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於人生哲理佛語禪意的書:《沉思錄》。
2、此書是古羅馬帝國皇帝馬可奧裡略所寫的反省筆記,由後人經過各種方式拼湊流傳,其真實性和完整性難以考證。在《沉思錄》中,作者考察了自然與社會、宇宙與人生、理性與慾望、自我與他人等的關係,強調人要過一種理性的生活,一方面要服務於社會,承擔責任,另一方面又要培養自己的德行,保持心靈的安靜和自足。書的一開始,馬可·奧勒留便感謝了幫助過自己的人,以及神明。他列舉了這些人在思想等方面對自己的幫助。他還感謝神明對他的眷顧,使他有健康的孩子、溫順的妻子以及在哲學上沒有走彎路。他還談到了自己肩上的壓力與負擔,還談到了自己的苦惱。
1、我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2、世界上沒有一個永遠不被毀謗的人,也沒有一個永遠被讚歎的人。當你話多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話少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沈默的時候,別人還是要批評你。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不被批評的。
3、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4、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要一直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5、若眾生心,憶佛、唸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6、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1、時光向前,人生的質量和時光沒有關係。一路前行,許多故事要發生,繼續和更新,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去送遠,不管是歡喜還是悲傷,總不能把昨天的疲倦帶給今天,把今天的傷痛帶到明天扛得起的現在,放得下的過去,所有向前的都是嶄新。既然不辜負過去的那些不期而遇,更不要辜負未來的那些未知未逢。
2、人之所迷,因在局內,人之所悟,因在局外。人生充滿變數,定力如何,直接影響到人生的走向。淡定看人生,寧靜看自己。
3、可言不可行,不若勿言;可行不可言,不若勿行;發言必慮其所終,立行必稽其所蔽。
4、好好地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別人。
5、想得開,想不開,最終還得想得開,何不提前想得開,找那麼多憋屈幹什麼。放得下,放不下,最終都是被放下,何不快樂的放下,受那麼多累心做什麼。
6、我們執著什麼,往往就會被什麼所騙;我們執著誰,常常就會被誰所傷害。所以我們要學會放下,凡事看淡一些,不牽掛,不計較,是是非非無所謂。無論失去什麼,都不要失去好心情。
7、當你煩惱的時候,你就要告訴你自己,這一切都是假的,你煩惱什麼?
8、只有經歷最痛苦的堅持,才配得上擁有最長久的幸福,真正能讓你倒下的,不是對手,而是你絕望的內心。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9、活在塵世,你哪能一塵不染?不怕染,就怕不洗,就怕洗不掉。
10、有一天你會明白,善良比聰明更難。聰明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善良是最基本的可貴品質,是這世上最難得的大美,它能清洗和融化萬物。自信、感恩和愛則是快樂之源,永遠不要去功利地計較付出和回報的比率,永遠保持這份天真和善良。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1、聰明之人,一味向前看;智慧之人,事事向後看;聰明之人,是戰勝別人的人;智慧之人,是戰勝自己的人。
2、敞開心扉,寬容的對待別人你就會擁有全世界,記住,千萬別為利來,為利往,笑看人生,你就是最幸福的人。
3、抱怨就像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於人無益,於己不利,於事無補。
4、當你手中抓住一件東西 ...
1、但凡能夠稱之為結局的,就一定可以被稱之為起點。
2、我問佛:人生為何那麼多不如意?佛說:緣起緣落,緣生緣滅,永珍皆為心造。不如意的不是人生,而是你的心。
3、不要把自己當做別人,也不要把別人當作自己,人生不同,各自修行。
4、靜可化燥,和可化兇,善可制惡,慈可求吉。
5、不是世界選擇了 ...
1、證嚴禪師說:“心田要多播善的種子,多一粒善的種子,就減少一棵雜草。及時行善,以免你的心裡再起壞念頭。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內心不易與惡事絕緣。”
2、善心對堅硬而言是柔和,對難以剋制而言是容忍,對冷酷而言是溫暖,對厭世而言則是樂趣。善心代表著一種能夠被他人欣賞和尊重的巨大的內在力量,隨和、仁慈可以激勵 ...
1、人生需要“歸零”。每過一段時間,都要將過去“清零”,讓自己重新開始。不要讓過去成為現在的包袱,輕裝上陣才能走得更遠。人的心靈就像一個容器,時間長了裡面難免會有沉渣,要時時清空心靈的沉渣,該放手時就放手,該忘記的要忘記。刪除心靈的垃圾,每天重新整理自己,這樣才能重獲新生。
2、平凡擁抱著世俗,本是人 ...
1、佛說: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不要去強求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要學會適時的放棄。在生活中,一個好的心態,可以使你樂觀豁達;可以使你戰勝面臨的苦難;可以使你淡泊名利,過上真正快樂的生活。
2、人要心靜,言多必失。喋喋不休不如觀心自省,埋怨他人不如即聽即忘。能 ...
《圍城》展示了人類一種悲劇性生存環境:鳥籠(英)、城堡(法)(語義:超越國界範圍);揭示人的孤獨主題以及人與人之間衝突,“大海之上”隱喻,(薩特:“他人是地獄”海德格爾:此在之“煩”。)
《圍城》的思想意蘊具有三層。 第一層生活描寫層,描寫抗戰時期古老中國城鄉的世相,對當時的教育界、知識界腐敗現象進行 ...
1、《蘇菲的世界》:本書作者曾在高中擔任哲學教師多年,精通哲學、文學與教育學等多種學科,使這本哲學書也格外適合青少年;
2、《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尼采著,尼采不是一個邏輯很嚴密的哲學家,他本身還是個詩人,使這本書更適合人們閱讀;
3、《思維與智慧》:此書堅持啟迪智慧、滋潤心靈的辦刊宗旨,一如既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