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永州周敦頤世孫舊宅++探秘手工復原的明清古村落

永州周敦頤世孫舊宅 探秘手工復原的明清古村落

  

  幹巖頭村地處湖南南部,五嶺山脈南麓。自明代嘉靖年間1550年宋代理學家周敦頤17世孫周佐遷徙至此,子孫後代繁衍興盛,從明到清,相繼建成6個院落:老院子、紅門樓、黑門樓、新院子、子巖府、四大家院。它們各自獨立又相互貫通,至今已有500餘年。大院坐南朝北,呈北斗七星狀分佈,三面環山,進、賢兩水於村前綰結西去。2007年被建設部、文化部、文物局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8月和9月,先後兩次深入幹巖頭村。先後經歷麗日晴天與一場秋雨。它是真美,不論處於何種時節,看它,都是歲月形成的深邃風景。還有蓮花,無處不在,柱礎石、花格窗、天井……從《愛蓮說》裡,一朵朵,至今盛開。9月19日黃昏,逡巡在黑門樓,看著暮色遍佈野草茁生的山牆,人們端著飯碗站在廊下聊天,心生穿越。他們是站在明代的尚書府第,重門深院裡呢。他們應該是比我更清楚的吧。這雲煙過往裡,多少“忠臣孝子”不再,房屋傾頹,物件散佚,卻只有“讀書耕田”兩件事落地生根。

  2012年7月,幹巖頭村周家大院的修繕工程全面鋪開。會有一種方式,讓這“復古”生活重新吐露朝氣。

  “我們家在這個老屋子裡住了一百多年。如果沒人住,這些木頭板壁早就朽掉了”

  2012年9月19日傍晚,位於永州富家橋鎮的幹巖頭村,靜默在漫天紅霞裡。三面青山下,兩條溪水(進水與賢水),左右深流。從高處看,呈北斗星狀排列的六個院落(子巖府、老院子、新院子、黑門樓、紅門樓、四大家院)高挑的青色三疊馬頭牆,幾百年前就這樣披覆著淡淡夕煙,此時依舊。遠處山坡,隱約可見荷鋤而歸的村民剪影。年幼的孩子們則大多圍著各自門前磨得光可鑑人的青石礅爬上爬下。

  一腳踏進“新院子”。相較修建於公元1550年(明朝)的“老院子”,它算建得晚的,清1841年才落成。如今,十來戶周姓村民在裡面一住若干年。院子裡,幾個工人正在忙著砌一堵殘破土牆,鵝卵石、河沙、石灰堆了一地。這是旅遊開發公司請來的建築隊,駐村才11天,已經開始著手修復工作了。殘牆後,一個大嫂站在走廊上自己搭的灶臺邊專心炒菜。她的頭頂上,是一組被煙塵燻得漆黑的精美木雕。我身後則是一間廚房,從它儲存尚完好的精緻雕花木窗上,不難想象曾經的功用。現在,它屬於七十多歲的周標明老人。他從廚房後的自來水龍頭裡接了一壺山上引下來的泉水,領著我去看其它的房間。

  一間是他的臥室,狹窄,低矮,地面未硬化,但早已踏得十分平實。看不出年歲的一張大床盤踞其中。為防蚊蟲,窗欞上貼著塑膠布,蒙著灰塵。屋內光線昏暗,所有的物件彷彿都伏在一層灰裡。老人無意中掀開搭在床頭椅背上的衣物,驀地眼前一亮,那是一張烏沉發亮的椅子,靠背雕花極為繁複絢爛,儘管踏腳處榫頭已壞,整個呈傾斜狀,仍無損其端正雍容,隱隱透出當年富貴氣象。——這是他家祖傳的,已經說不上有多少代了。

  談及即將到來的修葺與搬遷,老人有期待,也有擔憂。“我們家在這個老屋子裡住了一百多年。如果都搬走了,沒人住,這些木頭板壁,早就朽掉了。”他說著站起來,用手使勁拍拍那扇結實的木門。

  修建於1904年的“四大家院”,是六大院落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其中還包括一個私塾,“培園書屋”——一間呈“日”字形的小院子。中間一橫處,原來是大教室,先生坐在當中教書,現在呢,當中放著八仙桌,桌上擱著好幾只大冬瓜。1981年嫁過來的盤大姐,只知道她現在住的這個院子曾經是個學堂,先生和學生“很早很早以前”就沒有了。老師的宿舍原在院子西側,並列幾間屋子,經歷了土改、文革之後,早已面目全非。去年盤大姐給兒子娶媳婦,把其中一間改成了新房,吊了一個簡單的頂,用塗料把牆壁粉刷一新,大衣櫃高低床都搬進去了。媳婦小孫告訴我,這間新房其實是一間別人用過的“灶房”改成的,“牆壁黑的啊……嘖嘖”。

  沿西側走廊直走到盡頭,“日”字最上面的部分,由臺階上到一處平整的高地,這裡已經被開墾出來種上了各色蔬菜,一隻母雞埋頭啄食土中蟲子。園邊卻有殘缺欄杆橫置,按現存部分推測,應該是一排紅色的工字花紋和十字花紋欄杆交替相連,將菜園和房屋隔開。據考,這滿畦青綠的菜地,是學子們曾玩耍流連的“後花園”。

  離開時,再回望一眼,暗暗勾勒那些不存在的輪廓:應該是小操場的位置,被碩大的木質糧倉佔據;入門處,風雨廊的屋頂只剩檁條。唯有庭前一棵開花的小桂樹,暗香流佈,模糊了前世今朝。

  “用鵝卵石、河沙、石灰砌牆只能砌到2米左右,就要停下來,等泥漿乾透,不然會倒”

  晚上有紅色的蛾眉月,第二天就下起雨來。青山全不見,煙嵐繚繞。雨霧中的白牆黑瓦越發沉靜。子巖府外面正在修築的半截圍牆,已經用藍色的塑膠雨布罩上,壓緊。

  2010年,省委書記周強來此地視察,提出要將周家大院建設成為文化遺產保護開發、新農村建設、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旅遊發展“四個結合”的示範村,預計投資3.5億,3年完成整體開發。現已成立零陵區何仙觀景區指揮部,全面開始修繕工作。

  “這些鵝卵石,全是從附近河灘裡撿回來的。”張波是隸屬海南華成建築公司的修復工程負責人。他說,“如果要完成整個牆體修復,需要2000立方左右的鵝卵石。當年他們是怎麼修的,我們現在就怎麼修。我們先從最簡單的圍牆修復開始做。”當年就是這樣先整整齊齊碼一層卵石,然後再抹一層用沙和石灰混合的泥漿固定,再碼卵石……幾百年風雨就這樣扛過來了。“不過,只能砌到2米左右,就要停下來,等泥漿乾透,不然會倒。這樣進度慢,但沒辦法。”

  

  張波帶著助手已經在村裡勘探了好幾個月了,幾乎每個角落都琢磨了個遍。這是他接手的第六個工程,此前五個都是在“仿古”。為此也曾有過小小質疑,如何“修真”呢?——他並不以為忤:即便是“仿古”,也要看過真的才能“仿”啊。他也出生於湘南一個古村裡,說起老建築津津樂道。“我在幹巖頭村新院子那發現了一塊地面,跟我家老宅子那塊地面是一樣的。只有三四個平方,成分是黃泥、石灰、瓷片、蛋清等等。工藝相當複雜。全村只有那一小塊是這樣,其它都是磚、青石板鋪的。”

  在新院子的門檻後,我們見到了那塊特殊地面,黑色,菱格花紋,手指觸控非常平滑,有如大理石。但可惜的是,上面有多處明顯的鑿痕坑窪。“按照我掌握的方法,這個是可以復原的,只是需要時間。”張波頗自信。

  新院子的灰色外牆,牆皮大多脫落,露出裡面的卵石結構。未脫落的牆面,呈現出捲曲如莖蔓的美麗花紋,像是手工有意為之。“其實那是一種天然花紋。”張波說,“牆體外層是用糯米、蛋清攪拌後,和柴灰一起塗上去的,這個顏色永遠不會變。”當雨水把外面的塗層和灰塵沖刷掉之後,蛋清黏稠的絲狀液體已經凝固,於是就自然形成了這樣奇特的花紋。如果真正要修復,還需要石灰、糯米米漿,需要大量木柴燒成灰燼,與適當比例蛋清混合,造價不菲。“所以古時修一棟房子,要很多很多年。”“如果用其它化學物品代替也不是不可以,但時間一長就脫落了。古人也是經過了很多實驗才得出的經驗。”

  院牆和屋頂的修復相對“比較容易”,而培園書屋後花園那段掩埋在草叢中的殘缺欄杆,才真正費工夫。張波拂開草葉,指著“十字花”狀一截欄杆說:“你看,這個圓弧的拱形部分,是用紅色瓦片連線粘上的,相當均勻。做的時候既要講手藝,還要考慮顏色搭配,比較費神。古人比我們會生活咧。這麼好的東西,現在只剩了這兩頭。”他目光落在中間一片空茫處,神情嘆惋。

  大院的每個大小天井路面,都用黑白兩色橢圓形小卵石對接鑲嵌,鋪成花紋,圖案別緻精美,有“卍”字紋、四季花卉、昆蟲動物等。連線六個院子的道路,不講紋飾,但亦用這樣的黑白石子鋪成,當地形象稱為“包穀子路”。現在路面多處已毀,黃土裸露。這也是修復計劃中重要的一部分。

  “四五年後如果全部按期完成,周家大院能夠做到下雨天穿布鞋,走遍全院不溼鞋。”

  重雕一扇窗,耗時60余天,造價高達一萬餘元。

愛蓮說周敦頤原文

  1、原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2、譯文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只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十分喜愛牡丹。而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汙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豔。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生蔓不長枝,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潔淨地立在水中。人們只能遠遠地觀賞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後就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對於牡丹的喜愛,當然就很多人了!

周敦頤愛蓮說全文

  1、周敦頤《愛蓮說》全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2、現代漢語翻譯:

  水上,陸地上的各種花草樹木,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間的人們非常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淤泥中長出來,卻不沾染汙穢,在清水裡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長枝節,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淨地立在那裡,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喜愛,在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喜愛,和我一樣的還有誰?對於牡丹的喜愛,當然有很多人了。

  3、寫作背景

  據清鄧顯鶴《周子全書》《年譜》記載:“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縣至於都,邀餘杭錢建侯(拓)、四明沈希顏遊巖題石,並有詩刻石。五月,作《愛蓮說》,沈希顏書,五摶篆額。錢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贛州府志》記有愛蓮書院,雲:“愛蓮書院在城北,其地原為督學試院,有周茂叔蓮池遺蹟。”又有愛蓮亭條目:“濂溪書院舊在東北玉虛觀左······”這些記載充分證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頤任虔州通判時,已建蓮池,並於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揮筆題寫《愛蓮說》。


代表作

  《太極圖說》:是中國宋代周敦頤為其《太極圖》寫的一篇說明 ,全文249字,該文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本源,人和萬物都是由於陰陽二氣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構成的,五行統一於陰陽,陰陽統一於太極。   《通書》:周敦頤的著作,《通書》的表述將誠理解為由核心和邊緣組成的一個意義結構,須說明的是,在下文對它的闡發中還 ...

號什麼世稱什麼

  周敦頤號元公世稱“濂溪先生”,北宋道州營道樓田堡(今湖南省道縣)人,因終生未離開廬山濂溪,所以號濂溪先生。   為宋代理學創始人之一,對宋、明哲學思想影響很大,著有名篇《愛蓮說》,膾炙人口。作者採用擬人化手法,託物寓意,行文平淡自然,富有情味,委婉含蓄,不露鋒芒,表現了作者高尚的人品和情操。他曾築書堂於廬 ...

簡介

  1、周敦頤(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諡 號元公,北宋道州營道樓田堡(今湖南省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   2、周敦頤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太極圖說》《通書》(後人整編進《周元公集》)。所提出的無極、太極 ...

的簡介

  1、周敦頤(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諡號元公,道州營道樓田保(今湖南省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   2、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太極圖說》《通書》(後人整編進《周元公集》)。周敦頤所提出的無極、 ...

世稱什麼

  周敦頤,世稱濂溪先生。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諡號元公,道州營道樓田保(今湖南省道縣)人,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   周敦頤簡介   周敦頤自幼“信古好義,以名節砥礪”,青少年時期在桂嶺讀書求學,然後在桂嶺循級應科舉考試而直取進士。天聖九年(公元1031年), ...

作品

  周敦頤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太極圖說》《通書》後人整編進《周元公集》。   周敦頤1017年至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諡 號元公,北宋道州營道樓田堡今湖南省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是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所提出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主靜、至誠、無 ...

元公是的什麼

  宋寧宗賜周敦頤諡號為元,因此又被稱為元公。   周敦頤,字茂叔,諡號元公,北宋道州營道樓田堡人,因定居廬山時,為紀念家鄉而給住所旁的一條溪水命名為濂溪,並給自己的書屋命名為濂溪書堂,並終老於廬山濂溪,所以世稱濂溪先生,曾任江南東道南康軍刑獄,文學家,哲學家,是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著有《周元公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