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農曆幾月幾日 每年的端午節農曆是多少
端午節農曆時間是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 2113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羅江 5261身死,又成為華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自古便有食粽、飲雄黃久不息。 4102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653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傳統習俗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_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划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專案,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儲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併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一個品味美食的季節,在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準備好相關的食材,製作一些美味的粽子,來招待客人,祭拜祖先,而且粽子不單單味道美味還有多種的製作方式,大家可以自由的享受制作粽子包粽子的快樂。
國家法定節假日
端午節的歷史悠久,是我國的傳統節日,計算是根據農曆來計算的,公曆每年的時間都不一樣。2022年端午節是6月3日,星期四,農曆五月初五。2022年端午節放假安排為:2022年6月3日-2022年6月5日。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掛艾草與菖蒲
關於端午節的習俗十分的豐富,其中的一個便是艾草和菖蒲了,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菖蒲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端午節的來源
端午節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最初是上古百越先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後來楚國詩人屈原於5月5日跳汨羅江自盡,人們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自古有端午節吃粽子飲雄黃酒的習俗,據說可以有驅邪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粽子的花樣繁多,無論是傳統的口味還是水晶粽子是,都深受大家的喜愛,另外在端午節當日還會給小孩佩戴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
七夕節是幾月幾日農曆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是七夕嗎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是七夕節。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 ...
每年重陽節的時間是幾月幾日 重陽節是幾月幾日農曆日期
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重陽節,又稱“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節的歷史演變
重陽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 ...
七夕節是每年的農曆幾日
七夕節在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在民間,七夕節既是情人慶祝的節日,也是少女祈求姻緣、智慧的好日子,具有著祈福、拜神、聽悄悄話、觀星的民俗活動。
七夕節農曆幾月幾日幹什麼呢
七夕節的時間就在農曆七月初七。七夕節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節日,原本是為了探索星象、祭祀神靈的一種特殊日子,後 ...
2020端午節是農曆幾月幾日 2020端午節是幾月初幾
2020端午節是農曆庚子年(鼠年)五月初五,公曆2020年06月25日 星期四。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 ...
傳統端午節是幾月幾日 端午節農曆的日期是幾月幾日
傳統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端午節的風俗有:賽龍舟、祭龍、採草藥、掛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藥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吃龍舟飯、吃粽子、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等。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 ...
清明節是農曆幾月幾日 每年農曆多少號是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們國家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細心的小夥伴就會發現,清明節雖然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但是卻是用陽曆來計算節日的。
清明節跟其他中國傳統節日用月亮曆法的農曆不同,其實清明節是一個太陽曆法的公曆日期,固定在公曆的每年4月4日至4月 ...
2021端午節是農曆幾月幾日 端午節是農曆的哪一天
2021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初五,新曆為2021年06月14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別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龍日節、正陽節、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