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歷史淵源久遠的漳州方言

歷史淵源久遠的漳州方言

  語言是標誌這一個文明是否確立,如今雖然我們處於同一片土地上,講著同樣語言,但是在歷史上受地域,資訊和交通等條件影響,進而出現地方方言。在漳州地區通行的方言多是在漳州文化的基礎上發展的。

  1、漳州閩南語,唐朝陳元光所率開漳將士大部分來自中原,他們通用中原的河洛話,亦稱河佬話;故早期戍守閩粵的中原府兵後裔也自稱為“河佬”。他們入閩後大都屯居福建沿江、沿海平原地帶。

  隨著眾多開漳將士後裔陸續自閩南播遷開去,河洛話(即閩南話)成了中原南下的群體標誌——早期播遷入粵者稱為“河佬話”或“福佬話”或福建話;後期播遷入臺灣者稱為“閩南話”或“臺灣話”,傳入東南亞及海外者稱為“唐人話”或福建話。追本溯源,不管是閩南話、河佬話、福佬話,還是臺灣話或唐人話,都與中原話、河洛話一脈相承。

  隨著閩南漳州移民的遷徙向臺灣和東南亞等地繼續傳播,閩南話就成了臺灣和東南亞華人社會的最主要語言。他們都講閩南話,並且大多講的是近於漳州腔的閩南話。他們仍保持唐初開漳以來世代相傳的河洛話,並多以“河洛人”或“唐人”自豪。

  2、潮汕話,在漳州的南靖、平和、詔安、東山等縣廣泛使用。

  3、客家語,漳州的南靖、平和、雲霄、詔安等縣還有不少客家鎮、村,有客家人幾十萬,使用受漳州話影響的客家語。

歷史淵源久遠的南昌話

  南昌地區所使用的方言南昌話通常指的就是贛語,屬於漢語八大語系之一。雖然南昌話是中國方言中流砥柱的存在,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地方方言也漸漸被普通話所代替,慢慢退出了南昌文化的舞臺。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歷史淵源久遠的南昌方言吧。

  南昌話即南昌贛語,是贛語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支。廣義的南昌話則被稱為贛語昌都片,真正意義上的南昌話只侷限在南昌市區及南昌縣管轄的地區,而不包括南昌市管轄的其他縣。

  南昌話是贛語昌都片的一種方言。由於贛語內部的複雜性,真正意義上的南昌話只侷限在南昌市區及南昌縣管轄的地區,而不包括南昌市管轄的其他縣。而作為贛語的代表,贛語昌都片主要分佈在江西贛江下游及鄱陽湖的北部和西北部地區,包括南昌市、南昌縣、新建、安義、永修、修水、武寧、德安、星子、都昌、湖口、奉新、靖安以及湖南的平江,共14個縣市。

  從南昌建城算起,南昌話應該有2000多年曆史了;就算是從兩宋時期贛語人文格局形成算起,南昌話也有近千年歷史。自上古至有周一代,江西一直都是三苗的活動地帶。周朝的春秋戰國時期,江西開始有古百越人聚居。這段時期贛地先後隸屬吳、越、楚的統治,其居民自當是使用古越語和古楚語。

  秦漢以後,中原對江西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移民,中原的漢語和本地的吳語、楚語互相接觸、互相融合,贛語遂逐步形成。南昌建成於漢末,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派穎侯灌嬰率兵進駐南昌,並修築南昌城。史料表明當時豫章郡的人口規模位列全中國第四。古贛語在吸收中原漢語的過程中,本身的語言特點也就逐漸成型。

  隨著時代的變遷,街頭巷尾說南昌話的人卻越來越少。有些中小學校,孩子們的普通話說得十分標準,南昌話卻幾乎一句都不會說。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語言文字研究所所長、江西省語言學會副會長黎傳緒認為,南昌人不會說或說不地道南昌話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對方言的認識普遍不正確:“很多人認為南昌話土,說南昌話是沒文化、沒修養的表現。此外,普通話的推廣也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方言的生存空間。”

  南昌市職工科技大學中文專業教授、南昌市社科聯社會科學(語言組)專家組組長邵百鳴表示,影響方言意識強弱的原因很複雜,但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方言使用的社會環境,二是方言使用的個人習慣,而前者往往決定後者。社會環境包括了影響方言意識的所有社會因素,如方言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可以根據方言區使用人數的多少和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強弱,將方言分為強勢方言和弱勢方言。

  與部分其他方言相比,南昌話屬於弱勢方言,因此,在全國上下大力推廣普通話的背景下,青少年不太使用南昌話是必然現象。

歷史最久遠的廣州方言文化——粵語

  中國有很多地方語言,像閩南語、溫州話、上海話、粵語……其中說到最讓人耳熟能詳的就是粵語了,香港電影和粵語歌曲深深的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粵語作為廣州文化中的重要載體,你對粵語又知道多少呢?

  粵語,又作廣東話、廣府話,俗稱白話,海外稱唐話,是屬漢藏語系漢語語族的一種聲調語言,也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

  粵語發源於古代中原雅言,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較完美地保留古漢語特徵,同時也是保留中古漢語最完整的語言。在學術界,它是除普通話外唯一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的中國語言。同吳語等其他我國方言,在現今的粵語中依然還保留了較多漢字的古漢語發音。自上古時期,居於嶺南地區的多個原始部族被居於中原地區的華夏族人泛稱為南蠻。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後,華夏族人來到嶺南地區,南蠻族人則逃往山區或更南方的地區,當時的華夏族語言開始傳入嶺南地區。秦朝滅亡後,南海郡尉趙佗兼併桂林郡和象郡稱王,建立了短暫的南越國。在漢朝的鼎盛時期,華夏族融合當時周邊多個民族演變成漢族。這一時期是粵語出現雛形的時期。

  粵語是粵語區廣府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維繫世界廣府人的重要橋樑,也是廣府民系興旺發達的重要保證。

  您也許還喜歡:

  青島傳統手工藝品有哪些

  最美建築:青島標誌性建築

  細數有名的大連地標性建築

  城市文化:青島為什麼叫琴島


歷史久遠的汕頭方言文化

  汕頭是潮汕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汕頭文化中有著許多潮汕文化的影子。譬如在汕頭,人們日常所使用的方言就是潮州話,潮州話作為潮汕地區普遍使用的方言,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汕頭的方言吧。   潮語,又作潮州話,亦稱作潮汕話,分佈於廣東省東部沿海的潮汕地區(潮州市、揭陽市、汕頭市、豐順縣)及海 ...

苗族銀飾的歷史淵源

     苗鄉俗語說:“錦雞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銀飾。”當你在苗鄉行走,無論是在人頭攢動的集市,或是在石板鋪路的村巷、山道,都會有三三兩兩的苗家阿雅(婦女)、黛帕(少女)穿著由花邊和銀飾鑲成的民族盛裝映入你的眼簾,尤其是那滿身銀光閃閃、環佩叮噹的銀飾,一定會令你的眼睛為之一亮。   苗族來源於黃帝時的“九黎”, ...

歷史淵源

  綿陽曆史悠久,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涪縣以來已歷2100多年,以後曾名涪城、巴西、左綿、綿州等。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改綿州為直屬州,進一步確立了綿陽的地區性行政中心內的地位。綿陽開始稱“綿”,始於1400年前的隋開皇五年(公元585年),因城北二里處有綿山而更名為“綿州”。1985年 ...

缽缽雞的歷史淵源是怎樣的

  1、樂山缽缽雞,起源於清代末年,流傳於邛崍,洪雅,樂山一帶,之前是把食物盛放在農家手工竹編的筲箕裡,旁邊放一個陶瓷調料缽缽,缽缽其實就是瓦罐,缽外面是畫著紅黃相間的瓷質龍紋,每一片雞肉,雞雜都用一個竹片串好,每片一分錢,將選好的菜放入缽缽力浸泡入味,這是當時非常流行的市井小吃,進入二十世紀,人們對美食的追 ...

蘭溪的歷史淵源

  溪以蘭名,邑以溪名,蘭溪歷史悠久,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發達;自唐咸亨五年建縣,迄今已有1320餘年,自古商貿繁榮,物埠民豐,素有三江之匯,七省通衢和小上海之美譽,是浙江中西部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蘭溪歷史悠久,自唐咸亨五年建縣,元元貞元年升為州,明洪武三年復為縣,隸金華府;民國3年廢府設金華道,道尹居蘭溪 ...

誰知道西南聯大的歷史淵源

  西南聯大中國抗日戰爭期間設於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   盧溝橋事變後,為儲存中華民族教育精華免遭毀滅,華北及沿海許多大城市的高等學校紛紛內遷。抗戰八年間,遷入雲南的高校有10餘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西南聯大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聯合而成;   1937年抗日戰爭發生,北京大 ...

秦州的歷史淵源

  秦州一般指秦州區秦州區隸屬於甘肅省天水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是天水市委、市政府所在地。   西漢時置綿諸、上邽2縣。唐為秦州上邽縣。元為秦州成紀縣。明廢成紀入秦州。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為直隸州,隸甘肅承宣布政使司。   1913年2月,秦州直轄地改為天水縣。   1949年8月3日成立天水縣人民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