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江蘇地區二月二龍抬頭習俗

江蘇地區二月二龍抬頭習俗

  “二月二,龍抬頭,大人孩子要剃頭”。按照南京人的習俗,就是正月裡不剃頭,不管頭髮多長,都要等到二月二才剃。 1、理髮——“二月二,龍抬頭,大人孩子要剃頭”。按照南京人的習俗,就是正月裡不剃頭,不管頭髮多長,都要等到二月二才剃。 2、回孃家——“二月二,家家人家接女兒”。到了二月二,各家都接女兒回孃家。尤其是那些懷有身孕的小媳婦,回孃家更有將龍氣帶回孃家的說法,特別受到孃家人的歡迎。 3、別用針——二月二這天,古籍記載:“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據說龍抬頭這天用針線,會傷害龍的眼睛。姑娘媳婦們正好可以不用做針線活,嬉戲玩鬧了。 4、吃龍子、嘗龍牙——在“二月二”所吃的東西均和“龍”有關:飯叫“龍子”,面叫“龍鬚”,餃子叫“龍牙”。 蘇北地區,“二月二”清晨,農家人會用石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然後點著蠟燭,照著房梁和牆壁驅除蠍子、蜈蚣等,這些蟲兒一見亮光就掉下來被消滅掉。元末熊夢祥撰寫的《析津志》一書在描述京畿地區的風俗時也提到:“二月二日,謂之龍抬頭。五更時,各家以石灰於井畔周遭糝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內,男子婦人不用掃地,恐驚了龍眼睛。” 蘇北人的禮數多,其中正月裡“姑娘”是不能住在孃家的,初二到孃家拜了年後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孃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一是正月裡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孃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在被接回來的日子裡,“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門聊天兒,輕鬆而愉快。而城裡人“帶姑娘”則是姑娘、女婿一起帶回來吃一頓豐盛的中飯。此習俗在我國北京及北方大多地區也很流行,不少地區一直沿續至今。 淮安剃龍頭 農曆二月初二,是淮安民間的傳統節日之一,名叫“龍抬頭”,也稱“龍頭節”。“二月二龍抬頭,家家男子剃龍頭”。舊時淮安民間有“有錢無錢,剃頭過年”的說法。 南通民間有用麵粉製作壽桃、牲畜,蒸熟後插在竹籤上,晚上再插在田間,認為這是供百蟲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驅趕蟲災,也希望百蟲之神不要危害莊稼。 浙江:祭祀土地,吃薺菜飯,社戲等。 社戲。社日舉行的演藝賽會,為酬神求福,要演“社戲”,又稱“土地戲”。宋代陸游《稽山行》說:“空巷看競渡,倒社觀戲場。”農村中春秋社戲,通常在廟臺或臨時搭建的野臺上演出。《中華全國風俗志 江蘇》載:“二月初二,土地神誕辰。紙紮鋪剪紙為袍,而粉繪之,人家買以作供。大街小巷,供當方土地,張燈於神前……縣署祠旁搭草臺,演土地戲。”魯迅先生的《社戲》一文,就生動描繪了清末紹興鄉間社戲演出。

膠東地區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

  2014-3-6 14:57:00 中國食品科技網 1 2 下一頁 引龍、打囤、煎餅燻蟲、擊梁闢鼠、炒豆報捷……膠東那些老講究 農曆二月二,是青龍節,在民俗中謂之“龍抬頭”,大約在宋末元初,北方的二月 二月二 二聯絡驚蟄節氣,增加了龍抬頭的內容,並逐漸演變成為驅蟲害和祈豐收風俗為主的節日。明清以來,此日有引龍、打囤、煎餅燻蟲、擊梁闢鼠、炒豆報捷等民俗活動。 引龍,又稱“引錢龍”、“引龍迥”、“引龍填倉”,從前普遍流行,現在多已被打灰囤之類代替。元代歐陽玄功的《漁家傲》詞中有“二月都城春動野,引龍灰向銀床畫”之句,後一般人們是把灰從大門外蜿蜒撒入廚房,然後圍水缸一週,謂之引龍,也有用糠撒到井,再用灰由井撒入室的。引龍的目的,一說是預示增加財富,故謂之引錢龍,一說是龍抬頭後,各種害蟲就不敢出來了。 打囤,又稱“打灰囤”、“圍倉”,就是用草木灰在場院和庭院裡撒成若干倉廩狀的圖案。早在宋代陸游就有“處處遙聞打囤聲”的詩句,元初趙孟頫也有“散灰沿舊俗”的說法。打囤要在二月二的早晨,一般由當家人來打。先用簸箕盛上草木灰,用一木棒輕敲其邊沿,使灰徐徐落下,成一寸半寬的灰線,邊打邊走,圍一圓圈,名為囤或倉,中間再放上少許五穀雜糧即成。糧食有放在地上的,也有在圈中挖一小坑,把糧食放在坑內的,還有的在坑上蓋一石塊、磚頭或瓦片,到第二天看什麼種子先扭嘴發芽,就說今年收什麼。灰囤外沿,還要撒上梯子,含義是囤高粱滿,預兆豐年,故有“二月二,龍抬頭,大囤尖,小囤流”之諺。 在龍口、萊州等農業重地,這種習俗一直非常講究,家家戶戶都恪守不爽,以致影響到移民。當地人去了東北、青島,在彼地也世代相沿成習。 二月二還有“煎餅燻蟲”和“擊梁闢鼠”的習俗。時在驚蟄前後,各種毒蟲都開始活動,二月二這天人們都煎餅、也有煎正月留下的年糕吃,叫做煎餅燻蟲,以此來提醒人們不要受毒蟲的傷害,同時也用煎餅、煎糕等形式寄託著人們祛蟲的心理。擊梁闢鼠就是在這天敲打房梁驚嚇老鼠,據說這樣做了老鼠就不敢出來了。後來,闢鼠已不多見,而多是闢害蟲的。有的老太太這天早晨用木棍敲打房梁和床沿,邊敲邊唱:“二月二,敲房梁,蠍子蚰蜒無處藏。”也有的敲一破瓢,唱道:“二月二,敲瓢碴,蠍子蚰蜒雙眼瞎”。 二月二的節日飲食是吃年糕,把年下蒸的糕留一塊這天吃,意味著步步登高。 在福山、芝罘等地,二月二要吃炒豆。大豆在當地的種植結構中,地位十分重要。在花生普及之前,幾乎是唯一的油料作物不說,還因為它可以做醬,有多種用途。萊陽有一種“豆麵燈”,是特色民俗,豆麵很粘,不滲水。民間做成燈,可以在水中漂流,成為一種祭祀的風俗。 從前在二月二這天有不少忌諱,最普遍的是婦女不準動刀剪針線,怕戳了龍眼。在漁村,這種禁忌尤其嚴重,連網具都不準挪動。 過去,人們一般把青龍節作為年節系列的終止,從此停止各種遊樂活動,開始恢復常業。扛活的長工開始上工,謂之上工日;農家開始試犁農作。傳說二月二是土地神的生日,有些地方這天要祭土地神,大約也與春季生產即將開始有關。(穆玉強) 家家料豆香 小時候,每到二月二前後,家家戶戶就會飄出炒料豆的甜香,小夥伴們離老遠就從衣兜裡掏出幾個料豆,讓人嘗,比比誰家的料豆更脆、更香甜。那神情,帶著幾分得意,幾分炫耀。 炒料豆用的是玉米,有的家用黃豆,還有把玉米和黃豆兩樣混合炒的。玉米是專門揀了大個兒的,籽粒飽滿的;黃豆也是經過了仔細挑選。炒時,事先用糖精水將玉米和黃豆浸泡一下,稍微晾乾就可以上大鍋裡炒了。需掌握好火候,炒大了有焦糊味兒,炒輕了沒有脆香。 那年月農村缺醫少藥,人們又缺乏醫療常識。春天常常會流行腦膜炎、大腦炎等,人們便說吃料豆可以預防。我們鄰居有個孩子說話吐字不清,每每從衣兜裡掏出料豆給別人吃時,就會跟上一句“多吃料豆防止大腦炎”。但我們總聽成“發手榴彈大腦炎”。多少年後,這句話還是我們見面時的談資。 為什麼二月二要炒料豆呢?老人們有好幾種說法,“救金龍”一說最為普及。相傳武則天稱帝,惹怒了玉帝,令司掌天河的玉龍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玉龍不忍,偷降大雨。玉帝便將其打下天宮,壓在大山下,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為救龍王,人們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來年二月初二這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時,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裡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玉帝只好召龍王迴天庭,繼續給人間行雲布雨。而從此,二月二爆玉米花、炒黃豆也在民間相沿成俗。 現在,很少有人再有那份耐心,親手炒料豆了。料豆的香味飄在記憶中,漸行漸遠。

  1 2 下一頁 相關搜尋:習俗 二月二 龍頭節

貴州苗族二月二龍抬頭習俗

  農曆二月二,黔東南州很多少數民族都有祭橋的習俗。祭橋分為架橋和敬橋二種。架橋又分為兩種情況:一是主家無子。無子的人家架橋目的就是保佑上天送孩子來。二是主家有子。有子的人家就祈求上天保佑孩子除病消災,健康成長。架橋方式也很多。有的人架石橋,有的人架木橋,還有的人興架石凳(俗稱坐橋)。架石橋或木橋的多為求子,一般在節前就請人備好石料,請巫師占卜擇地,只等二月二動工。開工前,有的苗寨還要請巫師燒香燭紙錢,用麻線、揹帶、蜘蛛、魚、蛋、酒和幾尺紅布,進行祭祀儀式,方能動工。橋架好後還要由巫師剪符唸咒,貼於橋兩側,多數還興橋頭用石塊壘一土地廟,意為土地神守橋。 架石凳橋多為孩子瘦弱多病的人家所為。這類架橋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架橋,而是在水井邊、大樹腳、山坳口休息處,用石塊搭成橋(這類橋禁別人踩),供人休息。架橋者也把此石橋視為孩子們的橋,意為給孩子架個橋,保他平安成長,除病驅災。 農曆二月二這天,孩子們尤其高興。因為小孩子們這一天都得到特別優待:不必打豬草、砍柴和放牛,也不幹其它活兒,還能得到紅蛋,吃上好飯菜。這天即使犯了過錯,會得到大人的諒解,免遭打罵。 祭橋通常要在節前備好雞、鴨蛋、泡糯米,準備敬橋。沒有孩子的人家,則準備架橋求子。 節日清晨,各家起早蒸糯米飯、煮蛋。蛋煮熟後,染成紅色、綠色或其它色,用精心編織的網套裝上紅蛋,給幼小的孩子們吊在胸前,其餘的蛋同魚肉酒放進竹籃。早飯前後,人們帶上香燭紙錢,領著孩子們去敬橋。來到橋旁,在橋頭燃香點燭燒紙,擺上魚、肉、蛋、酒等貢品,口唸敬橋詞,求其保佑孩子。之後,敬橋者在橋旁共享祭品,此時若有人路過碰見,主人須邀其同享祭品,不能吝嗇,怕橋神怪罪敬橋不虔誠。若是此人有事不能停留,主人家就要勸其飲兩杯酒,並送糯米飯、肉或紅蛋,讓其帶走,以示誠意。 然而,三穗縣寨頭的苗族村寨,則把祭橋作為了一種節日集會來舉行。從初二至初六結束,這期間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有吹笙跳舞、對歌、鬥鳥、剪紙比賽、工藝品展示、賽籃球等活動。二月二這天,他們認為是好日子,通常還有好幾對年輕人在這天舉行婚禮。但他們還是把祭橋作為重頭戲。初二清晨,全寨12房族的男女老少穿著盛裝,抬著豬、拿著鴨或雞來到位於寨頭東北面的一座叫也霧山腳下的一座橋上宰殺,把鮮血淋在橋上,然後把糯米粑、雞蛋、鴨蛋、米酒等貢品擺上,點燃香燭紙錢,燃放鞭炮。接著在橋下的大田中各自架起鍋灶,把殺死的豬、雞、鴨進行烹調。以此同時年青的男子就開始吹蘆笙,姑娘們就合著蘆笙的節奏跳起舞來。烹調好後,擺上酒菜,開始吃喝划拳、鬧酒、唱酒歌。因為是12個房族,加上房族中的親朋好友,人多的時候竟達萬人。 架橋敬橋的興起,還有這樣一個傳說。說是苗族中有對夫婦,男的叫垢包,女的叫務扁,夫婦倆勤勞忠厚,吃穿不愁,就是無兒無女。一天,一隻喜鵲落在門前樹上叫個不停。垢包和務扁就問喜鵲:“喜鵲,喜鵲,你這麼高興,知不知我夫婦的苦愁啊?”喜鵲回答說:“垢包、務扁啊,你們只要給我縫件白色短袖襖,讓我穿上擋擋太陽光,我就告訴你們怎樣才會有娃崽”。垢包和務扁說:“喜鵲啊,只要能有娃崽,莫說縫件短袖襖,就是一百件,我們也心甘情願”。於是,務扁找出自己織的土布,給喜鵲縫了一件白短袖襖。喜鵲穿上非常高興,再也不脫。為答謝垢包和務扁夫婦,喜鵲就說:“娃崽從天上來到凡間,路上常常遇到溪河,因腿短過不來。你們只要二月二到溪邊小河邊去搭橋,娃崽就會到你們家來”。 垢包和務扁照喜鵲講的話去搭了橋,果然生了個兒子。為了紀念搭橋生崽,到了第二年搭橋的那天,就去橋邊敬橋。別人很想仿效這夫婦搭橋得了兒子,也在二月初去搭橋。以後得了兒子又敬橋。人人仿效,成了習俗。 其實,農曆二月二在我國古代很早就作為春社節。《禮記 月令》載:仲春之月“擇元日,命人社”。元日,是一個吉利的天干日,《左傳》襄公七年記:“夏四月,三卜郊,不從,乃免牲”。孟獻子曰:“吾乃今而後知有卜筮。夫郊祀后稷,以祈農事也。是故啟蟄而郊,郊而後耕。今既耕而卜郊,宜其不從也”。春秋時,魯國用的是周曆,周曆的夏四月即是夏曆(農曆)的春二月。啟蟄是指冬蟄之蟲春季破土而出。《夏小正》曰:“正月啟蟄”。“啟蟄而郊”,意思是在正月冬蟲出土後舉行郊天之禮.郊天之禮指祭祀上帝。由於周人的始祖是后稷,所以在郊天時要以後稷陪亨。《孝經》雲:“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公羊傳》宣公三年記:“郊則曷為必祭稷?王者必以其祖配”。后稷被神化為神農後,“啟蟄而郊”便以祀后稷、祈農事為主要內容、並與傳統的二月祭土神活動複合在一起了。先秦時期的社神不止一個,且分等級,國、邑、鄉各有各自的社神,王者所立的社為大社,諸侯立的社曰國社、侯社,大夫以下立的社曰置社。最基層的組織稱為“裡”,由二十五家組成,裡亦稱為“社”,是最小的祭祀單位。《古今圖書整合》引雲南《嵩明州志》雲:“二月初旬,以雞豕祭先農,鼓樂迎道。祭畢,則老幼男婦,群聚而飲福酒,此即古祈年之禮”。事實上,遠古時期,春社之時是氏族內部或相鄰氏族間的春季狂歡節,其間曾經盛行的雜交、縱慾行為,多同氏族統治者重視人口增殖,壯大氏族集團實力的願望相關聯。俗話說龍不抬頭不下雨,龍抬頭正是下雨的徵兆,從下雨聯想到天地交泰、致中和是合乎邏輯的。天地交泰,雲興雨作是萬物育焉的必要條件,因而二月二便成為祈子的日子了。從二月二的祈子行為,似可看出遠古狂歡節的變型樣式延續下來的痕跡。


浙江畲族二月抬頭習俗

  浙江畲族地區,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日人們備祭品祭祀土地爺等神,以保佑鄉人平安。故當地有俗語謂:“二月二,殺雞請土地。” 農曆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並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舊時,老百姓生活貧困,衛生意識淡薄,再加上缺醫少藥,皮膚病(如疥瘡)患者多,且易傳染。芥菜含有大量的葉綠素及維 ...

廣西二月抬頭習俗

  桂東地區客家人稱“二月二”為土地節,客家人居住的村邊都修建有土地廟。每年農曆二月二這天,他們備下煮熟的三牲祭品,帶上香火蠟燭、紙錢等到村邊土地廟祭供,場面肅穆,以求土地神庇護,得以安居樂業(王建同:《廣西客家研究綜論》第一輯)。 飲社酒(治聾酒)。傳說社日酒可以治耳聾,因此人們稱社日酒為治聾酒。宋代陸游 ...

四川二月抬頭習俗

  關於二月二,川北一帶還有個說法,“二月二,龍抬頭,蟲腳螞蟻往外流。”因此,有在房舍周圍撒灰驅蟲的習俗,傳說這樣相當於給蛇、蚯蚓、蠍子、蜈蚣等設定了一道“防火牆”,被草木灰圈起來的房舍即可避蟲害。 但是,記者在廣元城郊調查,沒有發現撒灰的現象。據蒼溪一名農村婦女介紹,二月二又是傳說中的雀兒會,這一天農人也 ...

廣東二月抬頭習俗

  分祭肉,聚眾宴飲,奏樂歡娛。社祭作為民眾歡聚節日的習俗,從春秋時期開始一直相沿,對於這種場景的描繪我們在很多史料及地方誌中都可找到。如西漢劉安《淮南子 精神訓》載:“今夫窮鄙之社也,叩盆拊瓶,相和而歌,自以為樂也。”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社日,四鄰並結綜會社,牲醪,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胙。 ...

二月抬頭習俗是什麼 民間風俗是怎樣的

  二月二龍抬頭習俗是什麼   剃龍頭   指二月初二理髮,兒童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髮,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吃龍食   吃春餅名稱“吃龍鱗”,吃麵條名曰“扶龍鬚”,吃米飯是“吃龍子”,吃餛飩為“吃龍眼”,吃餃子則叫“吃龍耳”, ...

二月抬頭習俗是什麼

  1、剃龍頭:民諺道“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農曆二月二是蟄龍昇天的日子,在這一天理髮,叫“剃龍頭”或“剃喜頭”,會使人鴻運當頭。借龍抬頭,保佑孩子健康成長,大人則寓意辭舊迎新。   2、吃龍食:二月二這一天,民間飲食多以“龍”為名,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吃麵 ...

二月抬頭的來歷,二月習俗二月吃什麼

  二月二龍抬頭的來歷      農曆二月初二,我國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執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