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河南民間祝壽習俗

河南民間祝壽習俗

  河南人習慣把六十作為祝壽的起點,民間有“不到花甲不慶壽”的說法。人們把六十歲後的每十年稱為“大壽”,六十歲以後的每五年稱作“小壽”。不管大壽小壽,都要舉行慶祝活動。

  壽日這天,兒孫們要將壽星的居室精心佈置一番,堂屋張燈結綵,煥然一新。中間擺上架方桌,桌前掛紅色圍裙。桌上燃兩支紅蠟燭,點幾炷香,壽果、壽酒、壽魚等擺滿了方桌。牆上掛壽星圖、紅色壽幛和壽聯,上寫“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等字樣。這天早晨,老壽星穿戴整齊,手拄龍頭柺杖,坐在堂屋上首。眾兒女侄孫輩均整其衣冠,依次給老人磕頭,共祝老人多福多壽。晚輩們恭敬地向老人獻上壽果和壽蛋,老人又把這些食分給眾人同吃,俗說這是給老人咬災。這天的早餐,一定要吃雞蛋。雞蛋煮熟後,用涼水過,老人拿在手裡,雙手對揉。這種舉動,稱為“骨碌運氣”,據說吃了滾運氣的雞蛋,人可除百病,去晦氣,交好運。

  有些地方的慶壽儀式在早晨,有些地方則在中午。這天,親戚朋友要來祝賀,所以壽星家中要備上豐盛的的宴席招待賓客。賀壽人所送之禮叫“壽禮”,如果是掛麵稱為“壽麵”雞蛋稱為“壽蛋”,紅糖稱為“壽糖”。凡是出嫁的姑娘,要給父母準備壽糕。城市居民購置西式蛋糕,在農村,人們大多是手工製作。民間蒸制的壽糕是用小麥面做成的桃形蒸饃,內包紅棗和紅糖。

  中午祝壽前要鳴放鞭炮,然後“壽星”入座,兒女叩拜。親友依次向老人祝賀,老人頻頻點頭,向賀喜人致謝。兒女們雙手把麵條遞給老人,祝老人長生不老。然後祝酒、品菜、歡聲笑語溢滿壽堂,家人共享天倫之樂。這天中午的飯菜非常豐盛,主食以麵條為主。麵條為“長壽麵”,是壽日不可缺少的食品。平時祝壽,都要吃長壽麵,閨女要給父母送壽糕、壽桃。可父母到了六十六、七十三、八四的年齡,閨女給父母的壽禮就特殊了。

河南林州民間春節習俗

  林州民間將春節稱為過年,但過年並非專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頭和年尾。一進入臘月便有"年味兒"了。 臘月初八這天的早餐,民間要吃"臘八粥"。粥用小米、柿塊熬製而成,味道甜香,俗稱"柿疙瘩白湯"。農婦均要在太陽未出前將粥做好,扳上南牆一谷堆兒,口曰:"臘八粥早些做,扳上南牆一谷堆兒,小鴰不蹬俺家谷"。吃"臘八粥"據文獻記載,林州是從宋朝開始的。原來的意思是人們用一年的收穫祭祀祖先、祭祀眾神並慶祝豐收。後來,由於林州災害頻繁,逐漸演變為吃"臘八粥",預祝來年粱谷豐登。目前林州民間尚有"吃了臘八粥,來年好收田"的俗語。 二十三,打發老灶爺上天。人們為了讓灶王向玉帝為民請命,好話多說,就在灶王牌位兩邊的對子上寫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為了防止灶王彙報假情況,就用芝麻糖當供果,粘住灶王的嘴。 二十四掃房子。民間傳說灶王為天帝督使,負責察看家人功過,凡是有過者,要在牆上劃道記號,到年終臘月二十三上天彙報,祿一五更接天旨後帶天兵回民間按牆上記號進行懲罰。人們為了消除隱患,待打發灶王爺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動手打掃房子,這就形成了"二十四掃房子"的習俗。 二十五磨豆腐。是日,人們將浸泡的黃豆磨碎,揉沫過籮去渣,煮沸點漿成塊,撈入篩子積壓而成。事後均將豆腐切小塊放入加鹽的清水裡儲存,供春節期間食用。 二十六去割肉。是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鍋宰殺豬羊,割肉者,量家財而行,富者備至正月十五;貧者備至正月初五左右。 二十七蒸著吃。是貧家富家都要辦的一件事,也是過年的特徵之一。每家都要根據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夠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數量。 二十八大貼刮。1949年以前,林州民間大都請人寫對聯,有個別農家利用家花來表示自己的心願,除此之外,六上還要貼門神。門神像多為秦瓊、敬德、大刀關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貼對子講究"窮籤(橫聯),富對子",即橫楣紙要小,對子紙要肥。1980年以後,農村又興起了貼雙對聯,即除在門框上貼一幅外,另在門垛牆上再貼一幅巨聯。還有用菱形紙寫上一斗方子,上寫"福"字,下豎寫一條"出門見喜",或"迎喜接福",或"歡度春節"之類,貼在門口或迎壁牆上。庭樹上貼有"滿院春色",石磨上貼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貼"青龍大吉",車上貼"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貼"六畜興旺",糧食屯上貼"米麥滿倉",桌子上貼"日進斗金",衣櫃上貼"衣服滿箱",床頭上貼"身體平安"。與此同時,各種神牌寫刷一新,除廚房用綠色紙(意在免火災)寫外,其餘均用紅紙寫成。裡裡外外一派紅光吉祥。 二十九撒蠟走。是日晚上,以相鄰近的大村莊為首,組成數十人提燈籠、敲大鼓、拍大鐃、捧香卷,到各村寺廟神位前,點燃蠟燭,焚燒香箔,意在祭神驅邪送福音。村上的人們集中在聖地,等候著送福音的隊伍到來。一村送,另村接,四野燈火輝煌。1950年後,此俗消失,改為二十九去打酒。 三十捏仁、出鍋。捏仁即捏扁食,出鍋即用油炸食品。這兩項是臘月三十這天最緊張而繁重的活兒。是日,從早開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動手,盤餡的盤餡,和麵的和麵,待盤好餡和好面後,就圍在炕邊捏扁食。婆媳小姑邊捏邊逗,十分快樂。所包的扁食要足夠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一直忙到下午5點左右。扁食包好後,要先煮一鍋,撈到小盤內,每個盤子兩個,由主婦在家燒香點紙禱告列祖列宗:"有話您先知,有飯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人旺財發。"另由家中男人用條盤端著到墳上祭祖,每個墳頭放一小盤,燃炮叩頭。這些事辦完後,開始油炸,凡是該過油的食物都要炸完,酥肉、丸子、刀頭(上供用的豬肋條),菜類食品統統下鍋炸,但頭一鍋都要先拿一點,填入灶膛裡,讓灶王初一五更回來吃。當然,如果農曆臘月小,這一天的活動就放在二十九了。 硬幣扁食。這是林縣民間盛行的習俗。在三十包扁食時,將數枚硬幣分別包入扁食裡,初一早飯,誰吃到硬幣扁食誰在這一年就有福,給全家老少帶來極大的樂趣。人們都爭先恐後地早起,尤其小孩為了吃住錢,破例地多吃扁食,樂得全家哈哈大笑。 送燈。三十傍晚,縣南鄉村各家各戶要將用紙紮成的燈籠,接上立柱,送於墳上,長夜照明,以讓先祖隨人過年。此燈於初一早上收回。 攔門棍。三十晚上,人們習慣在大門裡門檻跟放一根桃木棍,沒有桃木的用其它棍,以防"野鬼"進家。 熬年。又叫"守歲"。民間傳說三十夜晚,只要有恆心,一定會等到老天爺的閨女開啟南天門向人間賜福的時候,如果早睡就沒有福了。人們懷著美好的願望,每年臘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倫這樂。主婦也要擺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秉燭,上香5遍。是夜禁大聲喧譁,以免驚動神靈;禁開箱櫃,以免跑財;禁照鏡子,拿木梳,以免見"鬼";禁見刀剪,以免破家;禁掃地,以免金銀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汙穢神靈。三十晚上要丟剩飯,叫隔年飯。初一早起也要丟剩飯,以兆吉慶有餘。1980年以後,熬年增加了新的內容,很多有條件的人家聚集在電視機旁,觀看精彩的電視節目,將近子時,各家的青年右手掂著炮,左手拿著火,右腳跨門外,左腳踩門裡,眼觀電視屏,擺開搶點頭響炮的架式。電視屏上子時一到,隨著悠揚的鐘聲,千家萬戶的鞭炮聲齊鳴,起火、煙花、兩響等各種彩炮將天空點綴得五光十色,眼花繚亂。 初一磕頭。人們天不明吃罷扁食後,晚輩先給家中長輩磕頭,然後結夥去別家(一般是本族)磕頭拜年。家裡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頭外,其餘都到左鄰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親族新友拜年。若晚輩是小孩,或新婚媳婦,長輩要給幾個壓歲錢。 走親戚。走親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閨女攜婿走孃家,然後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況外,都要回拜。民間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節"之說。 破五節。農曆正月初五為破五日,具有迷信色彩。人們認為,初五、十四、二十三為不吉之日。正月初五是年後的第一個不吉日,非常忌諱"走親串友",積壓自在家改善生活過節。是日寅時,家庭主婦還掏爐灰少許,送至當街十字路口,俗稱"送窮灰"。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這段時間,孩子們一律不捱打捱罵,吃得好,穿得漂亮,玩得開心,那怕有了過失,也不捱打捱罵,這是老輩人傳下的規矩。如打罵孩子,就會遭到眾人譴責。所以孩子們最盼望的是過年。

銅川風情——民間年節習俗

  受特定的文化地理環境影響,銅川的風土民情即不同於深厚粗獷的陝北民俗,也不同於舒張熱烈的關中民俗。銅川的風土民情像一曲曲風格迥異的動人山歌,千百年來,迴盪在這塊美麗可愛的熱土之上。

  (一)春節

  銅川春節期間的民俗活動,主要有貼春聯、貼年畫、吃年飯、放鞭炮、拜年、走親戚等。

  吃年飯,銅川為吃餃子。餃子,諧音“交子”,象徵交於子時。子時,即晚上11點到1點。正月初一的子時,正是新的一年的開端。吃餃子,取新舊年更替之意。

  拜年是春節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從正月初二開始,延續到初五、初六。新婚夫妻拜年時,先拜岳父家,再拜舅舅家,後拜姑姑家。

  正月初五叫“破五”。此曰,人們多吃餃子和質量較高的菜餚以示歡慶。初一至初四商店關門,從初五起開始營業,人們的生活恢復常態。

  同官縣城,過去很小,亦很蕭條。即使在大年初一,城內也很冷清。清代知縣陳秩五寫過一首叫《元旦》的詩,描繪了同官過年的情景:“賀歲歸衙換錦袍,四街清淨斷喧囂。深山炭賤人衣薄,古驛差煩馬骨高。六里風淳無竊鼠,千年春轉盡包羔。使君亦有同民樂,獨捻吟髭飲濁醪。”現在的春節期間,城區十里長街裝飾得花團錦簇,處處笙歌人云,人群熙熙攘攘。人民公園、重興公園、工人文化宮院內,遊人川流不息。就連鄉間小道上,提著豐盛禮物拜年的紅男綠女也是絡繹不絕。

  (二)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銅川有鬧花燈、耍社火、吃元宵、猜燈謎等風俗。舊時,耀州製作的花燈精美絕倫,很有名氣,富裕人家不惜重金購買。元宵之夜,州城街道兩側掛滿五顏六色、形態各早的燈籠。清末知州顧曾炬為此寫了一首七絕:“元夕笙歌趁市囂,滿城火樹夜寒消。拼將十戶中人賦,爭買春燈照此宵。”晚上,家家戶戶在室內點上燈籠,燈籠旁放有“伴燈饃”。它長圓形,前面粘著兩粒黑豆,有尾巴,活像瞪著眼睛的老鼠。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銅川花燈更臻奇妙。元宵節夜,城區十里長街兩側,掛滿玲瓏剔透的鯉魚燈、孔雀燈、多姿多彩的天女散花燈、嫦娥奔月燈、威武矯健的金龍戲珠燈、猛虎上山燈、奇妙絕倫的走馬燈,以及桔子燈、南瓜燈、寶蓮燈,等等。它們將煤城的元宵夜打扮得絢麗通明,宛如仙境。

  (三)龍頭節

  農曆二月初二,叫“龍頭節”、“青龍節”,是我國農村的傳統節曰。它的形成,與我們的祖先對龍的崇拜有關。舊時,每逢此曰,婦女要停針一曰,據說是擔心誤傷龍的眼睛。民間要油炒幹饃塊、炒豆子或炸麻花吃,叫“咬蠍子尾巴”。認為這樣一來,就不會遭蠍子叮了。由於這些習俗帶有迷信色彩,已被歷史淘汰。

  如今,每逢此節,宜君縣要在五里鎮舉辦全縣物資交流大會。會上商賈雲集,車輛絡繹不絕,熱鬧非凡。耀縣也在縣城及藥王山下舉辦為期10天的物資交流大會,參加人數在10萬以上。

  相傳,二月初二是唐代偉大醫藥學家孫思邈的生曰。屆時,孫思邈的故里——耀縣孫家原以及藥王山都要舉行盛大的儀式以示紀念。從初二到十一,藥王山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四)清明節

  清明節的習俗,有上墳祭祖、踏青、放風箏、盪鞦韆等。每逢這一天,市政府都要派員到黃陵縣祭掃中華民族的偉大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節曰前後,機關團體和學校還組織青少年到耀縣烈士陵園掃墓,追念在革命戰爭年代為人民解放事業光榮捐軀的先烈們。

  (五)端午節

  端午,即農曆五月初五,又叫“端陽節”。此時,氣溫升高,多雨潮溼,細菌繁殖快,人容易患病。民間有打掃房屋、用雄黃(雄黃是一種致癌物質)水為廚房消毒、喝雄黃酒、戴艾蒿、戴香包、驅“五毒”的習俗。目的是驅除瘟疫。如今,普遍流行吃粽子、吃甑糕的習俗。

  (六)中秋節

  舊時,民間於這一天夜間陳列月餅及瓜果祭祀月神。祭月也叫“拜月”,由婦女主持,男子則邀友賞月飲酒。現在,人們仍然保留著中秋之夜吃月餅、瓜果的習俗。拜月的習俗已被淘汰。

  (七)除夕

  白天人們要把家裡打掃得千乾淨淨,並把過年的飯菜全部準備妥當。夜裡,有“守歲”的習俗。守歲,即守住歲月。因為此夜舊的一年即將過去,人們覺得可惜,所以要“守”,一般晚上都不睡覺。另外,守歲也是為了滿懷希望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現在,守歲時,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喝團圓酒,看著電視節目,直到深夜才休息。也有少數人一直熬到第二天黎明。


古代民間祭祀習俗

  舊時,城鄉漢民多信鬼,有祭祖、求神、拜佛之習。   清明節 每年清明節前數日,家家戶戶均備祭品紙錢,由家長率兒女到先祖墓地燒錢掛紙,祭祖。清明這一天,可以加土添墳、修整墓地。   浴佛節 農曆四月初八為釋迦牟尼生日,名浴佛節。每年,佛教寺廟浴佛誦經,舉辦法會。城鄉信徒及善男信女多備供品、香火,前往燒香拜佛 ...

樂安民間遊藝習俗

  在樂安縣民間文化生活中,自古以來形成了許多習俗,如春節、元宵、端陽、中秋等傳統節日遊藝習俗,是該縣民間長期保持下來的繼承和傳統性文化的一部   分。   滾和合   在縣城,大年初一的黎明,當千家萬戶此起彼落的焚香接喜的爆竹聲響過後,街道閭巷便響起了陣陣鼓鈸聲,這是孩子們組成的“滾和合”活動。“和合”是中 ...

河南清明節飲食習俗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500多年曆史。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我國有25個民族過清明節,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但在祭掃形式和清明飲食上各地習俗不盡相同,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 除了掃 ...

河南各地元宵節習俗

  襄城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孃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 縣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板搭數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 長興河南人最獨特的習俗,就是在元宵之夜,家家戶戶都得在祖宗墓前,用竹蔑和紅紙紮上燈籠,點燃其間的蠟燭任其燃盡。元宵節一般 ...

河南開封春節習俗

  開封民間稱春節為“過年”。但是,過年並非單指陰曆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舊時,開封流傳有句俗語說:“臘八、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臘八”,開封城鄉便有“年味兒”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為我國民間祭灶節,人們為了讓灶王向天 ...

二月二龍抬頭的民間飲食習俗

  吃爆米花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有傳說。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捱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 ...

河南民間泥彩塑

     小編昨日從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獲悉,信陽在民間美術普查中,在淮濱發現民間泥彩塑——泥叫吹,專家認為它的發現填補了豫南淮河流域無泥彩塑的空白。   淮濱泥叫吹屬於陶哨,兒童玩具。泥捏火燒,打光塗色,造型多為燕子、青蛙、魚以及十二生肖等,也有戲曲人物,俗稱“小叫吹”。專家組將此種泥玩具定名為“淮濱泥叫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