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民俗神話+春節+-話說春節

民俗神話 春節 -話說春節

  春節,是中國農曆的歲首,也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中國民間過春節的 習慣,大抵是從原始社會時代的"臘祭"演變而來的。我國古代人民經過一年辛勤勞動,在歲尾年初之際 ,便用他們的農獵收穫物來祭祀眾神和祖先,以感謝大自然的賜予。

  春節又叫"過年",俗稱"年","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到了農曆臘月三十日,時針移過半夜十二點的時候, 春節便來到了。按照我國農曆,俗稱年初一,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正 月初一前有祭祖、掃除汙穢。三十日要貼門神、對聯、吃餃子、放鞭炮,除夕"守歲"等儀式;正月初一,晚輩向長輩拜年,然後到親友家賀年。親友第一次見面時,說些 "發財"、"過年好"等話互相祝賀,新女 婿要到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選在年初三,另外,各地除互相登門拜年,節日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舞 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盛況空前,直到元宵節。

  (正月十五)過後,春節才算結束。

春節專題 春節民俗民風

  春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解釋:猶春季。《後漢書·楊震傳》:“又冬無宿雪,春節未雨,百僚燋心。” 南朝梁元帝《春日》詩:“春還春節美,春日春風過。” 南朝梁江淹《雜體詩·效張協<苦雨>》:“有弇興春節,愁霖貫秋序。”宋代王安石《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

  節名:古指立春。今指農曆正月初一,是新一農曆年的開始,是中國的傳統盛大節日(也包括除夕與初二初三)。舊題宋尤袤《全唐詩話·王起》:“既遇春節,難阻良遊,三五人自為宴樂,並無所禁。” 宋文天祥《獄中》詩:“春節前三日,江鄉正小年。” 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火線春節夜》:“在漢江南岸的日日夜夜裡,誰會想到這一天就是春節呢。”

  為農曆正月初一日。公曆日期不固定,一般是在公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間。清以前的2000多年,是以24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歲首(相當於現在春節),意思就是春天從這天開始。直到1913年7月,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式下了一個檔案,明確每年的正月初一為春節,次年實施。故現代歷史上第一個春節是1914年元月26日。

  “最早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遲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整30天。

  什麼叫閏春節?閏春節又稱閏正月,從公元1645年使用歷理置閏制開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裡,農曆閏正月只發生6次,非常罕見,其年份分別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最近一次要到2262年,我們這一代人無緣得見。

  農曆新年指中國及其他漢字文化圈地區的農曆一月一日,傳統上稱為元旦(與中國現行的公曆元旦不同)、歲首、正旦,現在一般稱為新年、大年,口頭上亦稱為過年、度歲、慶新歲;是東亞許多國家和地區慶祝新年的主要節日。越南語稱為“T?t Nguyên ?án”(節元旦)、日語稱為“正月”(明治維新後改稱舊正月)、韓語稱為“??”(此乃固有詞,即新年之意)。

  現時除了中國、朝鮮半島、越南、日本之外,蒙古、寮國、緬甸、柬埔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都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一般認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有些地方的新年慶祝活動甚至到整個正月完畢為止。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除夕”,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農曆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夜飯以後有發壓歲錢和熬年夜(守歲)的習俗,表示從農曆上一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幾十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各具自己的民族特色。

  春節的名稱隨著時間而變化

  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1年12月31日,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在釋出的《內務部關於中華民國改用陽曆的通諭》中,明確將年節稱為“春節”。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進一步明確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春節”之名正式列入中國節日法典。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歷史上的不同朝代,春節的時間也不一樣。夏代以一月為一年之首;商代以十二月為歲首,周代以十一月為歲首,秦代以十月為歲首。西漢時,漢武帝下詔推行太初曆,才明確規定一月初一為歲首,以之為夏曆新年。

  春節在公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間遊動。立春則一般在2月4日或2月5日。

春節話春聯

  貼春聯是春節前的一項隆重而有意義的準備活動。大年三十,家家門前,戶戶窗旁貼起大紅對聯,給春節增添了無限生機和情趣。北宋著名詩人王安石《元日》詩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首詩描寫了北宋時人們歡度新春佳節的歡樂熱鬧景象。爆竹聲聲,春風送暖,朝陽初照,光輝燦爛,嶄新春聯映紅千家萬戶,屠蘇美酒香飄村落里巷。“新桃換舊符”,看來春節更換桃符在北宋已經成為春節時的一項活動了。

  桃符就是最初的春聯。春聯就是春節時貼在門旁窗邊的對聯。對聯也叫“楹貼”、“對子”,是懸掛或張貼在壁間、柱上的聯語。春聯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古代習俗,春節到來,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兩位大神的名字,懸掛門旁,用以壓邪,因為傳說神荼、鬱壘能制伏惡鬼。到了五代時期,四川有個後蜀國,後蜀的君主孟昶在寢室門口桃木板上題寫聯語曰:“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就是最早的春聯了。但用桃木板書寫春聯價格昂貴,平民百姓難以使用。紅色是喜色,因此紅紙就取代了桃木板,成為普通民眾書寫對聯的好材料了。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後曾傳旨令百姓每年春節都要張貼對聯,他本人還微服出巡,觀賞對聯。從《紅樓夢》中可以看到,清代春聯就更為盛行了,並且出現了記述春聯的專著,有梁章鉅的《楹聯叢話》。解放後,人民當家作主,豐衣足食,生活幸福,貼春聯更是盛況空前。改革開放以來,又形成了書法家送春聯下鄉進廠的習俗,給春節添加了新內容。

  春聯首先要求對仗。對仗就是文字“對偶”的修辭方法。對偶就是把同類的或對立的概念並列起來,兩句相對,出句和對句的字不能重複,從而形成形式上的美。

  春聯還要講究平仄。平聲指四聲中的陰平、陽平調;仄聲包括上聲、去聲。這兩大類聲調在對聯中交錯出現,就使對聯讀起來抑揚頓挫,聽起來鏗鏘悅耳,有一種天然的音樂美。

  春聯字數多少不等,少則有四字一句的,多則有一百多字的。昆明華亭寺有副對聯寫道:“問花笑誰?聽鳥說甚?”上下兩聯僅僅八字,讀來朗朗上口,聽來情趣無窮。同在昆明的大觀樓的一副對聯長達180字,此聯謳歌了“五百里滇池”的壯美風光,感嘆“數千年往事”的風雲變幻。

  春聯按形式又可分為諧音聯、巧意聯、嵌字聯、倒順聯、拆字聯等。“諧音聯”如“二舟並行櫓速不及帆快,八音齊奏笛清能與簫和”,其中諧音魯肅、樊噲、狄青、蕭何四位古代人物,妙趣橫生,意味無窮;“巧意聯”如“稻草扎秧父抱子,竹籃裝筍母懷兒”,想象奇特;“拆字聯”如“東雨灑窗東二點西三點,分瓜切片豎八刀橫七刀”,把“東、灑、分、切”四字蘊涵聯中,十分巧妙;“疊詞聯”如“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今朝年尾明朝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月”“年”相疊,疊得有滋有味。

  僅從詞句短小的春聯就能領略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新世紀,我們應借春聯這一我國特有的文字形式以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莆田春節祝福語

  1、掃巡。天地崇拜在中國漢民族和少數民族中由來已久,原始社會人類面對難以征服的大自然,就認為自然界中有一個主宰者,從而產生了想象中的“天地神靈”,並因而產生了“玉璧以祭天,玉琮以祭地”,衍生出許多祭拜天地的儀式。而這些儀式,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要祈福消災,永葆安康!   2、除夕辭年祭天地。一、做尾牙。    ...

莆田春節祝福語

  1、因為人多地少,近三分之一的莆田人到世界各地謀生意、求發展。中國工藝品市場、民營醫院、建材工業有宏大的莆田人隊伍,僅民營業醫院莆田人開辦的佔全國70%。另外,莆田人自古過年都有獨特的形式,這與莆田歷史事件密切相關並一直沿襲至今,正如莆田地方方言具備古漢語一樣,很值得我們研究和了解!   2、在歷史上,莆 ...

莆田春節祝福語

  1、神比祖宗大,所以祭完“天地”,把供桌換個位置,這些祭品可以再用來祭祖宗。祭祖時不用茶酒,但必要增添“菜、飯”,還要燒“紙錢”或“銀寶”、“銀紙”!   2、莆仙地區元宵節宗教色彩較為濃厚。從正月初六至二十九日,各村社分別按時間舉行元宵(每社一天),有的宮廟還舉行總元宵,如涵江鯉江廟、江口東嶽觀、拱辰外 ...

莆田春節祝福語

  1、除夕。從農曆十二月十六尾牙(也是中國春運第一天)到二月初二頭牙,莆田風俗有著奇特的方式!   2、元宵節期間,莆田有“行儺吃元宵”的風俗。行儺吃元宵是民間以敬神為名,實為互相請吃,增進相互友誼的一種民俗。“行儺”意即神在民間的巡遊,“行儺仔”是元宵夜接待親朋好友作點心的食品,有用糯米粉搓實心和用糖作餡 ...

12句春節祝福語

  1、原諒一個人是容易的,但是再信任一次就沒那麼容易了,暖一顆心需要很多年,涼一顆心只需要一瞬間!   2、有人問我,分手後,還能不能做朋友。如果那個人是你深愛的,你是不想讓他知道你還在偷偷地關心他。你會把所有關於他的一切都刪掉,但你還是會在很遠的地方留意他,再看一眼都很想擁有,要怎麼做朋友?   3、遇到 ...

春節 春節習俗 -春節拜年的由來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 ...

春節 對聯 -春節貼對聯風俗的由來

  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鬱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