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春節有春聯、貼門神、貼花、放鞭炮、掃塵、洗浴、祭灶、祭祖、守歲、拜年等傳統習俗,河南城內和農村,正月裡的各種慶祝活動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後才告結束。
初一俗稱歡慶日,迎春、祭祖、祀神、拜年是這一天的重要活動,這天人們都早早起來,梳妝打扮,吃過餃子後,人人都穿著整潔漂亮的新衣裳,堂前點起大紅燭,祭上糕點水果,依著長幼的輩分,先拜天地,再拜祖先,然後幼者向長輩叩頭拜年,稱“辭歲”,長輩發錢給幼者稱“壓歲錢”,祝賀他們又增加一歲。
河南春節有春聯、貼門神、貼花、放鞭炮、掃塵、洗浴、祭灶、祭祖、守歲、拜年等傳統習俗,河南城內和農村,正月裡的各種慶祝活動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後才告結束。
初一俗稱歡慶日,迎春、祭祖、祀神、拜年是這一天的重要活動,這天人們都早早起來,梳妝打扮,吃過餃子後,人人都穿著整潔漂亮的新衣裳,堂前點起大紅燭,祭上糕點水果,依著長幼的輩分,先拜天地,再拜祖先,然後幼者向長輩叩頭拜年,稱“辭歲”,長輩發錢給幼者稱“壓歲錢”,祝賀他們又增加一歲。
春節習俗有哪些 春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春節習俗有:祭灶、掃塵、貼門神,貼春聯、放鞭炮、祭祖與團年、守歲、拜年等。
春節習俗——祭灶
灶神是民間家家灶房供奉的菩薩,被尊稱為“灶君司命”。早在夏代,他就是民間尊奉的一位大神。據佔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或說鑽木取火的“燧人氏”,神農氏(炎帝)的“火官”,黃帝作灶的“蘇吉利”為灶神,是五皇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間的所作所為,上告天帝,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尊敬。灶王龕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的神像,或將神像貼在牆上,上書“東主”、“人間監察神”等文字,兩旁的對聯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保佑一家老小的安全。
春節習俗——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即在春節來臨之際,家家戶產都要清洗傢俱,拆洗被褥,乾乾淨淨迎新春。這一習俗,由來已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
春節習俗——貼門神,貼春聯
春節是辭舊迎新的節日,古時由於科學不發達,人們很迷信,認為人體的病痛頑疾,都是鬼在作祟,所以在除夕之夜要驅鬼。於是,就在門上刻畫神茶、鬱壘二神的形象,並於門上懸掛葦索,供二神縛鬼喂虎之用。到了宋代,門神逐漸演化成了年畫,多畫歷史人物,或以五穀豐登、春牛、兒童、風景、花鳥等為內容。明末清初,出現了天津的楊柳青、蘇州的桃花塢、山東濰縣的著名年畫。
春節習俗——放鞭炮
除夕之夜,無論城市與鄉村,華街與陋巷,處處是爆竹的聲音,此起彼落,競相歡唱。放爆竹始於漢代,那時是用燒烤竹節,發出巨響,本意是驅鬼。為了祝福明天,驅除瘟神疫鬼,新年之際燃放爆竹,已成為人們代代送舊迎新的一樁盛事。
春節習俗——祭祖與團年
祭祖是在除夕之夜團年之前祭奠祖先。飲水思源,過年時不能忘記已故的先人。祭祖儀式非常隆重,祭品有三牲大禮,即豬頭、豬尾(表示全豬一頭)、公雞一隻、羊頭或兔子一隻,再加祭酒;現代的祭品一般為水果、鮮花、祭酒。然後由家長率領兒孫一起端上祭品,在祖先靈位前跪拜或行禮、莫酒、焚香化錢,並祈願祖先保佑子孫福祿壽喜、安康吉祥。祭祖的形式或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也要趕回家中吃年夜飯,這是華夏民族一個難解的團圓心結。在古代,一些監獄官員與家人團圓過年,可見“團年飯”對中國等的重要。
春節習俗——守歲
除夕守歲的風俗,最早見於西晉周處《風土記》中的記載:“終年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南北朝時漸成風氣,到了唐宋,則已盛行。在民間,在除夕的晚上,家人團圓,圍爐守歲,歡聚一堂,吃著蘋果(平平安安),大棗(春來早)、柿餅(事事如意)、杏仁(幸福人)、長生果(長生不老)、年糕(一年比一年高),歡笑暢敘。長輩往往給子孫講先人往事,寄託希望,鼓勵他們珍惜光陰,力求奮進。所以,守歲既有對逝去歲月的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新年來臨寄美好希望之意。
春節習俗——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叩頭施禮,問候生活安好等。遇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後,人們外出相遇親朋時,也要笑容滿面的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
1、貼春聯
(1)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2)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3)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2、貼窗花
(1)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2)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3)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4)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3、年畫
(1)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2)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3)中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4、爆竹
(1)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2)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
(3)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中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5、掃塵
(1)“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2)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