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河南省中部偏東,是黃河沖積扇平原的尖端。東臨商丘地區,西連省會鄭州市,南接許昌市、周口地區,北靠黃河,與中原油田隔河相望。總面積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62平方公里。南北寬約92公里,東西長約126公里。東距亞歐大陸橋東端的港口城市連雲港500公里,西距省會鄭州72公里,在中國版圖上處於豫東大平原的中心部位。
位於河南省中部偏東,是黃河沖積扇平原的尖端。東臨商丘地區,西連省會鄭州市,南接許昌市、周口地區,北靠黃河,與中原油田隔河相望。總面積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62平方公里。南北寬約92公里,東西長約126公里。東距亞歐大陸橋東端的港口城市連雲港500公里,西距省會鄭州72公里,在中國版圖上處於豫東大平原的中心部位。
開封民間稱春節為“過年”。但是,過年並非單指陰曆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舊時,開封流傳有句俗語說:“臘八、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臘八”,開封城鄉便有“年味兒”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為我國民間祭灶節,人們為了讓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說好話,家家都要擺上灶王爺的牌位,有的在牌位兩邊對子上寫著“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為灶王爺餞行。 祭灶過後,家家都忙於置買年貨,打掃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煙、酒、魚、肉和走親戚用的禮品更不能少。置辦年貨一直忙到臘月三十。於今開封仍流傳有一首過春節的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殺只鴨;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貼門旗兒。” 大年三十兒慣稱除夕,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以往這一天,開封還有諸多舊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業封門”、“說書封板”、“討飯的封棍”等,諸如此類。而民間最重要的活動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歲。現在除夕,開封人仍沿襲以往許多好的習俗。除夕之夜雖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親友,看電視,猜迷語,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團聚一堂,互相勉勵,總結一年來收穫,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學習計劃。"守歲"在新時代賦予了新的內容。當午夜的鐘聲響過,人們爭放第一掛鞭炮,這又意味著開封人開啟未來的決心和幹勁。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換新衣,洗涮完畢,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遺像。接著,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全家人吃過年餃子,隨後開始到親友家拜年。舊時拜年一般多由家長帶領,先拜長輩近族、鄰友,以後再去遠處各家。各家為接等賀年客人,家裡常備煙、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開封"早拜年,晚拜壽"的習慣,初一午後,拜年活動即告結束。 正月初二是閨女回孃家的日子。舊時初二,開封城關四鄉,鞭炮聲、鳴笛聲、哨子聲響成一片,騾馬大車往來穿梭,絡繹不絕。 正月初三為祭墳、祭宗祖的日期,因舊皇曆中說這一天“諸事不宜”,初三開封忌走親戚。初五為破五節,民間認為初五是年後第一個不吉日,親友之間亦忌相互串訪。除此兩日之外,節日期間,開封民間走親串友,幾無閒日。
你知道古代的考生是如何答題的嗎?你知道狀元的卷子筆記是什麼模樣嗎?你知道古代的“准考證”是何物嗎?如果你想了解的話,可以在河南大學校內展出的2000餘件珍貴的筆跡墨寶中尋找答案。
據瞭解,這次展覽以“紅燭業”為主題,共展出2000餘件珍貴的筆跡墨寶,這些都是中國古代治學態度和科舉制度發展的佐證物。在展出的物品中,年代最早的可以上溯到明朝,大致可以劃分為舊時學生的課藝作業;舊時老師批改過的課業卷;舊時童試、鄉試、會試、殿試試卷和紅譽課業卷;舊時科舉的有關實物等四部分。
展出的戒尺
展品中,一件明朝萬曆年間趙秉忠考中狀元的殿試卷的複製品,吸引了許多參觀者慕名前來,此卷屬於冊頁式,共十九折,正文之前有頂天硃批“第一甲第一名”六個大字,正文後還有9位考官的官職和姓名。正文為館閣體小楷書寫,共2400餘字,硃筆斷讀,一氣呵成;此外,還有清朝光緒二十九年河南鄉試試卷的刻本,刊印了當時河南鄉試81名舉子和副榜第一名的考卷,考題為“中州形式論”,講解人員對小編說道,這道考題可以看做是古代的“中原崛起論”。
從這些工整的筆記中,可以看到舊時文人的胸懷和抱負;另有不同年代的“卷票”展出,據講解人員介紹,這些“卷票”的作用相當於現在的准考證號,考生可以憑藉它查閱自己的試卷。除了這些墨寶之外,眼鏡、墨盒、戒尺等私塾、文人用品也在這次展覽中一一亮相。
展出的考試資料
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生寫的課業捲上,每份都有先生的批改痕跡:精彩之處圈圈點點,不妥之處則標記出來,讓學生再做思考,不僅要論個對錯,還在文末有一段評述,態度非常認真。據展覽負責任馬屯富介紹,這些展品是從聚協昌博物館的眾多藏品中專門選取,在此展出,一方面以此紀念河大建校100週年,另一方面以此懷念舊時的先生們。“展出這些筆跡和實物,是為了展示舊時代文人治學態度的嚴謹,弘揚師德師風,這些硃紅批點文章在這裡是首次公之於眾。”馬屯富說道。
據介紹,從9月20日開展以來,展覽已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1萬多名參觀者。有的是河南大學的師生,也有本次的市民,更有從外地慕名前來的參觀者。據展廳解說員說,有的參觀者反覆前來,仔細琢磨卷宗中的字句和意蘊。前來參觀的退休職工白世明在留言中寫道:“明清師德師風展,值得一看。教師的態度從學生的作業中便知,很讓人敬佩,那些小楷的工整,也讓人折服。”來自河南大學的學生王兵則對小編說道:“看了這個展覽,讓我對古代科舉制度有了進一步瞭解。這些字跡非常工整,值得現代的人學習。治學的嚴謹,卷末評語的中肯和理性,都讓我歎服。”
在中國古代,眾多學子是要透過童試、鄉試、會試依次考取秀才、舉人、貢士,最終入仕為官的,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中者為“進士”。
據悉,這次“紅燭業——明清師德師風筆墨珍藏展”由河南大學和光明日報社文摘報聯合舉辦,將於10月20日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