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泰山拜什麼佛

民間傳說:泰山石敢當的形象流變

  武俠版“石敢當”——五代猛將

  宋金之際,“石敢當”信仰發生了一次轉變——由一方靈石逐漸人格化,最後變成一位威靈赫赫的“石將軍”。“石將軍”的形象據說來自五代時的石敢。清《泰山志》卷十九引元陶宗儀《說郛》“石敢當”條雲:“凡陽宅衝處,率樹小碣曰‘泰山石敢當’”。石敢,乃五代時勇士。“石敢”與靈石“石敢當”,由於名字相似,在民間傳說中合二為一,“石敢當”成為“石將軍”。

  懸壺濟世版“石敢當”——“石大夫”

  “石敢當”信仰到了明清時期,又發生了一次重要演變,即從“石敢當”演變為“石大夫”。民間傳說石敢當是一位醫術很高明的針灸先生,他的家就住在泰山上,因此人人都叫他泰山石敢當。近年有學者在泰山東麓祝山獲見一方題為《石大夫廟敘》的清代碑石,可謂填補了這一史料空缺。《廟敘》裡詳細記述了一則神人之間“富貴不易交”的感人故事,其中的“石大夫” 先以“五尺童”出場,再以章邱山靈石現身,其療病的靈奇被演繹得神乎其神。

  真人版“石敢當”——“石將軍像”

  除了史書的記載和民間流傳外,1985年夏,在泰安市區以南30裡的舊縣村(即漢唐博城舊治)南,發現了一個真人版“石將軍”。當地的村民都稱石像叫“石人老爺”,說“石人老爺”醫術高超,還能防災避邪,出門前拜祭一番,就會保佑你平安。這些說法,同流傳在泰山附近“鎮百鬼、厭災殃”的石敢當傳說十分接近。因此有研究者推測,這座石人造像——“石將軍”很可能便是泰山石敢當的原始形象。

  廣東版“石敢當”——護官使者

  康熙年間,廣東徐文縣幾任知縣都到任不幾日就先後死在公座上。某黃知縣知道這件事,攜一風水先生一同赴任。先生查明是本縣一座寶塔的影子落在了縣太爺的公座之上,諸官都應為不能經受寶塔的壓力而死。知道原因後他就在縣衙前立石碑,刻上“泰山石敢當”五個字,意思是泰山之力可敵寶塔。從此一帆風順。

中國民間信仰:"泰山石敢當"與山東人的精神

  山東自古英雄豪傑,數不勝數。其中,有一個形象卻是貫穿古今,不僅流淌著齊魯文化源於山水、繫於山水的血脈,也代表了山東人溫柔敦厚、豪爽正直的典型特質,更展現出山東精神歷久彌新、推陳出新的演變。這個形象便是“泰山石敢當”。

  五嶽之尊與靈石崇拜

  在山東,在東北三省,或在滇黔巴蜀,乃至歐洲美國,只要華人所至,在街巷之中,特別是丁字路口牆壁之間,常能見到一方石頭,上刻“石敢當”或者“泰山石敢當”。老人常講,有了泰山石敢當,妖魔鬼怪繞路走。

  以“石敢當”命名的石頭,緣何被視作“鎮宅之寶”?其中正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靈石崇拜”,以及泰山的至尊地位。

  從遠古時代走來的華夏先祖,沒有選擇海洋,也沒有選擇遊牧,而是在農耕文明之路上踽踽前行。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石頭不僅是築巢狩獵的工具,也是田畝耕作的好幫手,這種歷史淵源註定了與“石”的不解之緣。漫漫歷史當中,石頭逐漸寄託了華夏民族的文化認同,甚至承擔起文化圖騰的作用,被賦予靈性。

  在國人的筆下,石頭這一“意象”屢屢出現,至今不少已經成為經典。早在夏末商初,因夏桀暴戾不仁,即將亡國,民間就有泰山“山走石泣”的傳說;千年之後,石頭又變作曹雪芹筆下的頑石,演繹了一出“木石前盟”的悽美故事。

  中國人愛石,卻又很有講究,越是出自名山大川,越被看作有靈性。在這樣的心理作用下,泰山石的地位便無可替代。在臺灣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中,藏有一幅刻有“泰山石敢當”五字的石碑拓片,碑拓的下方,有皇統六年“大金燕京易州淶水縣如意院”的題記。這是今天所見最早的一方“泰山石敢當”石碑。

  泰山居五嶽之尊,不僅“一覽眾山小”,乃至可以“小天下”。之所以被反覆讚美詠歎,顯然不僅是因為其水獨山絕,乃是因為其文化地位之獨特。春秋戰國既歿、六國一統以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功勳帝王無不要封禪泰山,以求皇權天賜,江山永固。宋真宗更是將泰山神的封號由王而帝,稱作“天齊仁聖帝”,使其神級達到了有史以來最高,對泰山的尊崇無以復加,標誌著泰山作為全國第一山的官方地位最終確立。

  雖然“石敢當”的稱呼自漢代就有,但正是在泰山的文化影響之下,泰山石敢當的獨特地位得以樹立,鎮宅辟邪之功用才在日後漸漸演繹延伸。近幾年,泰山石的藝術和收藏價值日漸看漲,除了投資驅動之外,也可以看做是這種文化流脈的延續。

  皮影戲推出的英雄形象

  石敢當抱打不平、救危扶困的形象多來源於傳說,但其大多存在於故事和傳說,至多是零星文字記載。

  西漢學者史游所做《急就篇》,曾寫道:“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根據記載,五代時期有位姓石的猛將,手執一柄大鐵錐,武藝高強,有萬夫不當之勇,被人稱作“石將軍”。石敢當的勇武形象許多來自此人,許多地方也刻有“石將軍”造像。

  有傳說認為,石敢當家住徂徠山下橋溝村,武功高超,無所畏懼,尤好打抱不平,專殺妖魔鬼怪。人們仰慕其功力,便把他的名字刻在石頭上,鑲嵌在牆上,用以震懾群魔,於是就有了遍及天下的“泰山石敢當”的刻石。

  此外,傳說中石敢當還有祛病救人的一面。據清代學者王士禛《古夫於亭雜錄》記載:“齊魯之俗,多於村落口立‘泰山石敢當’五字,雲能暮夜至人家醫病,北人謂醫士為大夫,因又名曰‘石大夫’”。在泰安、萊蕪、淄博等地,都建有石大夫廟。

  從口口相傳的傳說,到刀砍斧鑿的石碑,再到“石將軍”造像,石敢當的形象不斷被書寫,逐漸豐滿,但真正實現形象化,卻要仰賴皮影戲的出現。

  皮影戲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發源於我國陝西華縣(古華州),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人認為皮影戲是現代“電影始祖”。泰山皮影又被稱為“十不閒”,2007年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是有了皮影戲的大力塑造,才給了“泰山石敢當”才從文字到形象的歷史機遇。

  “來者何人?俺乃泰山石敢當!膽大的妖狼,竟敢在泰山上攔路吃人,俺豈能容你!”只見英雄“石敢當”戴盔披甲,手持長槍,劍眉鷹目,豪氣逼人,時而閃轉騰挪,與“惡狼精”戰在一處,時而施展身手,又與“牛頭怪”苦鬥三百回合。

  當皮影戲這種最民間的藝術形式,遇到“泰山石敢當”這樣一個最民間的英雄,彼此便擦出了最亮麗的火花。一個行俠仗義,降妖除魔的英雄形象,也就被作為一種形象塑造出來,呈現在觀眾面前,並從此深入人心。

  變身泰山童子擁抱現代

  時間永是流逝。那個活在皮影戲裡,依然用著大刀長矛冷兵器的石敢當,是否感到了英雄的寂寞?那個矗立在濟南奧體中心廣場,跳躍著、歡笑著的“泰山童子”會說:不。

  2009年10月,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在山東召開,“泰山童子”擊敗“小武松”、“靈芝娃”、“風箏”、“荷花”等形象,驕傲地成為吉祥物。當社會各界對這個眉心點紅的童子抱以親切的喜愛之時,也不能忘了他的身上留著“泰山石敢當”的血脈。

  主創人員解釋說,“泰山童子”的靈感來源於充滿文化、自然內涵和動人傳說的“五嶽之首”泰山,以擬人化的泰山石賦予吉祥寓意,取材於“泰山石敢當”的傳說。以石頭為基礎設計吉祥物,成為十一運會吉祥物創作的一個創新。

  在形象設計上,“泰山童子”是一個男童,簡潔大方,生動可愛,積極向上,與“泰山石敢當”橫眉立目,嫉惡如仇的形象相比,更加可愛可親,更加陽光,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泰山童子”耳朵形如泰山雲朵,象徵吉祥如意、幸福美滿;他豎起大拇指,象徵運動和體育的拼搏精神;“童子”眉心一點紅,寓意給兒童祈求平安,紅顏色衣服代表中國紅,體現了中國風韻。

  如果說,一個形象的深入人心,在於其切合了人們的精神心理需要;那麼,一個形象的歷久彌新,就應該在於其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不斷賦予新的歷史文化內涵。從“泰山石敢當”到“泰山童子”,齊魯文化當中堅韌不拔、正義耿直的精神和胸懷得以傳承,開放包容、發展前進的新的文化素質又得以生髮,這正是齊魯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

泰山岱下民俗

  許願還願

  這一民俗是泰山周圍方圓幾百裡的古俗。據民國時的泰安縣誌載:“泰山為五嶽首,而聖田之廟在焉,既有求而必應,亦無感之不通。上山祈願一般在山頂碧霞祠向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祈訴。”“貪者求富,疾者求安,耕者求歲,賈者求息,祈生者求年,未子者求嗣。”並向元君許下承諾。一旦實現就必須要還願,既落實所許之承諾,若沒達到目的,就再次祈求,最終滿意後再行還願。

  許願的方式多種多樣。有供奉獻禮者,有掛袍送匾者,有捐資修廟者,也有植樹造林者。

  香社

  香社是民間進香的自發組織,由本村或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組成。有社首,或叫會首,規模大、歷史長的香社稱“老會”,是其它香會的領袖單位。

  進香

  進香的準備工作十分複雜。聯絡會員,收斂會費購置祭品等。進香有“春香”、“秋香”之分。由於東嶽大帝的生日是陰曆三月二十八日,碧霞元君的生日為四月十八日,所以這一期間香最盛,準備妥當後就開始起程上山進香,進香的一段程式是“起程,沿路焚祠,衝火,落宿,登山,報號(到泰山娘娘殿前報到),朝頂,守架,進供,進香,下山,回香,做回,安駕,謝山。”

  上山進焚的香紙主要有三種:一是黃草紙(當地稱火紙);二是印有玉皇大帝為行長,東嶽大帝為別行長的大面額冥幣;三是元寶,用錫箔、裱糊、金銀成對。碧霞祠有一方“碧霞之君璽“,有錢的可請道士在紙上加蓋璽印,增加效力。


泰山與齊魯文化的象徵

          泰山,有“天下第一名山”之稱。幾千年來,泰山以它固有的雄偉壯麗和特殊的政治、歷史、文化地位成為齊魯文化的中心、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齊魯文化以儒學深沉的內涵和雄大的氣象,具有先進文化的地位。儒學由齊魯西漸,在各地普及,後來又成為社會意識的主流。   《論語·八佾》中 ...

五嶽之首——泰山

     泰山是我國的“五嶽”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又稱東嶽,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自然景觀雄偉高大,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著名風景名勝有天柱峰、日觀峰、百丈崖、仙人橋、五大夫松、望人松、龍潭飛瀑、雲橋飛瀑、三潭飛瀑等。泰山於1987年被列入 ...

泰山崇拜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佈於山東、 蘇北,而以泰山為中心,大汶口先民最早把泰山奉為神山、聖山。在大汶口文化系統中,泰山以南的大多數墓地,墓向大體朝東,歷數百年仍大體一致,顯然是受某種原始信仰的支配,反映的或為本氏族來源之處,或為死後靈魂所歸之地,都同日出東方日落西山的自然現象聯絡在一起,這是太陽崇拜的萌芽。 ...

泰山文物概述

     泰山以其歷史悠久著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留下了重要的歷史遺蹟與遺物。岱廟是泰山的正廟,是泰山歷史文化遺物的收藏之所。舊時廟中就有神寶庫,以藏曆代珍品寶器;還有藏經堂,以貯歷代經文典誥。岱廟又稱東嶽廟、泰廟,位於泰山南麓,泰安市境內,是古代帝王奉祀泰山神,舉行祭祀大典的場所。始建於秦漢,拓建於唐宋,金 ...

燒頭香:大年初一在小泰山

  泰山周邊有大年初一到小泰山爭燒頭香的習俗。每逢大年初一零點以後小泰山附近就會有很多人等著燒頭香,香客也有從萊蕪等地特地趕來的。   香都是成把成把地燒。有的香客真索性幾個人合起來,把成捆的香擺在大殿前,累成一座"香山"。點燃後,跪在四周,求神許願。廟裡香客雖多,卻沒有喧鬧之聲,人人表情凝重 ...

泰山民俗

  清代,官員等有功名者,皆有規定服制;公務、接待及參加典禮等均著官服。民國期間,公教人員、學生穿中山裝,少數穿西服;官商穿皮鞋、戴禮帽;城市青年婦女穿旗袍。一般男性夏季多穿對襟上衣、裹腰長褲、圓口布鞋,農民多穿“鏟鞋”(鞋臉成勾狀,後有葉跟),冬季穿對襟棉襖或大襟大襖、長棉褲、布棉鞋、棉襪,女性則用長條裹腳 ...

泰山民間舞蹈

  民間舞蹈有40餘種。其中, 竹馬、獅子、龍燈、高蹺、跑驢、旱船、抬花轎、騎驢、推車、大頭娃娃、花棍、抬贓官、抬芯子、花車、明月和尚渡劉翠、鋦大缸、雲燈、腰鼓、秧歌、鼓子秧歌、皮筋頂燈、鯉魚戲鳥、大唱板、姜老背姜婆、送娘娘、昆舞劍、花鼓鑼子、“十八大姐鬥王皮”等流轉較廣。較大的村莊,多在春節、正月十五燈會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