的飲食文化,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飲食風格,深受人們的喜愛。   那麼,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從河北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其飲食文化吧!   一、萌芽期   在7800多年以前的武安磁山遺址,挖掘 ...

歷史悠久的四川酒文化

  中國傳承了許多古老的文化,其中酒文化也是其中之一,而四川的酒更是具有一定歷史價值,四川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民族風情更是將酒文化發揚光大。下面的四川文化為您帶來更多四川酒文化的內容,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四川是中國水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而且因其靠近青藏高原等中國大多數河流的發源地,其水質之優更是毋庸置疑。 ...

歷史悠久的沙縣小吃文化

  如果單單提及沙縣這個詞,你可能一時間會反應不過來。但是如果加上小吃二字我想應該沒有不會不知道了。沙縣是個地名位於福建三明,最為世人所熟知的就是他們的小吃了,究竟沙縣小吃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小吃文化大全就要為大家解解惑。   沙縣小吃源遠流長,歷史悠久,起源自古代夏商周、晉、宋中原黃河流域華夏民族-漢族食文化 ...

歷史悠久的北京酒文化

  眾所周知,北京是我國首都,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中心,有許多的特色文化。是擁有最多歷史文化名城的的地方,還被譽為“美食之城”。那麼,在人才匯聚的北京文化中,北京的酒文化歷史悠久,始於戰國時期,經歷了歷史的變遷和改革,形成了今天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之一。我們一起來看看北京酒文化吧。   北京別名燕都,自與戰國七雄之 ...

悠久歷史的津菜文化發展史

  天津位於華北平原海河五大支流匯流處,東臨渤海,北依燕山,海河在城中蜿蜒而過,天津菜得勢於地利,獨具特色。相比其它菜系,津菜文化的發展史顯得比較短,但是它的精彩卻不遜於任何一個菜系,不信的話就往下看吧。   天津菜起源於民間,得勢於地利,發展於兼取,憑藉於天津地區富饒的物產,特別是質優量大的河海兩鮮、飛禽野 ...

歷史悠久的獨龍族飲食文化

  主要居住在我國西南地區的獨龍族,因為以種植、狩獵以及採集為主,所以飲食習俗一般都受到居住地自然環境的重要影響。獨龍族亦得名於他們的居住地——獨龍河谷。   那麼在獨龍河谷的獨龍族文化裡有什麼樣的飲食文化呢?一起去看看吧!   飲食習慣   獨龍族的主食多以玉米、小米、稗、蕎、青稞、馬鈴薯、芋頭和黃豆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