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汪曾祺和沈從文誰的文學地位高

汪曾祺和沈從文誰的文學地位高

  沈從文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無疑是高於汪曾祺的。

  他們倆的文筆才情絕對都是不世出的。 他們經歷了兩個不同的時代,沈從文更多的是民國的動盪,而汪曾祺更多的是建國之後的文革等等。沈從文簡直可以說就是文學的天才,從鳳凰古城出來,他的生長環境裡沒有任何文學的影子,他甚至只讀過小學。而汪曾祺是個書香門第,家裡面在當地有相當的地位和財力,從小就接受了相當優質的啟蒙教育,後在西南聯大遇到沈從文這樣的老師來進行學習。所以,沈從文實在是天賦異稟,而汪曾祺更多的是從小的薰陶還有自己的努力。 從成就上來說,沈從

錢鍾書的圍城和沈從文的邊城

  《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長篇小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第一版於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寫抗戰初期知識分子的群相。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說說沈從文在文學上的貢獻

  沈從文對現代文學的貢獻在於他創造了詩意的抒情小說文體,他把詩和散文引進小說之中,打破了三者的界限從而大大擴大了小說的表現領域和審美功能。沈從文小說的主要貢獻是他創造了一個特異的"湘西世界"。他以湘西人,鄉下人的視角,來讚美湘西的山水美景,人的淳樸和風俗的古雅.並以這樣一個世界來觀照,批判,否定他所生活的,他認為是醜惡的都市社會。因此,沈從文的小說同三十年代主流文學以階級,階層的觀念分析考察社會不同,他是取地域的,文化的視角,透過兩種文化的對峙來表達自己的文學理想。把心理刻畫與寫形傳神的藝術表現相結合,精細地展現人物的靈魂世界。注意地方禮俗的描寫與詩的意境創造相交織,使劇作具有生活氣息和詩化韻味,大大強化了典型人物與典型環境的統一,這是曹禺對現代話劇民族化的富有個性的藝術創造。


文學常識

  沈從文,原名沈嶽煥,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   1933年在山東大學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撰寫出版了《邊城》《長河》《唐宋銅 ...

邊城中的翠翠的原型是

  1、沈從文先生《邊城》裡少女翠翠的原形之一是嶗山少女。有一次,沈從文先生乘汽車去嶗山,在北九水看到了一個清純明慧的鄉村女孩,好給沈先生留下了頗深的印象。此時,沈從文先生正豐醞釀創作小說《邊城》,這個嶗山少女是一個觸機,使沈從文先生腦海中翠翠的形象頓時鮮活了起來。   2、翠翠的另一個原型是張兆和。“一面就 ...

語錄 名言賞析

  1、生命都是太脆薄的一種東西,並不比一株花更經得住年月風雨,用對自然傾心的眼,反觀人生,使我不能不覺得熱情的可珍,而看重人與人湊巧的藤葛。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湊巧是不會有的。   2、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為黑色。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間或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忽然會有一隻草鶯“ ...

故鄉的元宵原文

  1、原文:故鄉的元宵是並不熱鬧的。沒有獅子、龍燈,沒有高蹺,沒有跑旱船,沒有“大頭和尚戲柳翠”,沒有花擔子、茶擔子。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會”——賽城隍時才有,元宵是沒有的。很多地方興“鬧元宵”,我們那裡的元宵卻是靜靜的。    2、有幾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個鄉下的漢子,一個舉著麒麟,——一張長板凳,外 ...

的主要作品

  沈從文生於1902,逝世於1988,原名沈嶽煥,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鳳凰縣人,祖母劉氏是苗族,其母黃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漢族,沈從文是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屈指可數的文學大師之一;1924年,他的作品陸續在《晨報》、《 ...

作品

  1、沈從文代表作品:《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邊城》、《龍鳳藝術》。   2、沈從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嶽煥,乳名茂林,字崇文,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鳳凰縣人,中國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   3、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交界地區。 ...

經典語錄

  1、生命都是太脆薄的一種東西,並不比一株花更經得住年月風雨,用對自然傾心的眼,反觀人生,使我不能不覺得熱情的可珍,而看重人與人湊巧的藤葛。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湊巧是不會有的。   2、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為黑色。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間或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忽然會有一隻草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