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江蘇興化有哪些春節習俗越多越好

江蘇興化有哪些春節習俗越多越好

  江蘇興化一帶,每至春節、元宵節,百姓不燃燈、觀燈,不防爆竹,而是點火把、舞火把,踩竹節;而城鎮鄉民則是看火把了,有的用蘆柴、有的用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著火把在田頭、曬場翩翩起舞,十分壯觀。較為特別的是,大年初一清晨吃雲片糕、紅棗、京果之類,且會起身後家人見面互道“恭喜”,晚輩向長輩拜年。早餐後外出相互拜年,路上熟人相見互道“恭喜”。拜年持續到正月初五,甚至整個正月,熟人初次見面都要互相“恭喜”一番,此外,初一初二隻吃熟菜。

春節的習俗習慣有哪些 春節習俗簡介

  春節的習俗習慣有哪些 春節習俗簡介

  春節習俗:過“除夕”

  春節的前一天叫“除夕地叫作“年三十”。從前,除夕這一天晚上,有些人家要請天上的神仙下來和人們一起過年,祈求他們保佑全家平安。解放後,封建迷信破除了,有些習俗卻保留下來。除夕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高高興興地吃“團圓飯”,不少地方還得通宵不睡覺。俗話說:“人勤春來早”。這種熬夜表達了人們盼望新春快些到來的願望。

  春節習俗:吃餃子

  大年初一的早上,我國北方廣大地區人民有吃餃子的習慣。

  三國時代,我國就有餃子這種食品了。在新疆的一座朝代古墓裡,曾發現過一盤餃子,樣子和現在的差不多。從前,人們在包過年餃子的時候,要在一個餃子裡包上一點金銀或是珠寶。誰吃到了就算誰有福氣。現在人們不信這些迷信的說法了,可是有人還是願意在餃子裡包上一點特殊的東西,象一片蘋果、一辦桔子或一粒紅棗。看誰能碰巧吃到,這是為了增添節日的歡樂氣氛。

  春節習俗:貼春聯

  春節,許多人家的門上都貼著大紅春聯。

  戰國時期,我國就有春聯。那時候的春聯是在桃木板上面刻著“神茶(t0)、鬱壘(創)”的字樣,叫“桃符”。傳說神豢和鬱壘是專門懲治惡鬼的神,把它們貼在門上,可以避免災難。到了五代的時候。有個皇帝在“桃符--l題了字,這就是最早的春聯。後來,人們用紅紙寫上黑字的春聯代替了“桃符”。隨著時代的變遷,春聯也換上了新的內容。

  春節習俗:放鞭炮

  春節一到,人們最喜歡放鞭炮。關於鞭炮,也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很早以前有個叫“年”的妖怪,每到冬末春初,它都要出來傷害人和家畜。它最怕亮光和響聲,爆竹一響就嚇得拚命逃跑。因此,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都放爆竹,用來驅逐妖怪。

  現在已經沒有人相信這些傳說了,可是那清脆的鞭炮聲,烘托著節日的歡樂氣氛,吸引了廣大少年朋友,使得放鞭炮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春節習俗:年畫

  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是伴隨著我國農曆春節“喜慶新年”和“驅兇避邪”的活動而產生的。年畫中以門畫起源最早。門畫舊稱門神,對稱地貼在門上。它的功用正如歌劇《白毛女》中所唱的那樣,是為了使“大電小鬼進不來”。

  古代門畫最初是描繪傳說中治鬼的神明“神荼”“鬱壘”。這類假想的樣子沿襲至唐太宗時,因他一場驚夢,便改為秦叔寶與尉遲恭兩位武將。後來又演變為文武門神,這大概是社會文明發展到普遍認為治鬼不一定全用“武功”,大可用“文治”之故吧。至明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擴大,門畫中已出現財神爺的尊容了,這也許就是“有錢能使鬼推磨”思想的反映。其迷信的功用仍在治鬼。

  春節名稱的由來

  春節的淵源雖然自夏商周以降,由來久矣,但是歷史上的中國年節只有春節之實,並無“春節”之名,真正給年節冠以“春節”稱謂的則是辛亥革命改元之後。

  1911年12月31日,湖北軍政府釋出題為《內務部關於中華民國改用陽曆的通諭》的通告,指出:“現奉孫大總統諭,中華民國採用陽曆,期於一新耳目,與世界各強國共進文明,即以十一月十三日改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日”,並要求“出示曉諭軍民人等一體遵照毋違”。1912年1月1日(農曆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孫中山在南京舉行了臨時大總統受任典禮,從這日始,中國使用陽曆紀年,稱陽曆一月一日為“新年”,從此,農曆的正月初一,則不再被稱為“新年”。由於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同時也為區別世界公曆的新年,所以民間就開始出現了把農曆新年稱為“春節”的說法,久而成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為了區分陽曆和陰曆兩個“年”,故把陽曆1月1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正式改稱“春節”。自此,“春節”之名才算正式列入中國的節日法典,至今未變。山此追溯春節一詞的來源,如果從辛亥革命改元算起只有95年曆史,而如果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算起則只有57年曆史。

江蘇興化有哪些名人

  元末明初文學家,《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明初學者、文學家解縉,主持撰修《永樂大典》;明代文學家宗臣,明代“後七子”之一;明朝277年間,有三位相國出自興化,先後為高谷、李春芳和吳甡;明末清初書畫家宗元鼎,時稱“廣陵五宗”之一;清初肖像畫大師——禹之鼎;清朝康雍乾時期“揚州八怪”中的兩位大書畫家:鄭板橋、李魚單;清朝道光年間文藝評論家劉熙載,撰有 《藝概》,被稱為“東方黑格爾”。


春節習俗哪些 春節哪些傳統習俗

  春節習俗有哪些 春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春節習俗有:祭灶、掃塵、貼門神,貼春聯、放鞭炮、祭祖與團年、守歲、拜年等。   春節習俗——祭灶   灶神是民間家家灶房供奉的菩薩,被尊稱為“灶君司命”。早在夏代,他就是民間尊奉的一位大神。據佔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或說鑽木 ...

官場小說哪些

  1、《侯衛東官場筆記》,作者:小橋老樹;   2、《人民的名義》,作者:周梅森;   3、《滄浪之水》,作者:閻真;   4、《中國式秘書》,作者:丁邦文;   5、《駐京辦主任》,作者:王曉方;   6、《後備幹部》,作者:李國徵;   7、《組織部長》,作者:樊素科;   8、《市長秘書》,作者:王曉 ...

江蘇過年哪些習俗

  江蘇過年的習俗:   1、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 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   2、大年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   3、大年初一早晨出門,要放三聲開門炮仗。   4、將先祖畫 ...

春節哪些傳統習俗知識彙總

  1、貼春聯   (1)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2)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

齊聚一堂的同義詞哪些

  1、歡聚一堂   解釋:形容歡樂地團聚在一起。   出處:石玉昆《三俠五義》:“如今眾位仁兄賢弟歡聚一堂,把往日的豪強自雄,侮慢英賢,不覺的可恥又可笑了。”   2、座無虛席   解釋: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出處:《晉書王渾傳》:“時吳人新附,頗懷畏懼,渾撫循羈旅,虛懷綏納,座無空席,門不停賓,於是江東 ...

心裡想念的詞語哪些

  朝思暮想、日思夜想、苦思冥想、蒹葭之思、魂勞夢斷、風木之思、愛賢念舊、念念不忘、履信思順、睹物思人。 ...

春節哪些傳統習俗的故事

  1、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