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書院文化源遠流長,之間已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從而造就了江西出人才的原因。江西這個地方歷史文化悠久,世人常以“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來形容江西。在江西的發展過程中,“書院”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因而在江西有四大書院。本期的江西文化帶你瞭解江西四大書院之一:鵝湖書院。
鵝湖書院位於上饒鉛山縣鵝湖鎮鵝湖山麓,為古代江西四大書院之一,佔地8000平方米。鵝湖書院曾是一個著名的文化中心。尤其是南宋理學家朱熹與陸九淵等人的鵝湖之會,成為中國儒學史上一件影響深遠的盛事。人們為了紀念“鵝湖之會”,在書院後建了“四賢祠”。宋淳熙十年賜名“文宗書院”,後更名為“鵝湖書院”。
書院自南宋至清代,八百多年來,幾次兵毀,又幾次重建。其中以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整修和擴建工程規模最大。康熙皇帝還為御書樓題字作對。書院歷經數百年,風貌依舊,格局完整,原狀留存,是書院實物遺存中少有的得以完整原貌儲存的一處。院內設有“鵝湖之會與鵝湖書院”、“辛棄疾與鉛山”等固定的展覽、陳列。書院平均每年接待參加人數達6萬多人次,其中僅接待海外專家學者及文化團體就達1萬人次。
鵝湖書院在鵝湖寺(即仁壽寺)的左邊,而鵝湖塔則在鵝湖書院的左邊。鵝湖書院的大門,不在正中,而在左面,所以正對著鵝湖塔。書院
四周有山有溪,環境幽雅。鵝湖書院比鵝湖寺大得多,建築規模頗似孔廟。由大門進去,經過兩排桃樹,有一個大圓門,圓門內有一個大院子,對面又是一個大圓門,上面是三排殿宇,由此登石階而入,又是一個院子,裡面是半月池,池周圍是石欄杆。渡過古橋是第一排殿宇,再過一個院子,是第二排殿宇,其最後一排殿宇,是四賢祠。祠前也是一個院子,祠後則是一個相當高的坪臺,其下有一小池,其後是一座高牆,正對那兩大圓門的北端高牆。這三排殿宇是主屋。在主屋兩旁,又是一排一排的房屋。
在鵝湖書院後面的四賢詞內,設有朱、呂、二陸四個牌位,又有一個題著“頓漸同歸”字樣的匾額,這和書院前排建築中所懸“道學之宗”的御匾,正遙遙相對,由此可見宋代朱、陸鵝湖之會的盛況。抗戰期間,鵝湖書院成為東南訓練團的駐紮營地。
書院建築群佔地8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4800平方米,坐南朝北,主要建築安排在中軸線上。鵝湖書院自建立以來。幾度廢興,建築規模也幾經變動。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修建後的基本佈局為:院牆前臨照塘,牆內左義門、右義門。建築共六進:一、頭門;二、青石碑坊;三、泮池,池上有雕欄石拱橋,泮池兩各有一碑亭;四、儀門,三楹,兩翼有廡廓;五、會元堂,五楹;六、御書樓。東西兩廓各有讀書號房20幢。
【歷史回顧】
南宋時期(1127—1279),儒家學者風行講學,書院發達。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等會講鵝湖寺,各持己見,“相與講其所聞之學”,這就是哲學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宋淳佑十年(1250),改名為“文宗書院”。
元皇慶二年(1313),增建“會元堂”。
明代景泰年間(1450—1456),又重修擴建,並正式定名“鵝湖書院”。
書院自南宋至清代共八百多年,幾遭兵毀,又幾次重建。其中尤以清代康熙五十六年(1717)整修和擴建工程規模最大。
1957年,江西省文化廳撥款重修;1959年,被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省文化局撥款重修,並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10月,經中宣部批准,就在此召開“紀念朱子誕辰87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是上饒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05月25日,鵝湖書院作為明至清時期古建築,被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結束語】在江西,書院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是佔著重要的地位的。而鵝湖書院至今存在800餘年了,在這期間內,經過兵毀、重建、修補,翻新,不知多少次,至今屹立在鵝湖山北麓。是至今為止儲存最完整的書院之一。
你聽說過商紂王的炮烙之刑嗎,炮烙是將人的身體活活按在火燒的鐵柱上來懲罰,《封神演義》就有炮烙兩手,漸聞其手掌焦臭,紂王哈哈大笑。在中國十大禁菜中,就有鴨界的炮烙之刑--烤鴨掌。一起看看吧。
可能感興趣》》醉蝦是活的嗎?是活蝦
烤鴨掌
生烤鴨掌是以活鴨為主材的菜餚名。
據傳烤鴨掌這道菜源自商朝,紂王受到這道菜的啟發,發明了炮烙之刑。
活鴨放在微熱的鐵板之上,把塗著調料的鐵板加溫。活鴨因為熱,會在鐵板走來走去,到後來就開始跳。最後鴨掌燒好了,鴨子卻還活著,切下鴨腳裝盤上桌,鴨子做其它用。
古人筆記所載,有一道鵝鴨炙與這道菜做法類似,相傳為張易之所創。取活鵝、活鴨置於鐵籠中,籠內放五味調料,在鐵籠下點炭火,鵝和鴨子因熱而奔走,飲下醬汁。待羽毛褪盡、鴨子熟透後取出食用,肉中自帶調料的香味。
【結束語】:雖然鴨子一直是人們的喜愛的佳餚,不過看著鴨子活活得在鐵板上跳動,難免會有些殘忍,人類的烹調想象也是極大的。
大家都知道在廬劇文化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他需要的是我們更多的關注及重視並儲存下來讓他得以發揚,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位廬劇大師,它一輩子都與廬劇打交道作為地方劇種的代表人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提下他吧。
說起廬劇,人們肯定會想到丁玉蘭從8歲開始登臺,如今已75歲的丁玉蘭和廬劇打了一輩子交道。《小辭店》裡爽朗、幹練的店大姐胡鳳英,《借羅衣》裡愛慕虛榮的“二嫂子”、《觀畫》中的大家閨秀秦雪梅、《休丁香》裡心地善良的丁香,《江姐》中的英雄江姐……從藝60多年,丁玉蘭在廬劇舞臺上塑造了100多個鮮活飽滿的藝術形象,她被稱為廬劇“鼻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丁派藝術。丁玉蘭與廬劇結下了一世情緣,她對廬劇的摯愛已融入了骨子裡,她常常說:“沒有廬劇就沒有丁玉蘭,沒有丁玉蘭也沒有廬劇的今天,我願意為廬劇事業鞠躬盡瘁!”
丁玉蘭1931年生於肥東縣草廟武家戶外婆門外的鴨棚中,她的童年十分淒涼,和母親過著討飯、撿菜葉的困苦生活。7歲時得了眼疾,因無錢醫治,最終左眼失明。從8歲起,丁玉蘭就在養父丁有和的戲班裡開始學藝並登臺演出,自此她就與廬劇結下了一輩子的情緣,直到今天75歲高齡的她還依然活躍在廬劇舞臺上。
丁玉蘭至今還清楚地記得,自己首次登臺演的第一齣戲叫《雷打張繼保》。當時,年幼的丁玉蘭戰戰兢兢上臺,一看臺下黑壓壓的人群,嚇得她不敢往臺下看,在老藝人的眼色和手勢提醒下,終於順利地演完了這折啟蒙戲,並獲得了一致好評。12歲時,丁玉蘭拜廬劇著名藝人郭士龍為師,專攻花旦、青衣,到18歲前已掌握了廬劇大部分的唱腔與劇目,成了戲班裡的主要演員,在皖中一帶聲名鵲起。
解放後,丁玉蘭進入安徽省廬劇團,在黨和政府關懷下,她如飢似渴地補充文化和業務知識,學習和觀摩兄弟劇種演出,廣泛吸取各劇之長,為再攀藝術高峰打下了堅實基礎。1957年安徽省廬劇團進京彙報演出讓丁玉蘭的廬劇事業達到巔峰。當時,丁玉蘭在中南海懷仁堂為毛、劉、周、朱等國家負責人做了專場彙報演出,並受到他們的親切接見,還榮幸地受到周的邀請,參加了國宴。在北京,丁玉蘭還為首都文藝界同行做了專場演出,受到一致好評,連梅蘭芳看了她演的《借羅衣》後都說:“你的跑驢舞蹈演得很好,我要向你學習。”
此次赴京演出大大擴大了廬劇在全國的影響,也開創了丁玉蘭藝術生涯上輝煌燦爛的篇章。即使在48年後的今天,說起這次進京演出的事情,丁玉蘭對當時的每一個場景、每一個細節依然記憶猶新,甚至連當時穿的什麼衣服,周單獨接見廬劇團演員並談了46分鐘的話等等,她都記得清清楚楚。丁玉蘭說這些是她這輩子最寶貴的記憶。
丁玉蘭的成就有目共睹,她對廬劇音樂的改革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這成功的背後所付出的艱辛也是常人所難以想象的。“學戲的苦是說也說不盡的。”說起自己在戲曲道路上所下的苦功,丁玉蘭感慨萬千:剛學戲時,是頭天晚上學,隔天下午就要演,當時才十來歲的丁玉蘭因為不識字,唱詞、對白全靠強記。
師父怕她打瞌睡,就讓她一手拎水壺,一手拿稻草點著了放在水壺下面燒水……目不識丁的丁玉蘭在學習過程中付出了比別人多幾倍的功夫,別人睡覺,她背臺詞。別人休息,她練唱功,甚至懷孕也照常排戲演出,1950年,丁玉蘭生第二個孩子時,剛從臺上下來,妝還沒來得及卸,孩子就出世了。
丁玉蘭自比是龜兔賽跑中的“烏龜”,“幹什麼工作,如果自己不努力鑽研,不下苦功夫,是什麼事都幹不成的。”她的苦功夫都沒有白下,1955年,丁玉蘭主演了唱詞文雅的《玉簪記》,在淮南煤炭學院演出時,教授和大學生們都以為丁玉蘭是文學素養很深的演員,紛紛找她簽名,後來得知她竟然不識字。
驚訝之餘將她稱為“目不識丁的大學生”。文革後,廬劇團排練一出現代戲《江姐》,丁玉蘭原本被定為B角,沒有上臺排練的機會,她就天天在旁邊看別人排戲,等大家排完戲回去休息後,她就自己上臺重演一遍。功夫不負有心人,後來A角因為嗓子啞了,丁玉蘭替代上臺,無論臺詞、唱腔都很熟悉,很快就進入角色,演出受到了觀眾極高的評價。
最大遺憾後繼乏人:
時光蹉跎,如今丁玉蘭已是四世同堂。從廬劇團退休後,摯愛廬劇的她沒有停歇下來,她又被廬劇團返聘回去當老師,還擔任了老年大學廬劇班的指導老師。對於培養廬劇人才,丁玉蘭一直是盡心盡力,毫不藏私,在她手上已帶過八批徒弟。但是,當記者問丁玉蘭有關接班人的問題時,她的語氣無比沉痛:“我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到今天都沒有培養出一個接班人來!”丁玉蘭自己有兩個女兒都學廬劇,可是都沒能接她的班,說起箇中緣由,丁玉蘭絲毫不護短:“就是不努力啊!”
丁玉蘭說,當一個名演員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她帶的徒弟中不乏資質優良者,但卻沒有人能完全繼承她的衣缽,主要就是吃不了那個苦,堅持不下來。現在廬劇又處於不太景氣的狀態,有不少演員經受不住外界的誘惑,紛紛轉行了,丁玉蘭很無奈地說,去年她在新一批學員中發現有兩個苗子還不錯,但一個去當兵,在部隊提幹回不來了。還有一個到外地去拍電視劇,也不回來了。
人才的青黃不接讓丁玉蘭對廬劇發展前景頗為憂慮,但她依然毫不保留地對這個摯愛一生的事業貢獻著自己的餘熱,她認為廬劇是道道地地的安徽省地方戲,非常受農民歡迎,廬劇從農村中來還要到農村中去,只有來自民間,面向民間,才是它的生命所在。她堅信:“廬劇是合肥人的本土藝術,就像人人愛吃的鹹鴨子骨頭一樣,會越嚼越有味!”
【結束語】作為廬劇代表人物,廬劇就像是她的生命一樣,傾注了她一生的感情。當然也正是由於她和她的劇團的存在,廬劇在很大程度上才從一個只在鄉村野寨搭草臺班演出的地方小戲逐步成為了能夠進入省城立足的地方大戲。
說起鄭成功收復臺灣相信大家都知道,在驅逐未來侵略者的鬥爭中,鄭成功對扞衛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利益做出了重大貢獻,因而在收復臺灣這件是上具有著及其重大的歷史意義,下面小編就在為大家就帶來他的英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鄭成功原籍福建南安石井鎮,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藩。《漳浦營裡鄭氏族譜》明確記 ...
國家在成長,我們也在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許多發展好的地方。江蘇華西村就是其中之一的土豪村之首。華西村也是在幾十年的時間內成功走到現在。
那麼,本期瞭解中國十大名村之一江蘇華西村簡介。
華西村隸屬於江蘇省江陰市華士鎮,位於江陰市區東,華士鎮西。從2001年開始,華西透過“一分五統”的方式, ...
中國古代的四大書法家,指的是唐朝初期的歐陽詢、盛唐的顏真卿、唐朝後期的柳公權和元朝的趙孟頫四位書法家。而這四位書法家的書法特點都不同,那麼本期名人書法,想要了解的就是趙孟頫的書法特點。
第一,趙氏在繼承傳統書法的基礎上,削繁就簡,變古為今,其用筆不含渾,不故弄玄虛,起筆、運筆、收筆的筆路十分清楚,使學 ...
中國古代的四大書法家,指的是唐朝初期的歐陽詢、盛唐的顏真卿、唐朝後期的柳公權和元朝的趙孟頫四位書法家。而這四位書法家的書法特點都不同,那麼本期名人書法,想要了解的就是顏真卿的書法特點。
1、“顏體”是針對顏真卿的楷書而言,特點是結構方正茂密,筆畫橫輕豎重,筆力渾厚,挺拔開闊雄勁。
2、“顏體”由唐 ...
中國古代的四大書法家,指的是唐朝初期的歐陽詢、盛唐的顏真卿、唐朝後期的柳公權和元朝的趙孟頫四位書法家。而這四位書法家的書法特點都不同,那麼本期名人書法,想要了解的就是柳公權的書法特點。
1、特點
柳公權書法特點,他的書法結體遒勁,而且字字嚴謹,一絲不苟。剛從藝宴商城那裡看到以下幾點:柳公權楷書的筆 ...
中國古代的四大書法家,指的是唐朝初期的歐陽詢、盛唐的顏真卿、唐朝後期的柳公權和元朝的趙孟頫四位書法家。而這四位書法家的書法特點都不同,那麼本期名人書法,想要了解的就是歐陽詢的書法特點。
一、書法特點
歐陽詢的書法由於熔鑄了漢隸和晉代楷書的特點,又參合了六朝碑書,司以說是廣採各家之長。歐陽詢書法風格 ...
肩膀戲,又稱肩頭坪,是福建省沙縣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是一種小孩子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的戲曲,與我國其它劇種有較大區別。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三明文化中具體去了解關於肩膀戲的內容都有哪些。
“第一好玩人疊人,第二好玩打死人,第三好玩迎大神。”這是流傳在夏茂的一首歌謠。長期以來,人們對第一句多有費解,以致誤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