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求寫人生哲理的七言絕句

求寫人生哲理的七言絕句

  1、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它蘊含的哲理是: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2、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它蘊含的哲理是:人生難免遭遇挫折和逆境,從小培養自己具有堅強的意志,有助於我們戰勝困難、克服弱點、成就人生。

  3、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它蘊含的哲理是:人在困難面前應不畏懼、堅強自信、樂觀和灑脫。

  4、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它蘊含的哲理是:新生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在腐朽事物即將消亡的同時,新生事物正在蓬勃發展起來。

求一首原創七言絕句原創七言絕句

  1、拂面初寒白露風,天將珠淚灑蒿蓬。雲封雁路愁歸羽,雨打秋山促葉紅。

  2、我自漂零隨他去,天涯何處不生根。小草無意爭春色,嫩綠柔香更迷人。

  3、碧玉芳華初上頭,豆蔻正望嫩新柳。年方二八紅唇紫,嫋嫋嬈嬈正風流。

  4、酒後茶餘欲作文,輕沾白露寫秋分。懶同落葉聊時令,但遣長風捲碧雲。

  5、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求兩首七言絕句

  《出塞》

  作者: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文賞析:這首詩反映了兵士們共同的願望,在一個英勇機智的將軍領導下,保衛祖國,不讓敵人侵入國境。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

  《示兒》

  作者: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詩文賞析:此詩傳達出詩人臨終時複雜的思想情緒和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表現了詩人一生的心願,傾注了詩人滿腔的悲慨,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聖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


大雪節氣的詩句 描寫大雪節氣的詩句絕句

  大雪節氣的詩句 描寫大雪節氣的詩句七言絕句   1、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杜甫《閣夜》   2、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齊己《早梅》   3、榆柳蕭疏樓閣閒,月明直見嵩山雪。——孟郊《洛橋晚望》   4、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歐陽修《戲答元珍》   5、亂雲低薄暮,急雪舞迴 ...

關於小暑的絕句 二十四節氣之小暑絕句鑑賞

  關於小暑的七言絕句   《和答曾敬之秘書見招能賦堂烹茶二首二》   宋朝·晁補之   一碗分來百越春,玉溪小暑卻宜人。   紅塵它日同回首,能賦堂中偶坐身。   《將會夢樓於攝山道中有述》   清朝·姚鼐   太平門外雨初晴,又聽新蟬第一聲。   轉轂年光逢小暑,夾第天氣似清明。   山雲近作迎人態,僧院 ...

歌頌建黨一百週年絕句 建黨百年的七律新韻

  歌頌建黨一百週年七言絕句   詩篇一   紅船舉幟未能忘,九秩滄桑風雨狂。   喋血井崗全大義,抗倭陝北豎朝陽。   若無一黨公心在,哪有萬民洪福長?   圓夢更當公僕任,誓教天下共輝煌。   詩篇二   風乘馬列鼓征帆,九秩滄桑天地翻。   三座大山傾血海,五星赤幟耀人寰。   揚眉賴有犧牲志,豎指還須 ...

大雪節氣的含義是什麼 描寫大雪節氣的詩句絕句

  大雪節氣的詩句 描寫大雪節氣的詩句七言絕句   1、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杜甫《閣夜》   2、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齊己《早梅》   3、榆柳蕭疏樓閣閒,月明直見嵩山雪。——孟郊《洛橋晚望》   4、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歐陽修《戲答元珍》   5、亂雲低薄暮,急雪舞迴 ...

李白的絕句

  1.《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3.《長門怨》:二首天回北斗掛西樓,金屋無人螢火流。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一段愁。桂殿長愁不記春,黃金四屋起秋塵。夜 ...

絕句大全

  1、《山行》唐朝·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2、《泊船瓜洲》宋朝·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3、《詠柳》唐朝·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4、 ...

唐詩絕句

  1、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詠柳》(賀知章)   2、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回鄉偶書》(賀知章)   3、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王之渙)   4、荊吳相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