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初期,他們勾結林彪反革命集團,鼓吹懷疑一切,打倒一切,製造大量冤假錯案,並在全國範圍內煽動打砸搶,挑動大規模武鬥,使全國陷於混亂。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後,他們在中央政治局結成四人幫,繼續進行反革命活動。毛澤東逝世後,他們加緊了奪取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的陰謀活動。197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執行黨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其主要成員被永遠開除黨籍,並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依法判刑。
文化大革命初期,他們勾結林彪反革命集團,鼓吹懷疑一切,打倒一切,製造大量冤假錯案,並在全國範圍內煽動打砸搶,挑動大規模武鬥,使全國陷於混亂。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後,他們在中央政治局結成四人幫,繼續進行反革命活動。毛澤東逝世後,他們加緊了奪取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的陰謀活動。197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執行黨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其主要成員被永遠開除黨籍,並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依法判刑。
女人很容易把自己的一生寄託給一個男人,尤其是這個男人很優秀的情況下,但是,世界上任何人都是獨立的,不要奢望一個人能夠陪伴自己永久,賀子珍的悲劇就是基於這樣一個歷史現實,毛澤東同志與她的愛情糾葛和家庭瑣事,使得這個女人一生活在鬱悶與蘇聯的寒冷之中,孩子的失去以及丈夫的新婚,給了她巨大的打擊,這些都需要她自己承受。
這一天,賀子珍不知為何想起了與毛澤東在一起的日子,她特別想知道延安的情況,於是,她來到了讀報室。
不一會兒,讀報員來了,像往日一樣,讀報員讀,學員們聽。然而,突然一條訊息把賀子珍和所有學員都震呆了:
塔斯社的記者在延安採訪毛澤東,雙方在窯洞裡談了很久。記者告別時已經是晚上了,毛澤東與他的妻子江青,踏著月色在窯洞外送行。
這條訊息不僅把賀子珍震驚了,其他知道毛澤東與賀子珍關係的學員都大吃一驚!大家一聽到此,都忍不住轉頭去看賀子珍。然而,此時的賀子珍卻態度鎮靜,沒有作出任何表示。隨即,賀子珍離開了讀報室。其實此刻,她的心裡早已是翻江倒海卷巨瀾。
啊,毛澤東已經結婚了,潤之,你真的結婚了嗎?賀子珍呆呆地坐在寢室裡,怔怔地抱著小柳瓦的衣服,不想說話。這打擊的沉重與她失去小兒子的沉重交織著,她的精神變得恍恍惚惚,迷糊時腦袋一片晦暗,清醒時,她像祥林嫂般地,責備自己太大意,忘記了兇猛的西伯利亞寒流會傷人,責備自己不懂事,不知道孩子太小,冬天要格外保暖,責備自己太固執,忽略了事情的輕重緩急。
賀子珍本來就有失眠的毛病,現在更是幾乎徹夜不眠。但是,她還是堅持上課,參加集體的活動。然而,賀子珍周圍的戰友卻發現,她常常顯得心神不定,上課時老走神。人坐在那裡,卻什麼也沒聽進去。
此時,莫斯科與延安相隔千山萬水,並非所有的訊息都沒有一點差錯,於是,有的同志勸她:“報上所公佈的訊息或許是誤傳,並不是真的。”這樣一說,在賀子珍的內心,又生出了一絲希望,一點幻想。
但是,現實對於賀子珍來說卻是殘酷的,不久這個訊息就得到了證實。
1939年周恩來和鄧穎超一起到蘇聯治病,毛澤東託他們給賀子珍帶去一封信,還有一箱書。毛澤東的信很簡短,一開頭稱她賀子珍同志,而不是過去慣用的稱呼子珍。毛澤東在信中寫道:
你寄來的照片已經收到。我一切都好,勿念。希望你好好學習,政治上進步。我們以後就是同志了。
這封信實質上是毛澤東向賀子珍宣告:他們的夫妻關係從此結束了。
賀子珍收到這封信後,她最後的一絲幻想和希望完全破滅了,她流淚了。她的第一根精神支柱是小兒子,已經倒塌了;現在,丈夫這一根精神支柱也完全倒塌了,生活對她來說,太殘酷了!兒子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她剎那之間感到前途一片渺茫。
賀子珍陷入極度的痛苦之中,開始整夜整夜地失眠。她同毛澤東生活在一起時,因受到毛澤東的影響,養成了晚睡晚起的習慣;到蘇聯上學後,曾刻意改變這種生活習慣,遵守學校的作息制度。但是,在毛澤東已婚的訊息得到確鑿證實以後,徹夜難眠的她,早上再也起不了床了,後來,連上午第一堂課也不上了。同時,她的身體也急劇地衰弱下去。毛岸英和毛岸青來了,兩兄弟想方設法使她開心起來。他們說故事,講笑話,道中蘇民俗的異同,談國內外的大事小事,閉口不提大家都牽念的那個人毛澤東。但是,他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沒有使賀子珍的痛苦有一絲的減輕。
賀子珍就是這樣一個執著的人,甚至,她的執著帶有一些偏狹,此時,只要她把心胸放寬些,勇敢地接受這個現實,或許她的痛苦可以減輕,或許她可以走出一條新路來。但是十年的夫妻之情,十年的風雨坎坷,早已使
她把自己的一切與毛澤東緊緊地聯絡在一起了,沒有了他,她不知如何生活下去,她不知道還有明天。
此時,賀子珍才30歲,遺憾的是,她走不出這個情感的圍牆,也走不出一個瀟灑的自我!
每個人的命運其實都是相似的,有的悲劇多一點,喜劇少一些,而有的人喜劇多一些,悲劇少一些,自己的路自己走,賀子珍的悲劇更多的是因為她嫁給的是一箇中國偉人,她需要付出的就要比別人多很多。
李訥,毛澤東主席和江青的女兒,1940年出生於延安,是家中唯一在父親母親身邊度過童年、少年和青年的孩子。北大歷史系畢業,退休前在北京市委工作,曾任全國政協委員。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發,李訥在《解放軍報》社積極參加了文化大革命。從1967年1月起,李訥先後擔任解放軍報版面組組長、《解放軍報》領導小組組長(相當於總編輯)。後來,她離開了解放軍報社,到中央文革小組辦公室工作。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李訥在政治上的職務被取消,曾一度賦閒,由中央辦公廳分配到警衛局宿舍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