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河北文化:秦皇島貝雕

河北文化:秦皇島貝雕

  秦皇島貝雕秦皇島貝雕畫是以海灘所產的螺貝為材料加工製成的工藝美術品。多年來,秦皇島市工藝美術一廠的貝雕藝人們,以傳統的螺貝鑲嵌技法為基礎,採用中國畫的構圖章法,吸取牙雕、木雕等工藝之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雕製出千姿百態 、妙趣橫生的浮雕式畫面 。畫面上的重巒疊嶂,古柏蒼松,行雲流水、仙閣瓊亭等,一件件古樸蒼勁 、自然灑脫而富有詩意。那引人入勝的《北戴河漁歌》貝雕畫,近景是“鷹角亭”、“鴿子窩”矗立在怪石嶙剛之巔;遠景是遼闊的大海里白帆點點,海鷗奮擊藍天,使北戴河的綠水青山、名勝古蹟盡收畫卷。其雕刻的花、鳥、蟲、草形態逼真,《紅樓夢》、《西遊記》等古典小說、戲劇中的人物造型及服飾也雕刻的維妙維肖。

  秦皇島貝雕畫 ,都是藝人們利用貝殼的天然色澤,紋理和形態,按照圖案的設計要求,經過切磨鑲嵌而成的。其工藝精細,裝璜考究。有的貝殼被切磨得薄如蟬翼,有的小如米粒,有的細如髮絲,有的亮如珍珠。為了使畫面每一根線條、或每一部分造型顏色鮮明,濃淡相宜,藝人們還精心選用帶有本色的螺貝加工,如用紅口螺做山茶花,用粉口螺做荷花,使原畫的色調逼真鮮明.

戲曲文化:河北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

  河北,我國地方戲曲發展較好的地區之一,具有久遠的戲曲歷史。在河北戲曲文化中,有很多戲曲被人們熟知,並且得到觀眾的喜愛。那麼,你瞭解河北的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嗎?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吧。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中國梆子聲腔的一個重要支脈,形成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清光緒初年進入興盛時期。

  河北梆子在劇種方面不僅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現實生活;在舞臺藝術上,無論是音樂、表演以及舞臺美術方面,都有極大的變化和明顯的提高,從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剛勁、華麗、委婉的特點,流行於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東、河南、山西部分地區,成為中國北方影響較大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

  評劇

  評劇,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曾有觀點認為是中國第二大劇種。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

  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小女婿》、《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華北、東北一帶流行。

  絲絃

  弦,中國民間戲曲種類,分為南方絲絃和北方絲絃,北方絲絃又名絃索腔、弦子腔,流行於河北省中南部,是全國稀有漢族戲曲之一。劇種起源於明末,其聲腔為元、明流行於燕趙的小令。絲絃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曾遭禁演,1840年鴉片戰爭後在民間日漸發展,並形成了東、西、南、北、中五路流派,流行於石家莊地區一帶的為中路絲絃。

  南方絲絃主要指常德絲絃,常德絲絃是流行於湖南常德沅江、澧水一帶的漢族地方曲種。明末清初,江浙一帶的民歌和時調小曲傳入常德後,經與當地民間音樂相結合,不斷演變、發展而成。

  平調

  平調是中國的漢族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屬於河北省的地方劇種之一,發源於冀南武安縣一帶。“平調”也稱“武安平調”、“平調劇”。平調是十二律中最低的調子。流行於冀南、豫北和晉東南廣大地區,深受當地群眾喜愛。

  平調的產生,據傳始於明末清初,由武安藝人以河南懷調、山西上黨梆子為基調,並在發展過程中吸收河北梆子的唱腔藝術,結合武安民間音樂、舞蹈演變而來。逐步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地方劇種。平調的唱腔屬梆子腔系板腔體,五聲“徴”調式。

  落子

  落子,是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漢族民間舞蹈之一,屬於秧歌類。它流傳於滄州地區,尤以滄縣、南皮縣為盛,據查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冬季農閒時排練,正月十五前後演出,以示人們辭舊迎新,慶祝豐收的喜悅心情。內容多是表現男女愛情和人民生活的。唐山落子發展成為現在的評劇。

河北方言文化:月亮稱為明奶奶

  語言是人類在與人交際時最重要的工具,是人們用來傳遞文明的成果。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而且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之間也有自己的語言,可見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那麼,在河北文化中,河北也有自己的方言,不過現在很難會聽到了。

  河北方言主要是“冀中南方言”。唐山、張家口、承德雖屬河北,以前不在冀州之內,分屬青州、幽州、幷州。

  要想聽聽河北方言,大概除了身邊有河北籍的朋友外就沒什麼機會了。因為無論小品、還是電影、電視,河北方言都很少出現(比如《天下無賊》中的傻根)。

  語言與當地人性格、習俗、等基本生活有密切關係。河北雖然靠近京津,但語言方面的差異還是比較大的,尤其是在調子上。河北話發音較平,而且一般句子的結尾多用去聲。這樣的發音模式就會顯得缺乏韻味兒,也可以說比較平實,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應了河北人的性格特點。

  除了在電影、電視中少聞河北方言之外,平常生活中也不多,即使河北省是一個人口大省,漂泊在外的人也不在少數。究其原因就在於,河北方言與普通話發音比較接近,所以河北人學起普通話來都比較容易,且足夠標準。於是出門在外的河北人大都操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就連河北老鄉在他鄉遇到也基本以普通話做為交流語言。

  1、邯鄲方言和英語方言的相似之處

  作為專業翻譯人員和語言愛好者,不僅喜歡學習世界各地的語言,對我國的各類方言也興趣濃厚,首先注意咱們邯鄲本地的方言。注意到一個有趣現象:邯鄲當地的土話與英語的方言也有相似之處。

  比如,邯鄲本地方言一般把標準普通話的“a”發成“o”,“回家”發成“回交”;“萬達”發成“瓦倒”;“傻子”成了“燒的”;“大門”為“倒燜”;“碼頭”成了“貓透”;“咋回事”成了“早回事”,不勝列舉!而在我接觸過的英國人中,有些也講當地的英語方言。它們把brother(布若啊則)發成“布若奧則”,mum“嗎姆”成了“茂姆”等等,也把正規發音的“啊”發成了“奧”音。這只是一種巧合?

  2、邯鄲方言把普通話帶“子”的詞語變成帶“的”的

  稍微注意一下就會聽到,咱們邯鄲附近村民把普通話帶“子”的詞語變成帶“的”的,比如:桌子——桌的;孩子——孩的;房子——房的;老婆子——老婆的。


民俗文化抬閣

  抬閣是數名兒童扮演古裝戲劇人物立在四方形閣子上,由人抬著行走的一種娛樂形式。扮演者各飾某一個傳統戲曲中的角色,根據劇情,組成一個個精彩的造型,固定在抬閣的鐵柱和支架上。造型有3層或5層不等,高達3至5米,由4人或8人扛著遊動。抬閣造型優美、畫面壯觀,加上鑼鼓相伴,十分氣派,一直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 ...

岳陽民俗文化洞庭觀鳥節

  東洞庭湖是我國7處被列入溼地公約的國際重要溼地方一。每年10月到上3月,有217種鳥類共1000萬隻候鳥在這裡越冬。白鶴、白鸛、灰鶴、小天鵝、白鷺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在東洞庭湖隨處可見,很受國際關注,且很多已宣佈為瀕危的鳥類如白頭鶴、大鴇、鴻雁、小額雁、青頭潛鴨等在東洞庭湖也不難到。岳陽市東洞庭湖國家 ...

岳陽民俗文化團湖荷花會

  岳陽市君山區廣興鎮團湖擁有5000畝野生荷花,是東南亞最大的自然荷花景區。每逢春夏之交,“小荷才露尖尖角”,滿湖綠色映清波;仲夏時節,只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八、十月間,蓮蓬成熟,紅男綠女,蓬舟穿梭,蓮歌對答,其樂融融。從1999年起,岳陽市人民政府、君山區政府於每年8至10月在團湖荷花 ...

身邊的傳統文化中國民間的財神信仰

  財神是中國民間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戶戶懸掛財神像,希冀財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吉,象徵平安;利,象徵財富。人生在世既平安又有財,自然十分完美,這種真切的祈望成為人們的普遍心理。求財納福的心理與追求,充分反映在春節敬祀財神的一系列民俗活動中。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盛大的節日。其中除夕之夜有一項 ...

滿族文化“白山黑水”間的祭祀活動

  祭祀是滿族出於對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而舉行的活動,是體現其民族特點的重要習俗。   滿族的祭祀有“星祭”和“家祭”之分。   “星祭”是滿族自然崇拜觀念的反映之一,它如實地記錄了滿族勞動群眾對“北斗”或“北極星”的崇信與他們同自然的依賴關係。“星祭”在秋季九月以後的午夜裡天上的星星出全了的時候舉行,一般是在居 ...

冬季飲食文化冬季飲食的五大誤區

  在冬季,由於天氣寒冷,人們為了保暖防寒,在飲食上會做很多能夠驅寒的食物來食用。雖然這樣是對的,但是在食用這種食物時,人們還是存在一定的誤區,可能不僅不能驅寒,還會引起副作用。下面,就讓我們到冬季飲食文化中看都有什麼誤區要改變吧。   1、體弱不宜盲目吃狗肉   寒冷的冬天,很多人非常愛吃狗肉火鍋,狗肉不油 ...

超高檔西餐的飲食文化西餐牛排的吃法

  中餐最多的就是麵食以及米飯,而這樣的食物吃多了也總會有想要換口味的一天。在西餐中最常見的就是各種肉,牛排則是作為最常見的一種食物。   那麼,本期西方飲食文化小編教你高檔西餐牛排的吃法。   當牛排端上來後,你要做的是用叉子從左側將肉叉住,再用刀沿著叉子的右側將肉切開,如果切下的肉無法一口吃下,可直接用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