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方氣壓值經常有變化,其上空大氣柱中空氣質量的多少、大氣柱厚度和密度改變反映出:大氣柱厚度和密度與空氣質量應該是成正比關係 任何地方的氣壓值總是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遞減。據實測,在地面層中,高度每升100m,氣壓平均降低12、7hPa,在高層則小於此數值。 確定空氣密度大小與氣壓隨高度變化的定量關係,一般是應用靜力學方程和壓高方程。從公式可以看出:
①氣壓隨高度增加按指數規律遞減;
②高度越高,氣壓減小得越慢 這公式是將大氣當成幹空氣處理的,但當空氣中水汽含量較多時,就必須用虛溫代替式中的氣溫。
某地的氣壓值,等於該地單位面積上大氣柱的重量。高度愈高,壓在其上的空氣柱愈短,氣壓也就愈低。因此,氣壓總是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
在海平面的大氣壓大約760毫米,而在5、5公里的高空氣壓大約是380毫米。這就是登山運動員在攀登高峰時,愈接近頂峰,愈感到呼吸困難的道理。
一般在低層大氣中,上升相同距離氣壓降低的數值大,而在高層大氣中,降低的數值小。據實測,在近地面層中,高度每升高100米,氣壓平均降低約9、5毫米水銀柱高;在高層則小於這個數值。空氣密度大的地方,氣壓隨高度降低得快些,空氣密度小的地方則相反。
日較差是指一日中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的差異,氣溫日較差與緯度的關係:緯度越高,日較差越小。
原因:緯度越高,太陽高度的日變化越小。
與天氣的關係:陰天比晴天日較差小。
與海陸的關係:沿海比內陸日較差小。
與海拔的關係:山頂的氣溫日較差比山下平原小。高原山地地區則海拔越高,日較差越大。
氣溫年較差:一年中月平均氣溫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稱為氣溫年較差。其大小與緯度、海陸分佈等因素有關。
與緯度的關係:緯度越高,年較差越大。
原因: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的年變化越大,晝夜長短的年變化越大,因而氣溫的年較差越大,低緯則相反。
氣壓與海拔高度的關係是,高度增加,大氣壓減小;在3000M範圍內,每升高12M,大氣壓減小1mmHg,大約133Pa。大氣對浸在它裡面的物體產生的壓強叫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或氣壓。 1654年格里克在德國馬德堡作了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有力地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這讓人們對大氣壓有了深刻的認識。然而早在1 ...
1、由於氣壓隨海拔高度減小,所以水的沸點隨海拔高度降低,例如:海拔1000米處水沸點約97攝氏度,3千米處約91攝氏度,在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瑪峰頂,水在72攝氏度就可沸騰;
2、海拔高度每上升300米,每平方釐米面積上所受到的大氣壓力大約要減少30克,直到3000米的高度基本上都遵循著這個規律;
...
飛機的機翼迎角隨速度應變化的,如果保持相同迎角的話,速度越大升力就會相應提升,飛機就會一直上升,如果想保持恆定高度,必須減小迎角以降低向上攀升的力。迎角是根據控制面的控制來變化的,比如尾舵或鴨翼升力變化引起飛行姿態變化。 ...
溫度降低,溶質的溶解度降低,溶質減少,而溶液不變,因此溶質質量分數會降低;蒸發溶劑後,飽和溶液的溶質也會析出來,所以溶質質量分數不變;恆溫蒸發,不會引起溶解度的改變,所以蒸發少量的水後溶質會少量析出,而溶液還是飽和的,所以質量分數不變。 ...
合外力做功與動能變化的關係是:合外力對物體的總功等於物體動能的增加(變化)。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做動能,通常被定義成使某物體從靜止狀態至運動狀態所做的功,而且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
合外力是指物體所受的所有力的合成,各力如在同一直線上同向的就相加(即各力之間的夾角為0度),在同一直線上反向的就 ...
氣壓與溫度的關係公式:p1/T1=P2/T2。氣壓是作用在單位面積上的大氣壓力,即在數值上等於單位面積上向上延伸到大氣上界的垂直空氣柱所受到的重力。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了它的存在。氣壓的國際制單位是帕斯卡,簡稱帕,符號是Pa。
溫度(temperature)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微觀上來講是 ...
溫度就是微觀粒子的運動劇烈程度,即微觀粒子運動的速度,按照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粒子運動越快,把它加速所需要的能量就越多。因此應該是溫度高,比熱容會變大。這也與物質的形態有關,比如冰的比熱容是2、7,而水的比熱容是4、2,而水蒸氣的比熱容則更大,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鋁的比熱容按道理因該是不會隨溫度升高而減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