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洗盡鉛華最早指的是古代女子在做什麼+洗盡鉛華最早是什麼意思

古代女子做針線活稱為什麼

  女紅,舊時指女子所做的針線、紡織、刺繡、縫紉等工作和這些工作的成品。“女紅”最初寫作“女工”,後來隨時代發展,人們更習慣用“女工”一詞指代從事紡織、縫紉、刺繡等工作的女性工作者,它的本義反而被置於從屬地位,為避免混淆,人們用“紅”為“工”的異體,“女工”的本義被轉移到“女紅”一詞上,而它本身則轉型成功,借另一意義獲得了重生。

洗盡鉛華最早指的是古代女子在做什麼 洗盡鉛華最早是什麼意思

  洗盡鉛華最早指的是古代女子在做什麼

  卸妝。鉛,古代用於化妝,華,外邊的華麗。意思是洗掉偽裝世俗的外表,不施粉黛,不藏心機,具有清新脫俗、淡雅如菊的氣質。現在的含義是指從低俗中脫離出來,一種世俗的改變。

  中國婦女使用妝粉至少在戰國就開始了,最古老的妝粉有兩種成分,一種是以米粉研碎製成,古粉字從米從分;另一種妝粉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俗稱“胡粉”。因為它是化鉛而成,所以又叫“鉛華”,也有稱“鉛粉”的,兩種粉都是用來敷面,使皮膚保持光潔。

  關於米粉的製作方法,在《齊民要術》裡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個圓形的粉缽盛以米汁,使其沉澱,製成一種潔白粉膩的“粉英”,然後放在日中曝曬,曬乾後的粉末即可用來妝面。由於這種製作方法簡單,所以在民間廣泛流傳,直到唐宋時期,人們製作米粉,仍然採用這種方法。還有一種香粉,是用粟米制作,類同上,只是最後再加上各種香料,便成香粉,由於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脫落。和米粉相比,鉛粉的製作過程複雜得多,從早期的文獻資料看,所謂鉛粉,實際上包含了鉛、錫、鋁、鋅等各種化學元素,最初用與婦女妝面的鉛粉還沒有經過脫水處理,所以多呈糊狀。

  自漢代以後,鉛粉多被吸乾水分製成粉末或固體形狀。由於它質地細膩,色澤潤白,並且易於儲存,所以深受婦女喜愛,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除了單純的米粉、鉛粉以外,古代婦女的妝粉還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宮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摻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唐代宮中以細粟米制成“迎蝶粉”。

  在宋代,則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蠟脂、殼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調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則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煉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製成玉簪之狀的“玉簪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細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還有以產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稱官粉);荊州的“范陽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顏色也由原來的白色增加為多種顏色,並摻入了各種名貴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

  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大批妝粉實物相繼出土,有的盛在精緻的缽內,有的安裝在絲綢的包裡,最有特色的是從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妝粉,被製成特定形狀的粉塊,有圓形、方形、四邊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還壓印著凸凹的梅花、蘭花以及荷花紋樣。

  古代女子化妝步驟:

  第一步:敷鉛粉

  古人化妝的第一個步驟是敷鉛粉,作用與現在打粉底類似,都是為了凸顯自己膚白貌美,畢竟"一白遮百醜",鉛粉還能使面容更加白皙細膩。早在早在商朝,用於敷面的鉛粉就已經出現了,這是最普遍的化妝方式。根據不同的皮膚和不同的妝容效果,還有其他一些粉,如水銀粉、紫粉(在米粉中加入落葵作染色劑,呈淡紫色)、珠粉(宮中妃子用珍珠製成)、乾粉(滑石粉)等。

  第二步:抹胭脂

  古代的胭脂是燕地婦女採用紅藍花葉汁凝結為脂而成。我國古醫書中記載可用於製作胭脂的原料,還有蜀葵花、重絳,黑豆皮、石榴、山花及蘇方木等,從這些中藥可以提取天然的紅色素來制胭脂,當然這時的胭脂不再是最早意義上的胭脂了,已經是一切紅妝的指代。胭脂可以增添好氣色,增加臉部肌膚的紅潤感,製造出粉嫩透明的膚色。

  第三步:畫黛眉

  戰國沒有特定畫眉毛的材料,女子們就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到了盛唐時期,流行把眉毛畫得闊而短,形如桂葉或蛾翅。元稹詩云“莫畫長眉畫短眉”,李賀詩中也說“新桂如蛾眉”。為了使闊眉畫得不顯得呆板,婦女們又在畫眉時將眉毛邊緣處的顏色向外均勻地暈散,稱其為“暈眉”。還有一種是把眉毛畫得很細,稱為“細眉”,故白居易在《上陽白髮人》中有“青黛點眉眉細長”之句,在《長恨歌》中還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時畫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見經傳的就有十種眉: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

  第四步:點額黃

  額黃,又叫鴉黃,是在額間塗上黃色。它起源於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據《中國曆代婦女妝飾》中記:這種妝飾的產生,與佛教的流行有一定關係。南北朝時,佛教在中國進入盛期,一些婦女從塗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將額頭塗成黃色,漸成風習。

  第五步:畫面靨

  面靨妝始於宮廷,起初並不是為了裝飾,是在女子的面頰兩旁,用丹青、硃紅等顏料點綴出各種形狀。相傳,面靨妝始於宮廷,起初並不是為了裝飾,而是一種特殊的標記。當某個后妃來例假時,不能被帝王臨幸,又羞於啟齒,就在臉上點上兩個小紅點,女史見了不會列名安排侍寢。後來,面靨逐漸成為一種裝飾,流傳到了民間。

  第六步:描斜紅

  看過古代一些南北朝侍女陶俑的人一定知道,他們的臉上在眼角旁會有一種像是月牙一樣的紅色痕跡,斜紅始於南北朝,塗抹的深淺、粗細各有不同,在唐代的宮廷中頗受女性歡迎。面部常有月牙形妝容,色澤濃豔,造型古怪,有的還被故意描繪成殘破妝,遠遠看去,宛如白淨的臉上平添兩道傷疤,簡直就是古惑仔電影裡的"刀疤妹"。

  第七步:點口脂

  古時又稱“唇脂”,在管狀口紅出現之前,口脂其實和胭脂是通用的,裝在小盒或者小罐中,用手指直接蘸取、點塗。以前的口紅大都是鮮豔的朱赤色,但是唐宋時還流行過檀色點唇,檀色就是如今的肉色、裸色調,這種口脂的顏色直到現代還在流行著。

最早在古代繡球實際上指的什麼

  1、繡球一般由彩繡做成,是中國民間常見的吉祥物。

  2、在中國古代,有些地方有一個風俗,當姑娘到了婚嫁之時,就預定於一般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的一天讓求婚者集中在繡樓之下,姑娘丟擲一個繡球,誰得到這個繡球,誰就可以成為這個姑娘的丈夫。當然,姑娘一般會看準意中人,把繡球拋到他身上,以便他撿到。

  3、在很多地方,抬新娘的花轎頂上要結一個繡球,意圖吉慶瑞祥。4、現在,拋繡球仍然是壯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體育專案。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當時用以甩投的是青銅鑄造的古樂器“飛砣”,並且多在作戰和狩獵中運用。後來飛砣逐漸發展成為現在的繡花布囊,即繡球。人們在茶餘飯後常互相拋接以娛樂,起到溝通感情的作用。


首飾在我國古代的是?

  在我國古代,首飾最早指的是男人所佩戴的帽子,在漢朝時期成為了指男女頭飾通用的詞彙,等到唐朝後才成為了特指女性頭部配飾的詞彙。首飾是飾品的統稱,型別多樣,包括步搖、頭釵等。   現代的首飾指的是什麼   現在的首飾,狹義上指的是金屬或寶玉石製作而成的裝飾,人們配戴首飾主要是為了和身上穿著衣服進行搭配,從而提 ...

古代女子用什麼畫眉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的畫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種黑色礦物,也稱“石黛”。   畫眉代婦女的一種風俗,使得女子眉目清晰,容貌秀麗。據眉之風起於戰國,在還沒有特定的畫眉材料之前,婦女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古代婦女畫眉所用的材料,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的畫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種黑色礦物,也稱“石 ...

宰相的宰什麼

  1、“宰相”的“宰”最早指夏商周時期祭祀用的祭品,之後發展為國家的官職。   2、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太宰與相合稱為宰相,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丞相就是宰相。   3、宰相地位的具體名稱多達 ...

宰相的宰的是什麼

  宰最早指夏商周時期祭祀用的祭品,之後發展為國家的官職。“宰”的意思是主宰,“宰相”是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的通稱。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但只有遼代以其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與職權廣 ...

不敢問津中的問津什麼

  1、不敢問津中的問津最早指詢問渡口,問路。   2、不敢問津,漢語成語,意思是問路。指高貴的、深奧的事物不敢過問或嘗試。出自《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3、近義詞:因循守舊、一成不變、安守本分。   4、反義詞:敢作敢為。 ...

筵席的是什麼

  酒席。筵席是宴飲活動時食用的成套餚饌及其檯面的統稱。古稱酒席。古人席地而坐,筵和席都是宴飲時鋪在地上的坐具。筵長、席短。《禮記-樂記》、《史記-樂書》都曾記述古代“鋪筵席,陳尊俎”的設筵情況。此後,筵席一詞逐漸由宴飲的坐具演變為酒席的專稱。由祭祀、禮儀、習俗等活動而興起的宴飲聚會,大多都要設酒席。中國宴飲 ...

雷池的是

  雷池最早是指坐落在長江中下游北岸望江縣雷池鄉境內,由雷水匯積而成一片水域。雷水源出湖北省黃梅縣境,經宿松入泊湖,串湖後流至望江縣城東南十五里處積而為池,故得名“雷池”。又因居九江至南京的長江水道要衝、扼黃梅、宿松、太湖內河航運之咽喉,形勢險要,故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原指不要越過雷池,後比喻不敢越過某一界限 ...