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調誕生於白石屋村。《沂蒙山小調》是一首山東省的經典民歌,屬於小調。誕生於山東臨沂沂蒙山望海樓腳下的費縣薛莊鎮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駐沂蒙山區抗大文工團團員李林和阮若珊等人採集創作的《反對黃沙會》。
《沂蒙山小調》源於沂蒙山區的花鼓調,1953年秋山東軍區政治部文工團的副團長李廣宗、研究組組長王印泉、樂隊隊長李銳雲重新修改記譜,將原來歌詞中的抗日主題,改為歌頌家鄉的主題,後面又續加了兩段歌詞,定名為《沂蒙山小調》,從此沂蒙山小調正式版本誕生。
沂蒙山小調誕生於白石屋村。《沂蒙山小調》是一首山東省的經典民歌,屬於小調。誕生於山東臨沂沂蒙山望海樓腳下的費縣薛莊鎮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駐沂蒙山區抗大文工團團員李林和阮若珊等人採集創作的《反對黃沙會》。
《沂蒙山小調》源於沂蒙山區的花鼓調,1953年秋山東軍區政治部文工團的副團長李廣宗、研究組組長王印泉、樂隊隊長李銳雲重新修改記譜,將原來歌詞中的抗日主題,改為歌頌家鄉的主題,後面又續加了兩段歌詞,定名為《沂蒙山小調》,從此沂蒙山小調正式版本誕生。
沂蒙山小調
《沂蒙山小調》誕生於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樓腳下的臨沂費縣薛莊鎮上白石屋村。
《沂蒙山小調》歌詞: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 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看,風吹那個草低哎見牛羊。高粱那個紅來哎豆花香,萬擔那個穀子哎堆滿場。咱們的共產黨哎領導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沂蒙山的民歌,沂蒙山的歷史和文化,悠遠而古老。走進沂蒙山區,這首沂蒙山小調在山裡,在田間,四處迴盪,這首歌沂蒙山的百姓已經傳唱了六十年,六十年裡《 沂蒙山小調》已經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詞,人們認識沂蒙山,就是從聽了這首沂蒙山小調開始的。
在沂蒙山,老百姓個個都能唱上幾句民歌,姑娘們聚在一起,最快樂的事就是唱上幾首歌,歌詞既有祖輩上傳下來的,也有現編現唱的。沂蒙山裡的歌,真實記錄了百姓的勞動和生活。
姜子牙(公元前1156年—公元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別號飛熊,商朝末年人。其先祖為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從其封姓,故以呂為氏。出生地主要有東海說和河內說。姜子牙後輔佐了西周王,當了丞相,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為“師尚父”。姜子牙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