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習俗,自元旦至元宵節,火爐中燒炭墼,稱為“歡喜團”。淮安人傳說,吃湯圓可以接到財神,所以從大年初一清晨各家就開始煮湯圓,直到元宵節,天天都有湯圓吃。
武進縣上元日綁縛蘆葦成丈許之火炬,插於田間,稱“照田財”,用來預卜早潦。火色白者為水,紅者為旱。宜興上元日,兒童戴鬼面具,屈腳振肩而跳,稱之“跳鬼”。
泰州元宵節五大習俗
元宵節泰州有5大習俗,吃元宵、鬧元宵、猜燈謎、放煙火、送吉祥。
吃元宵是我國民間普遍都有的一個習俗,“北方人稱為元宵,其實就是南方的湯圓。”因為“湯圓”與“團圓”音近,代表“團團圓圓”,寄託了家庭幸福和睦的美好願望。
泰州的鬧元宵主要是舞龍、舞獅,蕩湖船、挑花擔、滾連湘等民俗表演,大家穿著錦繡服飾,一起狂歡。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遊戲。猜燈謎最早出現在宋朝,大家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以燈懸謎,所以叫“燈謎”。
放煙火也是流傳很久的習俗,“放煙火主要是驅災避難、祈福”。古時在泰州,城裡富貴人家會在這天買菸火燃放。農村貧窮人家買不起煙火,就自制“孔明燈”,在中間裹上“燈芯”,用火點燃,放上天。
送吉祥則是泰州部分鄉鎮特有的習俗。在元宵節這天,親戚朋友要給新婚的新娘子送橋樁、送子觀音等,以祝福早生貴子。還有些地方是拉著新娘子走百子橋,同樣是求子。
中國的“情人節”
元宵節還被稱為中國“情人節”,因為元宵節會賜予未婚男女相識的機會。
傳統社會禮制森嚴,年輕女孩不允許外出自由活動,但元宵節可以結伴出遊,借賞花燈之便,為自己物色物件。
江陰人過元宵節的風俗
在江陰,舊時一些鄉鎮有在元宵節接灶君的習俗,從正月十三日起,便在灶前掛荷花形燈盞,以示對“灶君”的敬意,同時在屋簷下懸點彩燈,正月十五晚上要在灶上擺設香燭、供果,迎接灶君,祈求保佑。
正月十五鬧元宵、賞花燈的花樣經就更多了,長壽有百鳥燈;西石橋有茶花擔、高蹺;申港有舞段龍,利港有調九獅;華士有漁籃花鼓,都素負盛名。舊時,燈會以城隍廟懸燈敬神為最盛。正月十三上燈後,觀者如潮,彩燈目不暇接,一直延至十八日“落燈”。城隍廟內有兩處尤為引人流連忘返,一處是名為“鏡臺”的一盞大紙燈,裡面點燃許多支蠟燭,熊熊燃燒,火光透過糊燈的水晶紙,像一座耀眼的立體妝鏡。另一處是正殿中城隍娘娘戴的龍冠與鳳冠,平時不輕易示人。冠上的翡翠,是用翠鳥的羽毛粘上去的,龍冠上有大小39條龍,鳳冠上有大小31只鳳凰,全部是金片、銀線裝飾而成。那是由7個一流銀匠,花了3年功夫才雕鏤成的。可惜這些江陰城隍廟內的瑰寶,在抗日戰爭中,被日軍的炮火隨同城隍廟一起化為灰燼。城隍廟被毀後,近旁的東隱道院稱小城隍廟。
早些年,江陰農村老百姓對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比較淡薄的。生產隊裡冬閒的日子並不長,一般在春節前一週的時候,生產隊長才不安排活計,而到了年初八,就聽到生產隊長吹起下田出工的哨子。元宵節那天,家境殷實的人家會安排吃“團圓”(湯圓),絕大多數人家是沒有什麼特殊的“紀念”的。雖然也有“調龍燈”、“舞獅子”的活動,但不普及。
現在,人民生活富裕了,許多元宵節的傳統活動又在農村中恢復起來。每逢元宵佳節,江陰城鄉同慶,共同上演“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的盛況。
我國的元宵節習俗豐富多樣,不同地區有不一樣的習俗活動,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江蘇地區元宵節的習俗,歡迎大家閱讀。
照田蠶
古時農家在元宵之夜,在竹竿上掛一盞燈籠插在田間,觀察火色,預測一年的水旱情況,以期來年,有“照田蠶”習俗之稱。人們從火色偏紅中預兆到有旱情,從火色偏白中預兆到有澇災。之後,將點燃的蠟燭灰燼收藏起來,放在床頭,據說能給主人蠶桑生產帶來好運。後來,人們將懸掛的燈籠越做越精巧,爭奇鬥豔,便演變成觀花燈娛樂活動。
走三橋
在蘇州民間習俗中,元宵節除了看花燈、猜燈謎、看錶演之外,還有“不禁夜走三橋去百病”的習俗。2月28日,平江街道歷史街區社群的居民們一起“走三橋”,感受元宵民俗。
接紫姑,祭蠶神
紫姑實際上是傳說中的廁神。以往元宵佳節蘇州市民俗有“接坑三姑娘”的風俗習慣,有關這“坑三姑娘”還有一個傳說故事。
吃元宵、餛飩
元宵夜一般要吃元宵,這“元宵”是白糖圓子,不是今天的寧波湯圓。《清嘉錄》:“上元,市人簸米粉為丸,曰圓子。”也有吃餛飩的。在昆南地區張浦、千燈、澱山湖以及昆北地區的一些鄉鎮元宵節晚上要吃“揚糊塗”(又叫“揚粉粥”),就是在米粉中加入青菜、肉絲、豆製品、慈姑、荸薺、老菱肉等食品做成的羹,十分美味。
吃湯圓、麵條
正月十五元宵節,揚州一帶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一說,此說是指正月十三這天晚上是上燈,上燈時要吃湯圓,正月十八晚上是落燈,落燈時要吃麵條。吃湯圓象徵“圓圓滿滿”,吃麵條象徵“順順暢暢”。這裡的“湯圓”,也就是“元宵”。現今的揚州人把實心的糯米圓子叫“元宵”,把有餡心的糯米圓子叫“湯圓”。
鬧元宵
吳中舊有“鬧元宵”習俗。人們敲擊鑼鼓鐃鈸為戲,不同節奏有不同的箔稱,如“跑馬兩夾雪”、“下西風”等;或三五成群,各執一器,邊擊邊行,兒童嘻笑環繞,滿街鼎沸,謂之“走馬鑼鼓”。元宵前後又稱燈節,正月十三上燈,十八落燈。期間自制和出售的各種彩燈精奇百出,光怪陸離,人物類、瓜果類、百族類以及琉璃燈、走馬燈等各色燈綵,名目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舞龍舞獅
元宵夜的崑山街頭燈火輝煌如繁星落地,舞龍舞獅踩高蹺蕩湖船還有江南絲竹活躍於大街小巷,小孩子則拖著兔子燈、提著鳥獸燈四處奔跑嬉鬧,通宵達旦熱鬧非凡。到城隍廟看燈是崑山特有的習俗。據地方誌記載:原來山前老城隍廟裡有一盞特大的琉璃燈,稱為“大珠燈”,直徑五尺,四周圍有一串串大小明珠,下端飾以各色流蘇。此燈平時吊在大殿樑上,元宵夜放下來讓群眾加註清油近距離觀賞,為居民所珍愛。
元宵節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
【北京】
老北京最熱鬧的節日不是春節,而是元宵節。從農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娛樂五晝夜。老北京的元宵節,最重要的活動是賞燈。明代北京的燈市在東城燈市口,元宵夜,街道兩旁列市,上至珠寶玉器,下至日用百貨,一應俱全,各鋪戶俱張掛絹紗、燒珠、明角、麥秸、通草製成的各式花燈,供人觀賞。到了清代,燈市遍佈整個北京城。
【河北省】
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又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面盞積水之多寡來預卜該月的晴雨。靜海縣上元節以大饅頭為節食。慶雲縣元宵節男子請五祖教拳棒,女子請紫姑卜休咎。
【安徽省】
臨近元宵這幾天,淮南市大通區上窯鎮的街道社群和鄉村田野裡,各種民俗文藝表演一場接著一場。扭花鼓燈、耍龍燈、獅子滾繡球、高蹺、抬閣、花棍、花燈、傘燈、旱船、獨竿橋等多彩多姿的表演,不僅把新年的氣氛推向高潮,而且也讓十里八鄉的老少爺們領略了獨特的淮河風情文化。 淮河兩岸,舊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說法。年初一到初三的大年三天,人們忙於辭舊迎新、探親訪友,顧不上吃顧不上玩,元宵節才是年味最濃的時刻。
阜陽人民勤勞聰明,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不斷髮展創造,形成獨具特色的群眾文化。有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曲藝,有獨具地域特色的民間舞蹈和戲劇。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這些異彩紛呈的群眾文化匯聚成獨具特色的阜陽燈會。阜陽燈會始於隋唐,盛行於明代。宋代歐陽修在潁州任太守時曾寫下“去年元月夜,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一詩,說明宋代阜陽的燈會已很盛行。每年農曆正月十五便是傳統的燈會,每到這一天,群眾都會自發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鳥蟲魚獸燈、十二生肖燈等等各種不同造型的彩燈懸掛自家門前。元宵佳節燈會期間還要唱一些大戲,有一臺戲或兩臺以上的戲對唱,又稱之為“戲臺戲”。同時,各家還燃放各種焰火助興。
【山西省】
元宵農曆元月十五日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宵節是中國最古老的夜的節日。相傳西漢平定“諸呂”,漢文帝元月十五日開基,定為元宵節。舉國上下張燈結綵,歡度佳節。深宮皇室,大家閨秀也可上街看觀燈遊玩。
元宵節,家家戶戶自制元宵(今有專業戶專賣)。元宵古稱“浮元子”,是一種雅俗共嘗,甜而不膩,膾灸人口的民間小吃,全國流行。“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輕圓絕勝雞頭肉,湧膩偏宜蟹眼湯”。古詩人如此描摩元宵圓,難怪此物歷經千年,風行不衰。
掛花燈,是山西人民歡慶元宵節必備的一種形式。每逢元農宵節來臨之時,家家戶戶都掛起各式各樣的燈,從十四至十六,每晚都開,遠遠望去,樓房張燈結采五顏六色,將整個城市裝扮的富麗輝煌,各單位也爭相製作各種各樣的花燈,在街上掛起,供人們欣賞,花燈樣式之多,數不勝數,有動物的,有生肖,有謎語猜謎的,有宮燈的,有現代電器的,也是歌頌現代人新生活的,飛機,火箭,飛船的,有鼓燈、潤餅燈、魚蝦雞鴨鵝燈、柑桔香蕉菠蘿燈、宮燈、如意燈、料絲燈、玻璃燈、走馬燈……形形色色,異彩紛呈。。
放焰火,為山西人民元宵節最為喜人的活動。元宵節夜在廣場都要進行放煙火活動,到時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麗的煙火,煙火越來變得越美,越來越大,科技含量越來越高,顏色越來越美越來越豔麗。
文藝踩街,堪稱民間文化化妝大遊行。“裝扮故事,盛飾珠寶,鐘鼓喧天,一國若狂”。(明間喬元《閩書》)。 從十四到十六,連續三天各縣區的都組織大大小小的各種文藝匯演到市裡來,有民間藝術,有現代藝術展示,有傳統文藝,有古老樂曲,有八音會,有古裝戲,花樣之多,數不勝數。 辦大型燈展。各單位都想聲,光,色俱全的大型燈展在街上展出。有代表吉祥的,有代表幸福的,有代表古老傳說的,有帶有啟迪意義的。
【山東省】
淄博市淄川區的元宵節臨水人家多放河燈。泰安市寧陽縣的元宵送燈至祖墳。濱州市博興縣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繞棗樹六圈,口唸“嘟佬嘟佬,開花結棗”六遍,就能使棗樹豐收。日照市莒(jǔ)縣男女老少於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稱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一次可永葆青春年少。
【河南省】
襄城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孃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 縣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板搭數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
【陝西省】
鳳翔縣於元宵節宴請女兒、女婿,稱之“吃十五”。並送燈、送油,稱之“添油”。
【江蘇省】
武進區上元日綁縛蘆葦成丈許之火炬,插於田間,稱“照田財”,用來預卜早潦。火色白者為水,紅者為旱。宜興上元日,兒童戴鬼面具,屈腳振肩而跳,稱之“跳鬼”。
【浙江省】
杭州民間傳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多齋素誦經,匍匐至吳山禮拜。海寧縣元宵節以精緻的菊花燈為最出名。上虞縣少於元宵節晚上到戡恃月臺上較量武藝。建德縣人家有新娶媳婦的,於元宵節設酒祭床。
【江西省】
新建縣民於元宵掃墓插竹為燈。萬安縣城各鄉均於元宵節祀上元神舟。
【湖北省】
雲夢縣(今之江漢)老農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絕地蠶”。兒童則以田鼓迎神,以卜歲事。武昌的“弄龍”要一連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隨龍燈到鄰村赴宴,稱為“龍換酒”。
【湖南省】
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新田縣游完龍燈後,將龍燈付之一炬,稱為“送災”。
【四川省】
四川元宵有“四偷”的習俗:“一偷湯圓二偷青,三偷簷燈四偷紅。”除了偷青是為了強身外,其餘皆為求子的習俗。開縣有「對罵」的習俗。元宵節時人們搬板凳到戶外去,將平日之怨氣,盡皆罵出,被罵之人不得回罵。
【福建省】
泉州花燈別具特色,有香燈、紙折蓮花燈、絲料宮燈、八結燈等等。邵武縣元宵夜境內廟宇繞境迎香,稱為“淨街”。福建南部有元宵節兩村兒童互擲石為戲的習俗。據說若不擲石,那個村子必定發生瘟疫。
【廣東省】
新安縣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慶燈。南雄鬧花燈時,父母取龍燈上之龍鬚線給小兒繫帶,據說可保兒童無疾病。又取龍燈內殘存的蠟燭照床下,據說可以產貴子。文昌縣民元宵夜偷青時,偷中的以捱罵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則以不捱罵為吉兆。
【雲南省】
雲龍縣於元宵節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彌勒州元宵後一日燃香於橋,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據說可以去疾病。 元宵節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這種食品最早出現在宋代,詩人姜白石在一首《詠元宵》的詩中寫道:"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宋人周必大也曾寫過一首《元宵煮浮圓子》詩: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巡舊味,灶婢詫新功。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臺灣省】
在臺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裡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過,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點。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 ...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 ...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謂上元節,因為這節日的活動主要在月圓的夜間,通稱為元宵或元夜。
元宵的活動最主要的是燈會和燈猜。
舊日福建,大體說來,從正月初九起,燈市便開始熱鬧起來,正月十三日後幾乎可見各居家門前都掛出花燈。
元宵節給新嫁女送燈,是舊日福建的習俗,各地送的燈品式樣不盡相同,但目的一樣:為了“ ...
老北京最熱鬧的節日不是春節,而是元宵節。從農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娛樂五晝夜。老北京的元宵節,最重要的活動是賞燈。明代北京的燈市在東城燈市口,元宵夜,街道兩旁列市,上至珠寶玉器,下至日用百貨,一應俱全,各鋪戶俱張掛絹紗、燒珠、明角、麥秸、通草製成的各式花燈,供人觀賞。到了清代,燈市遍佈整 ...
閩南各地給新嫁女送的是一對白芙蓉燈,給嫁後已生男者則送一紅一白的。燈內點有蠟燭,弄不好會把燈燒了。花燈失火,通常被視為喜事,叫“出丁”.白燈失火視為生男吉兆,紅燈失火視為生女吉兆。那當然是人們一種願望的表達。
在閩南的漳州這一帶,元宵的習俗也大體上是和其它地方相似,大體是新年伊始,人民群眾表達美好願望 ...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舊時廣州在這天許多民俗事象非常有特色。如在清代時,在現在的解放中路一帶,新年的第一輪圓月剛剛升起,街上已人頭湧湧,據民國初年《中華全國風俗志》載,廣州過去“十家則放煙花,五家則放花筒”,處處繁花四放,炮竹連天響。長長的舞獅、舞龍、舞鸞、舞象的隊伍,隊伍後面緊跟著“打十八”(即後來所稱的“ ...
從古至今,對於中國人來說,元宵節大約是最有歡樂意境、浪漫情懷的一個節日,是孩子們的“狂歡節”,也是年輕人們最早的“約會日”,待字閨中的淑女們可以出來賞燈也趁機尋覓一下如意郎君。
元宵節作為我國的傳統民俗節日,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的民間習俗。因為元宵節歷史悠久,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